梁永生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重點,而課堂提問,尤其是有效提問是重中之重。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有效提問可以提示學生思考學習的起點和方向,引導學生有序地探求知識的奧秘,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他們的感官同時參與學習,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二是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只接受期望的答案,三是候答時間過短,不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必須進行有效提問的研究,制定相應的提問策略和方法。
一、在梗阻處提問,且要顧全大局
當學生的思維發生梗阻或進入狹長地段時,教師的一句引問往往能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我曾聽過這樣一節課,課始,教師出示了這樣兩個數據:180本書,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數比是3:2,要求學生們自己編一道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學生們很快編出了幾道題,在反饋時,教師發現學生們都是把180本書當作總數來編的,便幽默地問道:“我們可不可以把180本書換換角色呢?”這一巧妙的問題,立即激活了學生們的思維,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起來,有的把180當成部分數,有的把180當成了相差數。
二、在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處提問
心理學家勒什蘭認為:“凡是被試者(學生)認為不愉快的事,不如被他認為愉快的事記得牢”。若所提的問題能使學生覺得有趣,是他們認為愉快的問題,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獲取新知。例如,教學“加減法的速算法”時,開始可在黑板上寫出幾道一個數加上或減去接近整百整千數的題目,然后要求學生和老師同時計算這些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于是,學生紛紛動手試算,而老師卻用了速算法,速度大大超過了學生,且正確無誤。教師“神乎其神”的解答,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力,于是,有的學生提出疑問:老師沒有通過豎式計算,怎么能答得出來呢?疑問又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專心聽講,情不自禁地去尋求答案。
三、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生活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多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產生。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現實再現、猜迷、講故事、游戲、競賽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自主產生問題,激發探究的欲望。
例如:如教學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時,可創設有趣的場景,讓學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學生自由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買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組織學生交流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單元的最后,安排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情境中提供的各種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問要有層次
有效的提問應在富有層次的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深處。
例如:在教學“中位數”一課時,通過層層設問,逐步揭示主題,巧妙地設問似石投于水,引起了學生心海中漣漪陣陣,環環相扣。一開始,創設了一個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根據招聘廣告提供的部分信息,學生不假思索就選擇了甲公司,因為甲公司的平均工資明顯比乙公司高,可當看到具體各部門的月工資表時,同學們又反悔選擇了乙公司,這時老師適時提問:這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思考。這是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知沖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并不合適,從而相機引出了“中位數”的概念。
所以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決問題的“層級”,幫助學生沿級而上,處理好“淺表”與“深表”的關系。
五、在關鍵點處提問
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或記憶力不夠持久。教學時,教師可在關鍵處進行提問,以突出重點。如“數對”的概念,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后,結合方格圖,教師可提問:“數對(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點嗎?”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或同一行的幾個點的位置的數對,提問他們從中發現了什么,以加深對數對概念的理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六、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