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濤
摘 要:本文用圖式理論來解釋閱讀過程,并分析學生不能閱讀材料的原因,探討圖式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及提出圖式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設想,即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已有的圖式知識創建新的圖式知識,使圖式知識相互作用,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閱讀理解;圖式;圖式理論;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形式圖式
一、圖式理論概述
現代圖式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圖式是指高級的、復雜的、日積月累的結構,是“世間典型情景在大腦中的反映”。Thomas Devine(1987)將圖式定義為:圖式理論是關于知識的理論,一切知識都是以知識為單位(Schemata)的形式構筑而成的,這種知識的單元即圖式。Widdowson(1977)認為,圖式是認知的構架,它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Rumelhart(1977)把圖式解釋為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一組“相互的知識結構”或“構成了認識能力的建筑砌塊。”圖式是一種記憶結構,它既包括語言、文化、民俗等其他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經反應模式。
圖式有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先前的語言知識,即關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如果學生在閱讀中能利用圖式理論指導閱讀,將會對把握文章內涵、內容和整體脈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可以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二、圖式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根據圖式理論,閱讀理解首先是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說產生了閱讀。有了對相關背景知識的輸入,學生也能較好地理解閱讀文章了。讀者理解一篇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當讀者把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聯系起來時,就能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如若不然,閱讀理解的效果就差。
在英語閱讀課文教學中,通過使課文結構化,把課文的主要內容按照層次結合到人們頭腦中貯存信息的一個具有等級層次的網絡中,即我們所說的圖式,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從此可以看出,把圖式的概念引入英語課文閱讀教學中是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的。
三、學生不能理解閱讀材料的原因
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在字面上完全讀懂了一篇文章,但卻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什么導致學生理解失敗呢?魯梅哈特曾經指出,一個讀者不能正確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有三種情況:
(1)讀者不具備與文章相關內容的圖式;
(2)讀者雖然具備了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式,但作者提供的線索不足以激活讀者的圖式;
(3)讀者自以為讀懂了文章,但卻誤解了作者的意思。
魯梅哈特的這一歸納是對母語閱讀而言,對英語作為外語閱讀者來說,讀不懂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作者雖然提供了足夠的理解線索,讀者也具備相關的圖式,但讀者沒有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線索沒有起作用,不能使讀者的有關圖式活動起來。
眾所周知,任何一篇英語閱讀材料都是由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構成的。讀者通過語言圖式(即詞匯、語法和習慣用法等方面的語言知識)獲得內容圖式(即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知識),閱讀后留下心理痕跡的往往是內容圖式而不是語言圖式。閱讀理解取決于讀者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兩者在閱讀理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長期以來,在我國英語教學中,教師們通常能夠認識到語言圖式的重要性,強調詞、句和語法的學習和記憶,但忽略內容圖式的重要性,不重視語言的意義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四、圖式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1.加大背景知識的輸入,從而為圖式的產生奠定基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社會性決定了文化習俗在交際中的重要性。語言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學生帶來許多理解上的困難。很多學生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嚴重影響了他們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有時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對閱讀理解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推論、判斷和預測。因此,筆者講授涉及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時首先向學生介紹其文化背景知識,并指出其文化意義。
2.設法激活學生的有關圖式,培養學生的預測聯想能力。
對文章進行預測和證實是圖式知識應用于閱讀的核心。因此提高讀者的預測技巧、增強預測意識是十分必要的。預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技巧,學生的預測不管對與錯,都會使他們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將閱讀的文章主題。開始閱讀后他們的預測就會得到確認或排除。有預測的閱讀應優于無預測的閱讀。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的標題,預測文章的內容,給出與文章主題有關的關鍵詞,然后發動學生圍繞關鍵詞進行討論,并因勢利導,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將其思路引導到文章的脈絡上,然后再讓他們驗證這些詞語是否在文章中出現,當他們發現自己的預測得到證實,就有成就感。由此可見,圖式一經激活,一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觸類旁通。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閱讀時的被動局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了滿意的閱讀效果。
3.理清課文脈絡,進行整體教學。
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背景材料后,再讀課文和聽錄音。這時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可以是細節方面的,也可以是總結性的;可以由學生個人思考,也可以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在思考和討論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的主旨大意。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而且能激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切實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英語教學材料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相當部分的異域文化的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是英語閱讀教學的客觀要求,也是學生閱讀心理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