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電視劇《直美與加奈子》播出后,在國內也受到追捧,劇中幾個重要人物的設置都是在日中國人。本文通過此劇解讀了中國民眾的群體形象、中國女性的形象、在日中國人的形象。同時,對其產生的社會背景也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直美與加奈子》;中國人的形象;社會背景
《直美與加奈子》是2016年1月日本富士電視臺播出的日本電視連續劇,由金井宏、品田俊介、葉山浩樹執導,濱田秀哉編劇。該劇在2016年1月14日首播后,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加之主演廣末涼子在中國擁有很大的人氣,所以此劇在中國也受到了較高評價。該劇中幾個重要人物都設置為在日中國人,所以通過此劇對中國人形象的分析,探究其社會背景,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關系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直美與加奈子》的劇情簡介
《直美與加奈子》改編自奧田英朗的同名小說,主人公直美是一個普通的白領女性,在百貨公司外商部工作,由于沒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在毫無希望的職場中度日如年。某天,她與大學同學加奈子久別重逢,發現以成為家庭主婦的加奈子飽受丈夫達郎的暴力折磨之苦。隨后,直美在工作時發現了一個與加奈子的丈夫長得一模一樣的中國偷渡者林龍輝。直美突然心生一計,遂找加奈子商量謀殺其暴力成性的丈夫。此劇共分10集,在富士電視臺熱播三個月,融合了推理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講述了利用巧合精心營造騙局來救大學同學脫離苦海的故事。
二、從《直美和加奈子》看中國人的形象
1、中國社會中民眾群體形象
《直美和加奈子》第一集里,主人公直美工作的高級百貨店舉行了一場面對華僑富商的內部銷售會,盡管科長事先交代客人有十人左右,可是實際到場的客人遠遠超過預期,于是場面一片混亂,大人說話聲音震耳欲聾,小孩子在會場內跑來跑去,甚至鉆到桌子底下去玩,就在這一片混亂中,一塊高級手表不翼而飛。直美懷疑是試戴過那塊手表的華僑李朱美女士拿走了,于是,直美來到池袋的華人街找李朱美。映入眼簾的華人街與日本其他的街景截然不同,一片混亂,一片狼藉。
雖然中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對中國人的個人教養的描述值得國人反省,自由散漫,公共場合不遵守公共秩序,喧嘩吵鬧,連小孩也是一樣。華人街也間接的暴露了中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臟差亂的印象無疑在某種程度上丑化了中國的形象。日本戰后經濟迅速發展,文明程度遙遙領先,而對經濟實力有一定差距的中國懷有一種優越感,輕視鄙夷中國人的心早已滲透到日本國民的內心深處,所以在塑造中國民眾群體形象時往往表現出暴力混亂、貧窮落后的一面。
2、中國女性的形象
《直美與加奈子》中,池袋華人街中國食品進口公司董事長李朱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始聽直美說自己的好朋友在家受到丈夫的家暴,她說:“那種男人沒有存在的價值。對女人施暴的男人都殺掉吧。為了保護自己的人生,謊言和計謀都是正當防衛”。在對待朋友上,李社長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伸出援助之手那還是朋友嗎?”在主人公迷茫的時候,她勸主人公:“迷茫的時候,靠利益得失來判斷,如果對自己有利就做,對自己沒好處的就不做”。總的看來,這部劇里的李社長是一個精打細算,懂得計算得失的典型商人形象。但是她幫助直美和加奈子也體現出他具有人情味的一面。她勇敢堅強,直爽善良,告訴主人公正當防衛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總體來說給觀眾留下了正義、救死扶傷的正面形象,這在日劇里也是很難得的。另外,整個劇中李社長的穿著打扮都體現了中國風,大紅色的外套,近乎夸張的首飾,都是代表當代中國富裕層中高年女性的外形,比較切合實際。
3、在日中國人的形象
日劇中的在日中國人大多以次要角色或背景形式出現,一般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并且多為負面形象。《直美與加奈子》也沿襲了這一類中國人形象。與加奈子的丈夫長得一模一樣的中國人林龍輝,從中國偷渡到日本非法居留。在家鄉有個生病的母親,于是就偷渡到日本打工掙錢為母親治病。因為沒有合法身份,所以在池袋的中國食品進口商李朱美那里打黑工。這真實反映了中國公民偷渡日本,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從事辛苦勞動,并且在日本華人犯罪率也很高。這也表明形象制作者觀看視角比較狹隘片面。不過,此劇的林龍輝雖然拘謹緘默,但是心地善良,吃苦耐勞,這一點也體現了在日華人的正面形象。
三、社會背景分析
近年來,中日兩國交流雖然大大加深了,但是整體上兩國仍然處于“政治冷經濟文化熱”。2008年當時的日本福田首相推出了接收30萬留學生的計劃,意在能夠引進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以改善日本國內勞動力不足的現狀,中國作為最近鄰國自然是首選,在日本留學人數也隨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對中國人的評價自然也會變得合理客觀。比如此劇中李朱美社長和林龍輝兩位在日華人的形象,反映出日本對中國認識加深,全球意識增強,能用比較客觀的眼光看待中國社會和民眾。另外也是中國民眾自身不斷努力發展,改變了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人的形象。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說《直美和加奈子》的中國人形象,比較客觀地表現了發展中的中國社會和民眾,作品雖然未能擺脫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固有的傲慢和偏見,但是形象的塑造并沒有走向某個極端,基本呈現了一種親善態度。
【參考文獻】
[1] 趙建萍. 從日劇《月之戀人》解讀中國人形象[J].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11(19).
[2] 孫景堯, 謝天振, 等. 比較文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孟 ?華. 比較文學形象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123.
[4] 李 ?卓. 近代日本女性觀——賢妻良母論辨析[J]. 日本學刊, 2004(4).
【作者簡介】
張群,女,陜西渭南人,日語教育專業文學碩士,渭南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中日文化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