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琴+王雪+馮雪


【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傾向進行分析,以安徽財經大學學生為例,對于大學生選擇就業方向、學校制定就業指導、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出就業政策提供了參考資料。
【關鍵詞】就業傾向;影響因素;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傾向研究基本情況
基于當前嚴峻的就業背景,展開了此次研究,旨在了解當下大學生就業傾向,為大學生、學校、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提供未來就業形式方面的參考。2016年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756萬,較2014年727萬,2015年749萬,再創新高。根據澎湃網新聞分析,北上廣不再最受大學生歡迎,大學生就業期望薪酬下降。
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大學生選擇多樣化。此時對大學生就業傾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參考文獻資料,收集有關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制作問卷,主要通過填寫問卷來收集數據,輔之以深度采訪,及部分跟蹤研究。問卷內容全部由安徽財經大學學生認真填寫,絕對真實可靠。
1、參加調查學生的性別、年級分步
此次調查女生約58.7%,男生約占41.3%,大一學生占比21.53%,大二25.98%,大三22.67%安徽財經大學屬于財經類學校,女性比例客觀高于男性,此次調查學生性別女性占比略微高于男性,符合學校男女比例現狀,可信。同時,通過大數據收集分析,發現高校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女生增多成世界大部分高校趨勢,此次研究具有意義。不同性別對于擇業的標準要求是不同的,擇業心態、擇業認知、擇業壓力、擇業選擇不同,相對應的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行業、地區的選擇。安徽財經大學屬于4年全日制高校,此次調查年級基本分部均衡,有較大的代表性。對于生源地的調查,此次生源地調查中,農村占61.3%,城市占38.7%生活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對于人的塑造將不同,形成的價值觀不同,因此生源地對于就業傾向的形成有影響作用。
2、對就業信息的關注程度及畢業后的打算
調查中對就業信息的特別關注的占51%,偶爾關注占47%,從不關注的占2%,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就業方面的有關系信息關注較多,意識較強,這對于后期的傾向研究具有較大意義。同時學生對于就業信息有關注,學校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提供就業信息政策方面的指導及教育,迎合學生的需求,例如開設講座、媒體平臺定期更新就業信息政策、聯合正規企業開設招聘會,使學生得到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的幫助,結合市場需求自身優勢資源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大多數同學偏好就業、繼續深造、先就業再繼續深造,此種選擇比較保守,符合大部分學生的擇業傾向,學校應對于此類學生提供就業及深造的支持。主要研究就業傾向,后期對于選擇深造的同學的調查時基于深造結束后為假設條件來進行調查。小部分同學有創業的想法,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趨勢,學校對于此類學生應提供專業的創業方面知識的指導和創業風險咨詢評估。降低創業風險,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
3、擇業與就業的先后問題
此次調查中62%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就再擇業,38%的學生選擇先擇業再就業。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的學生較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就業比較渴望或者對于未來就業比較迷茫。對于就業的渴望,大學生需要努力提高素質,通過文化知識學習,打好理論基礎。多參加社團及社會活動,鍛煉社交能力,增強自我實力。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寒暑假期間參加對自身職業發展有益的工作,增加社會經驗,了解社會對職業的需要,與學科知識相結合,不斷升華。學校、社會可以提供安全的就業環境,在學校、社會有關方面協助下增強自我能力。先擇業再就業的同學可以看出其有比較明確的就業方向,可以在校期間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行業需求,在課余時間參加類似的工作,以便將來更好的融入到工作中去。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情況。在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有清晰的規劃,43%有近期無遠期規劃,31%的學生只有模糊的規劃,3%沒有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作為職業選擇的想到對于求職者的職業選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比較薄弱,需要繼續加強職業規劃方面的培訓,大學生可以適當閱讀相關資料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適時組織職業生涯方面的講座,聘請相關專家老師對有相關需求的同學進行指導。
4、專業技能的掌握,及行業方向的選擇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分析,發現4.35%的同學對專業很熟練,64.49%的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較為熟練,21.01%的不熟練,10.14%的學生基本沒掌握。大部分同學對于專業知識掌握比較熟練,部分較不熟練,當代大學生需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鞏固,學好基礎知識。通過課上課下等方式,廣泛涉獵,拓寬知識面增強綜合競爭力。考取相關行業從業資格證書,例如:會計從業資格證是、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銀行從業資格證書、人力從業資格證書等相關從業證書,達到行業進入標準,為未來擇業提供基礎,以及為未來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行業選擇方面,95%以上的同學選擇第三產業,通過深入訪問調查發現,金融、會計、貿易類居多,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電商行業選擇比例較往年漲幅較大,這與當前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在選擇企業性質方面,這和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想契合,較多的同學希望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學校、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根據學校的專業類目,提供相應的崗前培訓,增加操作機會,為學生未來的就業提供堅實的基礎,相關行業應該適當增加就業崗位。就業方向比較符合人才培養計劃。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占據51.37%占比大,中外合資、外資企業占比21.62%,大企業19.45%與歷年就業傾向大致相符,2.44%的同學選擇中小企業,5.12%的同學選擇其他。大學生較民營中小企業更愿意選擇國家機關、國企等大企業,這類企業的發展前景較好,工資福利較高,但大量大學生傾向于大企業不利于小企業的發展,國家應完善中小企業的員工福利制度,通過財政支持讓就業者享受住房、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選擇中小企業。
5、就業區域
生源地、文化偏好、工資福利、職業發展、家庭因素等會影響到大學生就業區域的選擇。整體來看,大學生想在城市工作的人數比例偏重,尤其以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為主要目標。符合當今大學生就業趨勢,同時可以看書這一趨勢將有延續的趨勢。二三線城市比例較目前增多,體現了大學生就業方向有漸變趨勢,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與產業轉移、產業承接,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很少一部分同學愿意去往西部等偏遠地區。相關部門應加強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出臺更加有力的條件,吸引大學生前去中西部就業。在未來大學生就業區域,從生源地方面來看,城市部分學生愿意到居住地工作,回到所在城市進行就業,有利于充分利用在本地的資源,在就業質量方面有較大的保證,同時可以兼顧家庭因素。部分城市學生傾向于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希望尋求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在此次調查中發現沒有城市大學生愿意去農村等落后地區就業。農村地區大學生大部分更愿意選擇在城市就業,尤其集中在一線城市及省會級城市。愿意回到農村城鎮就業的比例只有2.76%。主要原因是農村城鎮地區基礎設施落后,工資福利低,就業環境生活條件不及城市優越。這一趨勢由來已久,并且占比越來越大。這一就業傾向造成農村、小城鎮地區的人才流失,將不利于農村小城鎮地區的發展,拉大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協調,造成傾斜式發展。教育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應出臺扶持政策,將人才適當引向農村小城鎮地區。
近年來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人才趨于飽和,在未來講有繼續增多的趨勢,同時二三線發展潛力較好的城市將進一步吸收大學生進入。
6、擇業看重因素
此次研究中選取了對大學生擇業有較大影響的幾大因素進行了分析,分別是:社會聲譽、發展前途、經濟收入、福利待遇、工作地點及環境、專業對口、個人興趣。其中發展前途和經濟收入綜合占比達到80%以上。發展前途略高于經濟收入,大學生認為自身的發展在就業中十分重要,較之其他因素,更傾向于職業的長期發展,可以看出很多大學生將畢業后的工作看作職業生涯的基石注重長期發展有較好的全局觀念。其次是經濟收入,經濟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生活水平的好壞,在擇業中經濟收入對擇業的影響較大。
二、結論
在大環境下,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傾向較之前有所變化,變化較少,大學生應樹立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努力發展自身,培養社會有需求的人才。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傾向的研究,以安財學生為例,學校、政府及有關部門了解到學生的就業傾向后,可以提供針對不同學生就業傾向方面的專業輔導,使學生更好的走向心儀的崗位。大學生就業傾向的研究可以使大學生自身、學校、政府及有關部門了解到大學生的就業傾向,對未來就業形勢做出預測,相關部門提前做出準備措施,為未來大學生就業提供協助。此次是以財經類學校為分析對象,對于其他類學校的借鑒意義有限。
【作者簡介】
王海琴(1994—),女,安徽岳西人,安徽財經大學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