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國內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并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弱勢群體問題已成為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基于此,對弱勢群體進行法律保護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界定了弱勢群體的含義以及分類,其次從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我國法律對弱勢群體保護的不足之處,最后對完善弱勢群體法律保護提出了三點建議,以期對我國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有所裨益。
【關鍵詞】弱勢群體;法律保護;權利;法律援助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與分類
1、弱勢群體的定義
2002年,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兩會上作報告時提出,政府應該在就業問題上給予弱勢群體特殊的幫助。這是國內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弱勢群體的概念。但對于什么是社會弱勢群體,現在各個學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概念界定。陳成文提出社會弱者群體“是一個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吳寧認為法學視野中的社會弱勢群體是由于社會性資源占有的不利,導致利益實現上的困難,從而需要通過法律給予特別保護的群體。筆者認為,“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無論是生活的困苦還是資源的分配不均是一種權利缺失的表現。因此,本文認為社會弱勢群體,是指受社會制度變革或政策出臺的影響,在經濟上貧困,在社會地位上處于不利,其基本人權得不到國家或政府正當保障,被邊緣化、容易遭受社會歧視的社會成員。
2、弱勢群體的分類
現階段我國的弱勢群體構成十分之復雜,結合實踐以及相關學者的研究共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種分類:以我國的戶籍制度為分類標準,弱勢群體可以有農村與城市之分。如,孫立平認為,“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了除了部分富裕農民之外的貧困農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和城市中的失業下崗人員。”第二種分類:以社會生活與社會心理得到滿足的程度為分類標準,弱勢群體可以有初級脆弱和次級脆弱之分。這是一種社會學上的弱勢群體分類方法,在許多社會學的著作與文章中均有提及,這種分類能夠更加清晰的透露社會民眾的生活和心理狀況。第三種分類:以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為分類標準,弱勢群體可以有自然性和社會性之分。自然性弱勢群體,主要指難民、災民、兒童、殘疾人、智障人等人群。社會性弱勢群體,主要指失業人員、下崗職工、農民工等人群。
二、我國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現狀與不足
弱勢群體作為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始終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如何關愛,救助弱勢群體,一直以來都是人類追求平等、和諧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弱勢群體的規模依然龐大,構成了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威脅。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很快,使得相當規模的人群擺脫貧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當數量的弱勢人群,并在近期內有增長的趨勢。一些弱勢群體的弱勢程度還在繼續加深。一個良好的法律必須是正義的法律,正義的法律必須是關愛和保護弱者的法律。而我國現行的各項程序法和實體法,大多只確立了平等、公正保護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原則,導致在處理當事人現實地位極不平等的各類法律糾紛中,只注重對有關各方平等對待,而不能保證弱勢一方得到“特別保護”。目前我國法律對于保護弱勢群體存在以下不足:
1、法律保護的對象狹窄
當前我國對于社會弱勢群體進行保障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主要保護對象為殘疾人、婦女兒童、老年人等人群,對于諸如進行務工的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法律法規。而在現實的法律實踐當中,這些法律保障主要落實在城市人員中,對于農村類似人員缺乏實際的法律保護措施。
2、立法內容空洞,可操作性差,缺乏強制執行的規定
我國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法條的用語多屬于原則性的宣示,許多內容缺乏細節性的規定和程序性保障,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對弱勢群體具有重要意義的生存權,迄今仍沒有寫進憲法;盡管立法規定了對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的特殊保護,但實現對這些弱勢群體保護所需要的經費和其他物質條件,在立法中卻沒有具體的規定;對于侵犯弱勢群體權利的行為,應當通過何種程序予以防止和懲處,也缺乏有效性的強制性規定。很多法律法規內容在不同程度上都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
3、弱勢群體權利觀念薄弱與司法救濟乏力
一方面、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息訴的理念,當前我國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尚且不高,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權利觀念則更加薄弱,往往遇到權利遭受侵犯之際抱著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任由權利被糟踐。另一方面、當弱勢群體的權益受到侵害而采用私力救濟無法解決時,當事人往往想到訴訟解決。但由于經濟貧困及其他社會資源不足,往往對法院望而卻步。我國的司法領域雖有法律援助和減免訴訟費用的相關規定,但很不嚴謹,缺乏強制性規定,致使形同虛設。現實生活由于利益因素,司法者對涉及到弱勢群體的案件往往互相推諉,出現司法冷漠現象。
三、完善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建議
1、加快弱勢群體立法保護進程,構建弱勢群體法律保護體系
法律保護是一種根本性的保護,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構建有效的法律保護體系既是依法治國理念的要求,也是保障弱勢群體權利的重要基礎。具體而言,首先應該在《憲法》中明確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根本性原則,因為憲法是根本性大法是一切法律的依據;其次應該在基本法中明確弱勢群體的基本范圍,將農民工以及廣大農村的弱勢群體納入其中;再者對于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應該制定符合其特征的保護規定,做到有的放矢,有效保障。
2、嚴格執法,做到有法必依、執法有據
一個好的法律既在于它的規定,更在于它的有效執行;法律要從紙上跳出躍到生活中,離不開及時有效的執行。對于弱勢群體的而言,有效的執法對其權利保障十分重要。實踐中,我們很多有關弱勢群體的法律規定往往成為一紙空文,這需要我們的執法部門和執法人員對于弱勢群體要主動依法予以救助,對于侵害弱勢群體的行為要堅決依法予以懲戒,對于弱勢群體的幫助請求要依法予以解決。同時,對于弱勢群體的執法行為應該建立相應的監督制度,對于懈怠執法、忽視弱勢群體權益的人員應該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3、加快推進法律援助制度,公正司法
法律援助是國家對那些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實現和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公民給予幫助,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得以實現的一種法律救濟制度。我國法律援助應優先給予弱勢群體并加快法律援助法律、法規的制定工作。可以充分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的經驗,盡早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切實解決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需求。
司法救濟是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的最后屏障,因此公正的司法對于將自身權利受害事宜托付于司法機構的弱勢群體而言非常關鍵。公正的司法既要求我們的司法機關不能漠視弱勢群體權利的受損,要積極有效的構建司法保障這道屏障,又要求其他機關以及個人不能干擾司法,凌駕于法律之上。
【參考文獻】
[1] 陳成文. 社會弱者論[M]. 時事出版社, 2000.
[2] 陳 ?真, 鄧劍光. 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J]. 當代法學, 2002(8).
[3] 吳 ?寧. 社會弱勢群體保護的權利視角及其理論基礎[J]. 法治與社會發展, 2004(3).
【作者簡介】
徐劍文,男,廣東廣州人,湘潭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