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鍇鑫
【摘要】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提出者與理論締造者,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構成了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核心。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論系統中,主要涵蓋了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適應及人格發展等四個重要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及心理學派的不斷發展,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有了新的理解方式,本文將就此展開解讀。
【關鍵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評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代表理論就是人格理論,其內容主要包括意識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展理論三個層面。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自我防御機制、人格適應理論等多種觀點在目前依然是心理學界的重點研究內容,以下就針對這一理論展開分析。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基本框架
1、概述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格并非分散概念,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之中,包含著多個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的部分。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心理又可分為人格意識層面、前意識層面與潛意識層面。其中,潛意識層面又被稱為無意識狀態,一般表現為人類無法感受,卻時刻存在的心理活動。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產生來自于人類最原始的沖動與本能,及人類誕生后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本能欲望。在人類的不斷進化中,原始沖動與本能欲望組成了心理的基礎,驅動著人類的各種活動,影響著人類的行為。可以說,潛意識是人類之所以為具有意識的生物的佐證。
2、動力學與人格理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里,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通過內在動力操控人格的結構運轉與相對作用。動力學的介入讓人格理論也有了守恒定律,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能量是定值,當某一種人格獲得較多或全部能量時,人格中的其他人格就將缺乏甚至喪失能量。在自我、本我、超我的三者相對關系中,便存在著明顯的互相拉扯效應,其中一種人格的動力狀態與其他幾種的狀態息息相關,人格的動力狀態在其他多種人格中按需分配,在這其中的分配模式將決定整個人格的表現特征。可以說,作為動力狀態中的決定性因素,人格中的能量多被自我所支配,人格的發展取決于能量在其人格系統結構中的分布情況。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人格來源于本能,作為一定的心理能力,本能是整個人格結構系統的動力基礎。
3、人格理論中的人格適應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體系中,人格適應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代表著人格特征中的焦慮與自我防御機制。焦慮是一種在人格處于不適應的抵觸狀態下引發痛苦的情緒體驗。在整體的人格結構中,自我控制并管理著人的行為,在外部、自我與本我三種核心力量之間協調各個要求與需求。然而,協調情緒的需求是困難的,各類情緒的需求往往背道而馳、互不相容。在這種情況下,焦慮將表現的十分軟弱。在焦慮情緒中,最常見的有真實性焦慮、神經性焦慮與道德性焦慮,一般情況下,焦慮是人格對于外界世界帶來的危險或意外傷害所做出的本能反應,與逃避反射有一定相連之處,多被心理學家們視為自我保護本能的表現。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防御機制
在人格適應中,焦慮是一種十分有用的情緒,一方面,痛苦的焦慮可以幫助人們警惕危險,并對此發出警告,幫助人們避開危險。另一方面,當焦慮不斷疊加積累,有可能導致人格結構失調,并最終導致精神病征。
在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理論中,焦慮是可以防御的。在弗洛伊德的論述中,自我的重大任務之一便是幫助人格掙脫出焦慮的舒服,并通過合理的方式消除焦慮,適當情況下,可以通過非理性的方式生成自我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御機制有以下幾種:壓抑機制、投射作用、反向左右、合理化作用、否認作用、抵消作用、生化作用等。其中,壓抑機制是自我防御機制中最為常見的基礎防御機制,人們通過清醒的意識將焦慮帶來的欲望與沖動轉移至潛意識中,讓個人意識無法探測到這類焦慮情緒,從而重建人格。另一種常見防御機制是投射作用,多為將自己真實存在的情況轉嫁至他人身上,并借此消除此類情況可能帶來的焦慮情緒。反向作用則指通過大肆做出與引發自己焦慮的情緒大相徑庭的相反舉動,從而壓抑可能引起的焦慮。
三、結束語
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規模十分龐大、內容繁復、體系復雜,對全世界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其中,弗洛伊德人格理論是其心理學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的代表性理論,自我防御機制、人格適應理論等多種觀點現今仍舊使用,是當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參考文獻】
[1] 錢 ?俊, 劉單單. 一場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較量——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解讀《伊芙琳》[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4(06).
[2] 王明慧.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理論——弗洛伊德和榮格的人格理論之對比研究[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4).
[3] 韓 ?艷, 王秀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歷程綜述[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02).
[4] 郝敬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及其人性觀[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