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文化是經過世代努力和發揮聰明才智創造的寶貴財富。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古老、多樣、質樸的鄉土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逐漸萎縮甚至消失的危險。當前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文化由于社會環境變遷過程對傳統體育的保護力度薄弱、政府層面科學規劃的缺失、保護非遺視野下傳承機制的不完善等問題。通過本課題提出新的有利于解決當前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思路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體育;困境;對策
一、川東鄉土傳統體育的困境
1、社會環境變遷過程保護力度薄弱
不可否認的是耍火龍是上一代鄉村群體用以自娛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那個精神文化相對缺失年代得到繁榮發展有其必然性,但是當前多元文化的劇烈沖擊,古老的起源神話已經不能再成為人們的精神文化支撐,更多的青少年趨向新鮮事物接受,電視、電腦等新型娛樂文化的普及吸引了他們更多的注意,較多的青壯年成員經歷城市務工洗禮后,其精神文化生活也趨向多元化,他們更多的認為燒火龍只不過是一種原始形態的娛樂形式,與大城市現代化娛樂方式比顯得較為單薄。另外,隨著一些頗有造詣的民間傳統體育師傅相繼去世,未能夠留下原始的相關文字記載,即便是健在的為數稀少的藝人因年事已高,也無法完整的傳授技藝,鄉土傳統體育精神傳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2、傳統體育傳承主體的缺位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按理說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會更為豐富。但社會轉型和經濟的高度發展促使了民間活動的高度分散,鄉土傳統文化陣地受到巨大沖擊,由此導致了鄉土體育文化層面缺失,往昔的展演場地逐漸被鄉村建筑、耕地、林地占據,人們已經很少有往昔耍火龍的空間,同時火龍制作的復雜性和占據時間長,使人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制作。生產生活方式進步由此解放的農村富足勞動力沒有轉化為鄉土傳統體育文化繼承者,他們更希望的是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向往高端的生活方式,導致最終向城市流動,成為新型的城市務工人員。人的因素缺失和展演場地設施的缺乏導致了川東鄉土體育文化的缺失。
3、政府層面科學規劃的缺失
由于燒火龍項目的特殊性,“火”的因素帶有隱患性,所以政府管理者更擔心的是安全問題,從煙花的選取、材質的選擇、石頭花缽的制作到現場的耍火龍,都尤為謹慎,這在一定層面上也對燒火龍活動規模造成一定的限制性影響。同時,也受媒體影響,人們過于注重自身安全,對于燒火龍這一“危險性”活動參與顯得過于謹慎,更多的群體更愿意去觀看,而不是參與其中。受多元文化沖擊和社會轉型發展影響,對于其他鄉土傳統體育文化參與人們也逐漸開始淡漠,這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燒火龍及其他傳統體育活動缺失。
4、非物視野下傳承機制不完善
川東鄉土石橋火龍的開展具有季節性,一般都是在農閑時期、重大節假日開展,并沒有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所以如前所述,其制度文化層具有約定俗成性。絕大部分的燒火龍活動都帶有自發性質,處于無序、無組織的發展狀態,缺少宏觀的管理,沒有真正形成與燒火龍活動相關的制度文化,發展前景較為狹窄,沒有可持續發展性。即便是部分鄉鎮政府組織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其每年也不能定時開展,并且活動相關的文件制定、方案落實不能夠形成持續性。燒火龍及其鄉土傳統體育不能改上升到產業角度,造成相關制度文化的不完善,必然也會制約到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二、川東鄉土傳統體育發展中應對困境的對策
1、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是推進鄉土傳統體育活動發展的基本保證
當前川東鄉土傳統體育的無序發展造成了鄉土傳統體育自身的功能性損耗,在理順鄉土傳統體育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應擔負起相關責任,以推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己任,注重對鄉土傳統體育發展的政策性傾斜,重點扶持鄉土傳統體育產業形成,以推進鄉土文化繁榮、經濟發展。
2、媒體的宣傳作用是促進鄉土傳統體育活動發展的重要手段
鑒于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形式已成為人們新聞獲取的主要手段,鄉土傳統體育要想持續性發展,需加強媒體的宣傳作用,通過宣傳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到鄉土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認識到鄉土傳統體育文化的功能,在其產業化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手段,使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其中,在感受到文化熏陶過程中并創造社會財富,進一步促進鄉土群眾文化水平、經濟水平的提高。
3、游藝方式方法創新是推動鄉土傳統體育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
鑒于一些鄉土傳統體育游藝安全性、趣味性降低的問題,可在保持游藝習俗和總體游藝過程不變的情況下對內部的游藝方式因子進行改良,如燒火龍由于其安全性問題,可將石頭花缽進行安全性改進,保障其在游藝過程中避免安全隱患。通過游藝方式方法創新進而推動鄉土傳統體育活動發展。
三、結語
民間游藝活動源于民間生活,表達了民間群眾的需要,展現了民間群眾的淳樸,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植根于民間,已成為川東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深入挖掘川東鄉土傳統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影響,對進一步研究川東民間民俗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增強民眾體質的需要,也是實現文化樂民、文化育民和文化富民的需求,更是貫徹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精神,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川東地區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需要。在考察川東民間社會組織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和生活方式結構基礎上,理順川東鄉土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川東鄉土民間傳統體育文化主要有傳統民間社會組織功能性消失、社會經濟結構斷裂、社會文化結構變遷、生活方式結構轉變。建議川東民間傳統體育傳承需在以下幾方面努力構建適應現代村落社會發展的川東鄉土傳統體育組織管理模式、形成川東鄉土傳統體育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模式、拓展川東鄉土傳統體育文化的多元發展模式、營造以鄉土傳統體育為核心的文化生態氛圍。
科研項目:四川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0644022
【參考文獻】
[1] 萬 ?義. 村落社會結構變遷中傳統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體育科學, 2011(2):12,18.
[2] 孫亮亮. 川東村落傳統體育文化符號:石橋火龍考[J]. 長春大學學報, 2013(6).
[3] 李萬斌, 董 ?立, 孫亮亮. 川東地區民間舞龍文化特色與價值研究[J]. 中華文化論壇, 2011(3):48-53.
[4] 孫亮亮. 川東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符號:安仁板凳龍考[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13(9):160-163.
【作者簡介】
梅桃,男,四川達州人,四川文理學院體育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