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連平 馬啟明
?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5例
杜連平1馬啟明2
目的觀察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方法將13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5例和對照組65例,治療組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對照組用奧美拉唑膠囊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38%,對照組為76.9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內鏡下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為90.76%,對照組為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藥療法;柴胡疏肝散;左金丸
反流性食管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胃動力障礙等多因素造成胃酸、膽汁、胰液等反流物反復刺激食道黏膜而形成。臨床以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為主要表現,其他有上腹部疼痛、惡心以及口腔、咽喉、肺部等表現。西醫治療主要使用抑酸劑,促動力藥及黏膜保護劑等,但療效不佳。我們應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65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30例均為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門診和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齡18~86歲,平均年齡(52±12.8)歲,病程3月~9年,胃鏡分級Ⅰ級30例,Ⅱ級29例,Ⅲ級6例。對照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齡17~87歲,平均年齡(53±11.5)歲,病程4月~9年,胃鏡分級Ⅰ級32例,Ⅱ級28例,Ⅲ級5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胃食管返流病共識意見》[1]中的診斷標準,內鏡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在2003年10月全國食管疾病治療研討會制定的標準[2]。中醫辨證分型參照《胃食管返流病中醫治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3]中肝胃郁熱證診斷標準。主癥:①燒心;②反酸。次癥: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脹滿;④噯氣反流; ⑤心煩易怒;⑥嘈雜易饑;⑦舌紅苔黃,脈弦。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肝胃郁熱證診斷標準;③排除消化性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④排除嚴重心、肝、腎疾病病史;⑤排除治療前2周內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治療組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組方如下:柴胡10 g,枳殼10 g,生白芍20 g,香附10 g,陳皮10 g,黃連6 g,海螵蛸15 g,延胡索10 g,竹茹10 g,連翹12 g,甘草6 g,胃脘脹滿加厚樸10 g,法半夏8 g;心煩失眠加炒酸棗仁15 g,煅龍骨15 g;納呆加雞內金10 g,砂仁5 g;大便不暢加瓜簍15 g,黃芩10 g。每日1劑,水煎350毫升,分早晚2次口服。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奧美拉唑膠囊每次20mg,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鐘口服。兩組均治療8周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
1.4.2 胃鏡觀察指標根據胃鏡下食管黏膜表現:0級:正常,可有組織學改變,積分0分;Ⅰ級:點狀或條狀發紅,糜爛,無融合現象,積分1分;Ⅱ級:條狀發紅,糜爛,并有融合,但非全融合,融合<75%,積分2分;Ⅲ級:病變廣泛,發紅,糜爛融合呈全周性,或潰瘍,融合>75%,積分3分[4]。
1.4.3 療效評價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治愈:胃灼熱、反酸、惡心、嘔吐及胸骨后灼痛等癥狀消失;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內鏡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食管炎消失,積分0分;有效:食管炎改善≥1個級別,積分減少≥1分;無效:食管炎改善不明顯,積分無變化或增加1分以上[6]。
1.4.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5.38%,對照組為76.9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2.2 兩組治療后內鏡下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0.76%,對照組為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內鏡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反流性食管炎目前已成為高發疾病,正常人體在食管和胃連接部存在食管下括約肌、膈肌腳、膈食管韌帶等,可以抵抗反流物的“逆襲”[7]。食管下括約肌是主要的功能器官,進食時打開,大部分時間處于關閉狀態,在一些不良因素,如高脂肪飲食、鈣拮抗劑類藥物造成腹內壓增高,即可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發生胃食管反流。質子泵抑制劑及胃動力藥聯用是我國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常用藥物治療方案,也是治愈后維持治療的方案。西藥治療時間長,癥狀易復發,大部分需維持治療。部分患者甚至發展為難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更嚴重者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損傷嚴重,給患者身心造成很大影響。而且該病臨床癥狀表現多樣化,容易誤診、漏診。反流性食管炎除嘈雜、反酸、胃灼熱等外,常合并失眠、食欲不振、便秘等多種表現。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和胃動力藥癥狀改善不明顯。
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嘈雜”“反酸”“胃痛”等范疇,病位主要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病因主要為情志因素、飲食因素、素體脾胃功能狀態,而以情志因素、飲食因素致病者多,病機則為氣郁惱怒傷肝,肝氣失于舒泄條達,橫逆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久則形成肝胃郁熱;憂愁傷脾胃,脾胃傷更易被肝氣所犯;肝氣郁滯,郁久化熱,可形成肝胃郁熱證。該證型也是國家《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消化病治療指南》[8]中有關證型定義的主要證型。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書》,主要功能,調氣疏肝,解郁止痛散結,主要用于肝郁氣滯所致的脅肋疼痛、胃痛、反酸等癥。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功能清泄肝火,降逆止痛,主要用于肝火犯胃所致的胃脘脹滿疼痛連及兩脅,胸悶噯氣,嘈雜反酸。兩方合用疏肝解郁,清熱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方中,柴胡、枳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和胃,生白芍、延胡索止痛,黃連、海螵蛸、竹茹、連翹清熱降逆制酸,甘草調和諸藥,正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熱證病因病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促進胃排空、推進小腸運動、止嘔、止痛等,可緩解腹脹、腹痛、噯氣、惡心等臨床癥狀。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枳殼可促進平滑肌收縮,促進胃腸排空,增加幽門括約肌緊張度,增強十二指腸排空能力[4]。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左金丸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潰瘍、抑菌、抗炎等藥理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中醫證型和食管炎黏膜胃鏡分級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分級低時以實證多見,反之虛證多見。肝胃郁熱證屬實證,也證實了我們胃鏡分級中Ⅰ、Ⅱ級患者居多,實證易治療,這也可能是我們療效好的一個因素。反流性食管炎臨床表現多樣化,西醫容易誤診,中醫的多種診斷減少了誤診幾率,且基層群眾喜歡中醫治療,依從性好。治療的同時注意生活方式調養,如臥位時適當頭位加高,飲食少量多餐,戒煙、酒、咖啡、濃茶,避免便秘,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服用鈣通道阻滯劑或硝酸甘油等藥時,應遵醫囑。
本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減治療肝胃郁熱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好,胃鏡下黏膜改善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的臨床應用。
[1] 林三仁,徐國銘,胡品津,等.中國胃食管返流病共識意見(2006,三亞)[J].胃腸病學,2007,12(4):233.
[2]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4):221-222.
[3]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胃食管返流病中醫治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S].中醫雜志,2010, 51(9):844-847.
[4] 季曉軍,劉姣,盧益中,等.半夏瀉心湯合柴胡疏肝散治療老年反流性食管炎43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1):972-973.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9.
[6] 季曉軍.雷貝拉唑和莫沙必利聯合甘草瀉心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2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9,17(5):338-339.
[7] 張殿華,反流性食管炎內鏡特點及藥物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81-3082.
[8] 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3-35.
1.山西省太谷縣中醫院內科(太谷 030800);2.山西省太谷縣中醫院康復科(太谷 0308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06
1003-8914(2016)-21-3081-02
?啟明
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