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昌海 梁發樹 李茂瑞
?
補陽還五湯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董昌海 梁發樹 李茂瑞
目的觀察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方法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選取骨科手術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給予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對照組給予低分子肝素鈉防治,對比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D-dimer(D-二聚體)變化情況、引流量以及術后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結果觀察組用藥后1~7d、8~14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分別為4%、0,對照組分別為6%、12%,數據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用藥前D-dimer、患肢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用藥1周后,觀察組D-dimer指標、患肢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術后第1d、第2d傷口引流量及引流總量均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補陽還五湯;骨科;下肢深靜脈血栓;低分子肝素鈉
深靜脈血栓屬于骨折大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由于栓子脫落引起的栓塞綜合征是導致骨科圍術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積極研究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應用逐漸廣泛,骨科疾病治療中也引入了中醫中藥療法,尤其是在預防骨科術后諸多并發癥中中藥的應用逐漸增多。我院在骨科術后防治深靜脈血栓形成中口服補陽還五湯,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選取骨科手術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齡在30~82歲,平均(69.25±4.58)歲;股骨頸骨折12例,骨性關節炎4例,股骨轉子間骨折5例,股骨頭壞死1例,髖臼發育不良3例。對照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在31~82歲,平均(69.33±4.56)歲;股骨頸骨折13例,骨性關節炎4例,股骨轉子間骨折4例,股骨頭壞死2例,髖臼發育不良2例。兩組患者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納入標準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髖部骨折內固定術治療,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肝素過敏者、凝血機制障礙者。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治療,術后12~24h于患者腹壁皮下注射500IU低分子肝素鈉,每天1次。觀察組給予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地龍20 g,生黃芪120 g,赤芍10 g,川芎10 g,水蛭6 g,桃仁10 g,當歸20 g,毛冬青25 g,紅花10 g,丹參15 g,川牛膝20 g,三七粉10 g。對于體虛寒者加用桂枝10 g,細辛5 g;體熱者加用知母10 g,絲瓜絡10 g;對于氣虛血虛者加用黨參15 g,熟地黃15 g,白術10 g,杜仲10 g;對于疼痛劇烈者加用乳香10 g,沒藥10 g,患者術后禁食6h后用藥,每天1劑,加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2周后拆線。
1.4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治療1~7d、8~14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第1d、第2d傷口引流量及引流總量。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前、用藥1周后D-dimer變化情況、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①疼痛評分[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用藥前、用藥1周后患肢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值在0~10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嚴重。②患肢腫脹評分[3]。患者用藥前、用藥1周后對患肢腫脹程度進行評分,患肢有明顯腫脹感,小腿下段有輕度水腫癥狀,記為6分;患肢有腫脹感,足背、踝部有輕度水腫癥狀,記為4分;患肢有腫脹感,但未見明顯水腫現象,記為2分;患肢無腫脹感、無水腫癥狀,記為0分。

2.1 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觀察組用藥后1~7d發生深靜脈血栓1例,發生率為4%(1/25例);8~14d發生深靜脈血栓0例,發生率為0;對照組用藥后1~7d發生深靜脈血栓4例,發生率為16%(4/25例);8~14d發生深靜脈血栓3例,發生率為12%(3/25例),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D-dimer變化情況、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變化情況對比用藥前,兩組D-dimer、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數據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用藥后,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D-dimer變化情況、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變化情況對比

組別時間D-dimer(mg/L)疼痛評分(分)患肢腫脹評分(分)觀察組用藥前1.25±0.115.25±1.344.14±1.01用藥后0.42±0.091.01±0.220.98±0.11對照組用藥前1.24±0.135.31±1.334.15±1.01用藥后0.85±0.112.02±0.532.02±0.61
2.3 兩組患者術后傷口引流情況對比觀察組術后第1d引流量為(240.25±20.25)ml,術后第2d傷口引流量為(30.28±5.14)ml,引流總量為(478.67±5.17)ml;對照組術后第1d引流量為(341.58±21.37)ml,術后第2d傷口引流量為(45.67±4.39)ml,引流總量為(605.85±9.36)ml,數據差異顯著(P<0.05)。
靜脈血流緩慢、血液呈高凝狀態、靜脈壁損傷等因素是導致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骨折患者受外傷因素影響,骨折斷端及骨折碎片可一定程度損傷血管及周圍軟組織,繼而損傷靜脈壁[4];血管壁受損可促使血小板等凝血因子的抗凝機制啟動,并在血液自動釋放,血液可呈現出高凝狀態。且在骨科大手術中多給予患者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處理,可造成周圍靜脈擴張,影響靜脈血流速度;患者術后由于下肢制動或受切口疼痛因素影響,不愿下床活動或活動量少,肌肉長時間保持松弛狀態,也可一定程度加重其血流緩慢程度,最終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5]。臨床多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鈣防治,但因為該藥物只能對患者凝血機制造成影響,不能促進其血液運動,所以臨床應用效果并不理想。現階段,中醫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在多種疾病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醫學上,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血瘀證”“脈痹”范疇,一般發生于久臥、外傷、產后傷氣、貪涼、嗜酒后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的人群中。氣血運行不暢可導致瘀血阻塞絡道,脈絡不通,不通則通;且瘀血阻滯可導致血流受阻,下肢發生腫脹,因此在治療中需堅持益氣養血、活血通脈為主要內容。補陽還五湯中重用黃芪,具有補血益氣之功效;配伍桃仁、當歸,有活血清瘀之功效,可增強黃芪作用;牛膝具有引藥下行之功效,可使藥物直達病灶;當歸、毛冬青、丹參、水蛭、地龍聯合應用有化瘀通絡、養血活血之功效;川芎、三七粉、赤芍、紅花聯合應用有增強活血通脈之功效。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在血液流變學改善方面、血小板功能亢進抑制方面均有顯著作用,可降低患者血小板粘附率,從而有預防血栓發生的作用;當歸在抗血小板凝聚方面作用顯著;川芎在改善外周血液循環方面作用理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赤芍中有效成分之一赤芍總苷能夠促進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發揮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的作用;紅花、桃仁有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作用。諸藥聯合應用補氣行血、通絡清瘀作用理想[6]。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用藥后患者D-dimer變化情況、疼痛評分、患肢腫脹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傷口引流量也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血清中D-二聚體變化是臨床觀察患者體內血液是否處于高凝狀態、有無纖溶亢進的重要標志物之一,通過定量檢測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可有效反映本次研究藥物的抗凝作用。觀察組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D-二聚體水平較好,說明其抗凝效果理想,在預防血栓形成中作用顯著。補陽還五湯因補氣行血作用理想,氣能攝血,防止血液溢于脈外,所以術后觀察組傷口引流液少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加味在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效果理想,可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凝聚,緩解術后肢體疼痛、腫脹程度,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臨床推廣價值高。
[1] 顧蓉.全髖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19-21.
[2] 姚堯,陳東陽,徐志宏,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特點與預防[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5,9(6):90-93.
[3] 潘成軒.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2例[J].河南中醫,2013,33(10):1793.
[4] 劉志豪,肖學峰,賈瓊.補陽還五湯加味防治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35(11):982-984.
[5] 石樹培,林翔,姚東文,等.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0例[J].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3(5):52-54.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人民醫院骨科二區(云浮 5274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1.038
1003-8914(2016)-21-3148-02
?毅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