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有的調皮,整日與同伴嬉打瘋鬧;他們有的安靜,沉默得只愿縮在角落自言自語。他們孤單,把一只籃球玩到破爛不堪;他們自立,因為一年到頭主要靠自己照顧自己。他們是留守兒童。也許,他們缺課外書、缺電腦,想要零食,想要新書包......其實他們最需要的,只是來自父母的一聲呵護。但是,他們還不得不繼續留守。
2015年6月9日深夜, 貴州省畢節市,14歲少年張啟剛帶著三個妹妹,在門窗緊閉的樓房中服下農藥,搶救無效死亡。一切似曾相識,3年前,畢節市的一個冬夜,5個躲在垃圾箱里的男孩燒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
他們的共同身份是留守兒童,父母離鄉打工,他們留守在故鄉。
畢節市是貴州西北部農業人口數量較多的地區,近年來向長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輸送了180多萬的勞動力,但他們留在鄉村中的一些孩子們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直接關愛和心理疏導,產生了在認知、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近年來一些有關留守兒童悲劇事件的發生,使得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歷經留守兒童之痛的畢節,近年來通過壓縮行政事業單位公用經費,設立留守兒童關愛資金,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制定一系列關于救助留守兒童的各項工作制度和規范等措施保證了救助留守兒童工作的持續穩定推進。
完善留守兒童檔案信息
為了做好收集留守兒童基本信息的工作,畢節市七星關小學教師吉學語和同事們披星戴月,爬坡上坎,與孩子們耐心交流,認真觀察孩子們的生活狀況,做好他們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等情況的記錄,整理成調研表格填好入庫,形成“留守兒童”基本信息檔案。
“第一次走訪是最難的,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對‘爸媽’二字特別敏感,問起父母都是滿不在乎,要么馬上轉移話題,還有的什么都不說,直接掉眼淚。我們想了解孩子們父母的電話號碼和簡單情況,有時只能問爺爺奶奶或叔叔伯伯,都一句話:打工去了。問娃娃哪個帶?都說是家里老人帶?!币晃秽l干部回憶說。
調查孩子們的家庭狀況不僅僅是個體力活,更是一個極需要耐心的工作。一份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約占45%,由于他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再加上由于躲避計劃生育等原因,大多數人并不愿意透露家里的真實情況和父母信息,使得調研工作很難開展。
“有些老人不會使用手機的通訊錄功能,我們只好查看老人的通話記錄一個個回撥回去確認父母信息!”大方縣羊場小學陳校長透露。
艱難的調研工作完成后,朱昌鎮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的經濟狀況、生存環境、家庭教育和心理素質優良等分為四個等級:橙、紅、黃、綠。綠色是情況最理想的孩子,紅色則需要重點關注和回訪,政府在提供生活補貼、臨時救助等方面給予相應的照顧和服務。每個村子和學校都有明確的責任片區,時刻關注孩子們的情況,做好家訪記錄并配有圖文說明,如果有信息變動的要積極做好動態更新工作。
畢節市興華小學教師楊杰班上的56個孩子中有16個留守兒童。“我負責跟進8位留守兒童的動態,有些孩子住在水庫邊,有的住在街上,還有的住在山里,每天要給爺爺奶奶做飯,割豬草,喂羊,孩子們生活負擔很重,學習時間會被家務活占用不少,每個月我都至少家訪一次,看看孩子們的生活情況,為他們補補課,也和他們聊聊家常!”楊杰說,“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和照顧,雖然很辛苦,可為了孩子們,做什么都值!”
簽訂幫扶協議書
根據排查情況,畢節95%的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隔代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教育和照顧孩子,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時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時也得不到正常疏導,使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存在著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再加上有些監護人監護責任不落實或者缺乏防范意識,使得農村留守兒童極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在被拐賣的兒童中,第一位的是流動兒童,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后果。
“有的孩子的家長極不負責任,我們鄉長、村干部、駐村干部、孩子的學校領導前前后后去了這家3次,好不容易找到這家家長的電話,竟然三番五次都沒有人接聽。我們只好報公安機關去找孩子的家長商量孩子的監護問題!”赫章縣興華鄉干部肖曉回憶說。
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或是將來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那都是學校和老師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家長應該改變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樹立良好的教育責任觀,真正做好孩子的監護人。
今年2月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公安的具體職責,例如:“對虐待或遺棄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或受托監護人公安機關應當給予批評教育,必要時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情節惡劣構成虐待罪和遺棄罪的,要立即立案審查。”今年畢節的公安、法院、檢察院也被納入留守兒童的管理當中。
針對監護人缺位的現象,畢節市投入大量精力,通過采取政府主動干預的方式從2015年7月起與家長、受托人、村委會代表三方簽訂協議,留守兒童的父母離家之前,必須明確孩子的托付人,并且在村委會見證下和委托監護人簽訂協議書;受委托監護人也要簽一份監護責任書,承諾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應該擔負哪些教育和保護責任;此外,孩子的老師也要和學校簽訂幫扶責任書。“我們必須杜絕無人監護的狀態”,畢節留守辦工作人員說。
主動培養心理疏導教師
大人的工作好做,而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帶護,無人監護,使得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直接得到父母的關愛,為了及時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做好孩子們的心理疏導工作,去年8月,畢節有5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其中有778人被明確為學校的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
小學老師楊杰回憶,一個學生反常地呆在教室里,情緒很低落,楊杰馬上過去和孩子交流,經了解到是父親長期沒有回家,孩子想爸爸,于是楊杰拿起電話撥通了孩子爸爸的電話,得知爸爸還有很久才會回來,孩子心里難受,不停抹眼淚,楊杰趕緊轉移孩子注意力,與孩子玩幾局象棋,聊聊天,緩和孩子的情緒。
還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還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了嚴重的感情隔閡,針對這些情況,心理老師們設立了“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和召開家長會的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共同商討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盡力幫助孩子們疏導不良情緒。
雖然這些措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是畢節市教育局一名負責人也擔憂了起來:“這些老師多數都是非專業的、兼職的,在調解孩子情緒和心理疏導方面專業能力還是不夠強,心理老師的數量也很有限,下一步是否能有更多人愿意來這當孩子們的心理老師?他們愿意來農村工作嗎?”
陪伴比懂得更重要
“孩子們一定要24小時活動在老師或宿管的視野中,即使家長接送也要填寫接送登記表”,朱昌小學校長李紅介紹到。
作為留守兒童大省,這幾年間,貴州省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在全省農村寄宿制學校內建成了800個標準化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各地政府和公益組織也紛紛行動,建立了公益性寄宿學校和兒童托管中心,在農村校園里還設立了心理疏導機構,幫助孩子們解決心理問題,讓孩子們不再孤單,留守兒童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之前沒做過,一開始大家都有疑惑,小孩子住進來生活起居會不會有不適應?那天我親眼去看了,幾個一年級的孩子在自己疊鋪蓋?!焙照驴h教育局機關黨委書記吳開富笑言。宿管員手把手教孩子洗漱,之前很多孩子在家都沒有洗漱的習慣。
“不過,這些娃娃們很少有吃不飽穿不暖的,主要都是精神上的孤獨”,一位畢節市教育局工作的人員說。
寄宿制緩解了孩子們的孤獨。在興華小學,六年級的祝發梅指著一旁的同班同學祝仁菊說:“以前他不喜歡和別人交流,但是來到這里后,我們每天都和他聊天?!币郧昂⒆觽兌际欠稚⒕幼。倭私涣鞯臋C會,現在大家寄宿在學校聚在一起,少了一分孤獨,多了一分陪伴,有時他們還會一起去安慰因為想念父母而哭泣暴躁的孩子。
寄宿學校原先叫“留守兒童之家”,為了避免隱形傾向,讓孩子們有心理隔閡,畢節市將“留守兒童之家”改為“陽光少年”之家,按照政府要求配備親情聊天室、圖書館、談心室等場所。給孩子們帶來一個溫馨的環境,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據老師們觀察發現,很多孩子本身有寫信的習慣,但是從來不寄出去,而是全部藏在自己的枕頭下。那些,全是孩子寫給父母的信。想表達,但長時間的分離讓他們膽怯,擔心收不到回應,那一封封傳遞思念的信就全被堆積在枕頭下了。
廣州市藍信封留守兒童關愛中心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通過寫信的方式與孩子們溝通,傾聽孩子們訴說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做孩子們的朋友,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孩子們也表示,在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日子里,“藍信封”的哥哥姐姐們成了他們的貼心朋友。通過一封封書信,他們訴說著自己的苦惱、快樂,并從中找到了方向和力量。
引導家長返鄉就業創業
留守兒童的問題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大力幫扶,但父母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地位卻是不可替代的。畢節市政府也早已意識到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一環,就是勸一批父母返鄉創業就業。
“我們家小孩當過幾年留守兒童,起初只有過年回家才能看到一回,每次回來都舍不得走。最近在報道里看到這樣那樣的孩子有心理問題,覺得還是回去陪陪孩子比較好。不能為了賺錢把娃兒給耽誤了!”這個理由讓一位母親打消了對回鄉工作工資較少的顧慮,毅然返鄉就業。
然而,人們決定外出打工,向來不僅僅是出于親情考量,還有生計與個體發展。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敬忠看來,對第二代農民工來說,城市不再只是解決溫飽之處,還是夢想、尊嚴、地位的造夢之地。如果返鄉,老家能否給他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我將來要當企業家建設好家鄉,這樣爸爸媽媽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孩子純真堅定的眼神讓人動容。
經過積極的探索和努力,畢節在救助留守兒童問題的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被國家救助留守兒童培訓班列為典型示范案例。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家庭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擔當責任,勇于作為,為了孩子們的留守童年多一些溫暖,不再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