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科技、教育等一類具有公益屬性的事業單位,其公益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其事業單位的體制也在日益的健全過程中。事業單位的這種非營利性的性質,加大了它在于財務管理方面的復雜性與困難性,其內部存在的內控體制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到位等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使其更加需要一個全方位科學合理的內控制度來解決事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混亂的問題。本文主要介紹了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對內控制度的進一步設計探析。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控制度 設計探析
一、研究背景
經過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后,現有的事業單位主要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公益服務三大類別,本文中所提及的事業單位主要是只從事社會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我國的事業單位主要涵蓋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社會福利事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民生生活息息相關。涉及方面甚廣,規模甚大。
事業單位作為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其宗旨在于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與企業不同的是,這些事業單位主要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企業或集團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它們大部分為非營利性機構,不以經濟利益為回報,是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正常進行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
大部分事業單位不以營利為目的,對于推進我國的科技發展、提升全民教育和文化水平、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加強社會保障等各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保證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但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和精神生活,對于科教文化和社會醫療等方面的關注度也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許多事業單位所存在的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二、現今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淡薄
相比于企業,事業單位往往更加注意到自身的社會服務屬性和知識專業性,其法人屬性常常成為被忽略的方面。一些事業部門的管理層,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科學的知識理論,或這認為建立內控機制的過程繁冗復雜影響辦事效率,往往認識不到內部控制對于一個事業單位的重要性。而屬于知識密集型組織的事業單位下層人員多為專業型人才,他們更加傾向于發展自身的專業素質,而對于內部控制缺乏了解,認為內控應是財會人員才需要掌握的概念,對他們對于內部控制常處于意識淡薄的狀態,都導致整個事業單位內部無法高效運轉,使得管理失去了應有的成效。最有可能導致的后果就是領導層的專斷獨權,而缺少對其的監督與限制,使得領導層權力過大,獨自進行決策,大大降低了決策的可行性,加大了風險。
(二)事業單位人員素養較低或缺乏職業道德
由于事業單位具有知識密集型的屬性,許多事業單位的人員更加偏向于自身專業知識技能的提高,缺乏職業道德教育,或者忽視事業單位作為法人單位的經濟屬性。個別人員視自身利益高于集體利益,為謀求一己私利或小團體的利益,常常發生違紀行為。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現象呈現屢見不鮮、屢禁不止的態勢。國有資產或集體利益被個人侵占、轉移、挪用的行為時有發生。種行為將嚴重威脅到企業內部財產安全,使事業單位內部不良風氣盛行,甚至侵害到國有資產的利益。
(三)各崗位的人員分配結構不合理
許多事業單位不具備聘請多名經管人員的條件,也有一部分是為了節省資源,人員配備不齊全,出現在崗人員身兼多職的問題 ,造成其內部結構混亂,職能不清。甚至某些事業單位會計、出納、采購等工作均由一人進行,大大增加了其營私舞弊的可能性,影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另外許多事業單位的經管人員并非專業的會計出身,多為單位專職人員經過再教育或自學考取會計證書后直接轉職的,其在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缺乏系統性,并且缺乏繼續教育的觀念,所具備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較為落后,不能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
(四)缺乏評價與監督機制
事業單位不同于企業,企業可以由董事會作為制定內控機制的主體,并由監事會、審計局等對其進行監督,而事業單位往往欠缺行之有效的評價監督機制。只有具有完善的內控評價機制,管理層對于內控活動的進行才能進行有效的反饋,使得會計人員在從事內控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有所暴露。同時,健全的監督機制也是內控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利于事業單位降低經濟活動的風險并保障其合法性,以切實保障事業單位內部和國家資產安全。
三、針對上述問題對事業單位內控設計進行的探究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從各項原則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內控制度。
(一)依據合法性原則,建立和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不只是內部控制制度,事業單位從事一切活動過程中,都必須要遵守合法性原則這是毋庸置疑的。隨著行政體制不斷改革,經濟管理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國對于內部控制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建立健全。如2000年中國人大常委會頒布新《會計法》,要求各單位建立健全內控監督制度,明確各單位的責任、并提出對于內控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從職責明確、相互制約、相互分離和相互監督的四項要求。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事業單位內控的基礎和依據,應當依法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制定明確的內控目標,明確其內部結構機制以及全責分配。
(二)遵循全面性原則,使內控規模化并加強內部信息與溝通
內控制度的設計制定,需要涉及事業單位經濟管理的方方面面,而非僅局限于會計控制,要真正實現全員參與,就必須加強事業單位對于內部控制觀念的普及教育,提高包括管理層在內所有人員的內控意識,實現內部控制全面、全員、全過程化。但是,僅僅使事業單位全員都具備內部控制的意識,對于內控時由流程復雜性所造成的低效率的問題仍然無法避免,這就要求事業單位加強內部信息與溝通。建立有效的內部溝通機制,有助于減小事業單位管理層和下次工作人員之間信息不對等的差距,在單位內部人員加強溝通的同時,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并且增強事業單位內部的團隊精神與凝聚力。
(三)重視制衡性原則,加強內部監督
內控的制衡性原則,要求事業單位在做出重大決策和處理重要事務過程中不能由一人單獨完成,如出納、采購和會計不應由一人同時任職,這種單位成員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有利于及時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及時加以改進。有效減少單位內部營私舞弊現象的發生,降低財務風險。內部監督應形成從上到下的有效機制,管理層需要配備副職以加強其內部監督,提高領導層自身制衡性,另外,監督部門監督不力時,應有相關懲戒機制,做到單位內部獎懲分明。
(四)堅持成本效益原則,重視風險評估
由于事業單位大部分資金來源于政府撥款,供應與需求常常達不到平衡。成本效益原則就要求單位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使供給花費的成本和產生的需求之間維持在一定比例,以防止事業單位內部出現巨大經濟問題。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對單位進行的重大內控活動進行系統的風險評估,有利于降低經營活動中的風險,并且對風險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
四、結束語
事業單位具有社會服務、溝通、評價、調節和保障等各方面的作用,對于民生以及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保障事業單位內部安全、穩定運營就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各事業單位仍需在此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參考文獻:
[1]蔡麗蘭,鎮楊.事業單位內部存在的主要問題、成因分析及建議[N].北京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
[2]葉海.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營有道, 2006
[3]肖莉.論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設計[J].現代商業,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