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軍


青年女鋼琴家王羽佳是繼郎朗之后在當今世界樂壇炙手可熱的華裔音樂家,而他們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老師則是一對著名的鋼琴家夫妻——凌遠教授和趙屏國教授。走進這個鋼琴之家,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音樂氣息和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聽說凌遠教授對學生很嚴厲,而此刻坐在沙發上的這位老人卻是那么親切隨和,又十分健談。
凌遠教授出生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父親在一所中學任校長,文史專業出身、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父親,一心想把凌遠培養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淑女。長著一頭濃密卷發的凌遠,把當時紅遍全球的美國童星秀蘭·鄧波兒當成了自己的偶像,從小喜歡唱歌。她的鄰居是當地有名的小提琴世家,聽從鄰居的建議,九歲時父親為凌遠找了一位鋼琴老師。因為最初只是作為興趣學習,沒有太多的壓力和約束,學起來比較輕松,卻養成了一些不好的毛病。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她遇到當地一位頗有名氣的匈牙利鋼琴家沙布,在沙布老師的嚴格管教下,凌遠的演奏技術才得到進一步規范,隨著琴藝的進步,很快便在印尼文藝舞臺上嶄露頭角。1951年,凌遠高中畢業,有親戚想把她送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但是一心向往新中國的父親執意把女兒送回祖國。凌遠天生對聲音非常敏感,音樂感覺好,視譜能力也很強,但是因為一開始學琴時比較隨意,技術上有一定缺陷,而且與其他同學相比,她在考試曲目的程度上也不占優勢。幸而她的樂感很好,最終因為突出的樂感以排名第一的成績被錄取,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正式招收的第一批學生。
剛入學時,凌遠在生活上很不適應,吃不慣小米飯和高粱米,也不會用筷子。而另一方面,音樂學院濃郁的音樂氛圍讓她如鳥投林、如魚得水。在這里,凌遠還收獲了自己甜蜜的愛情,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就是同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任教、培養出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的趙屏國教授。此后,他們風雨同舟半個多世紀,是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同事。而一雙兒女也都繼承了他們的衣缽,成為了鋼琴教授,如今,這個鋼琴之家已經延續到了第三代。這對琴瑟和鳴、相濡以沫的音樂伉儷,這個和諧美滿、桃李芬芳的教育之家,令人羨慕和敬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對凌遠教授音樂生涯影響最大的兩個階段,一是五十年代初期蘇聯專家的到來,二就是改革開放以后大批歐洲專家的來訪以及著名華裔鋼琴家傅聰的回國執教。同時,凌遠教授也從長她幾歲的著名鋼琴家、教育家周廣仁教授和其他同事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學習和開闊眼界,凌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將科學的技術訓練與提高音樂表現力有機結合的訓練方法。
凌遠教授說:“小時候都是在琴上玩,雖然很熟悉鍵盤,但是手指上的功夫不夠。音樂感覺再好,如果技術不好,也很難在音樂上有良好表現。我要為學生們打下扎實的鋼琴基礎,讓他們在學習成長中不留下任何遺憾。” 凌遠教授特別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和練琴習慣的養成。她認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最善于表達情感的藝術,要把音樂彈得好聽、動心動情,關鍵在于彈,在于發音。而好的聲音應該是有根的,因此手指必須要立得住才行。
凌遠教授是一個非常真誠的人,無論是對音樂還是對學生皆是如此。她的教學以認真、嚴格著稱,同時她又對學生慈愛有加,按照其學生、現在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任職的馮丹的話說:“絕對是威嚴在前,慈愛在后。”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凌遠教授培養的鋼琴演奏人才都卓有成就,從最早的學生李青(國家一級演員、遼寧省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到現在的王羽佳,從最有個性的權洪波到繼承其衣缽留在附中任教的陳曼春,從技巧華麗的譚小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擔任郎朗B角并為主題曲《我和你》鋼琴部分錄音,現為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到內斂沉穩的青年鋼琴才俊閆競舸,凌遠的學生們在國際、國內樂壇上熠熠生輝、奪人耳目。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是與凌遠教授嚴謹的教學態度與豐富的教學經驗分不開的。
凌遠教授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一干就是六十年,期間曾長期擔任鋼琴學科主任。六十年來,她努力探索鋼琴教學規律,制訂、改進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撰寫并發表鋼琴教學論文,為培養青少年鋼琴人才嘔心瀝血、孜孜不倦。除了教授專業學生,她還為我國鋼琴藝術的社會普及和業余音樂教育竭盡所能、不遺余力。她是 “星海杯”全國少兒鋼琴比賽的主要創辦者之一,歷任該賽事評委會副主席、主席。該項賽事迄今已舉辦十六屆,成為業界盛事。她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全國業余鋼琴考級的創始人之一,參與編撰了三套考級教材,同時參與編寫了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考級教材并錄制教學VCD。此外,她還舉辦了很多鋼琴教學講座,多次在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錄制專題節目,對于一代又一代廣大琴童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言傳身教,因材施教
一個優秀的演奏者不一定是一個好的教育者,而一個優秀的教育者首先應該是一位好的演奏者。凌遠教授的鋼琴演奏灑脫大氣、音色豐富、結構清晰、感情充沛,聲音通透干凈,音樂處理細致入微,能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在教學上,她抓問題敏銳透徹、一針見血,解決問題簡練明確、成效顯著。
凌遠教授認為,教師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要著眼于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真心地幫助學生。每個學生的性格和自身條件各有不同,這就要求老師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
在凌遠教授的學生中,王羽佳可以說是一個典型。從七歲到十四歲出國留學之前,王羽佳一直跟著凌遠教授學習,從演奏技術、肢體語言到對聲音的敏感和對音樂風格的理解,凌遠教授為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王羽佳對凌遠教授的那種信任和依賴,也是一般的師生關系達不到的。即使是在王羽佳成名之后,每次回國演出,都會邀請凌遠教授全家前去觀看,并在演出后請他們提意見。如有時間,她還會到凌遠教授家上課,把自己下一場音樂會的曲目彈給他們聽,每次到凌遠教授家,她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老師會啟發我,她稍微一點撥,我就明白了,給她彈琴不光是學東西,而且很開心。”王羽佳說。
在凌遠教授的眼中,王羽佳是一個非常熱愛音樂、做事情特別專注的學生,每次回課都彈得非常干凈,沒有任何錯音。當時王羽佳身材嬌小瘦弱,手指也比較柔軟纖細,針對她的特點,凌遠教授給她的都是像肖邦圓舞曲這樣比較秀氣的作品。“干凈、靈巧、玲瓏和敏捷是我當時給她打下的基礎。”談起這位已經享譽世界樂壇的得意弟子,凌遠教授依然覺得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
而對于凌遠教授,王羽佳充滿敬佩和感恩之情,她曾在一篇紀念文章中這樣寫道:“對我來說,您犀利的洞察力和對好聲音的敏銳度都讓我羨慕,當然,最珍貴的還是您無可挑剔的品位,我永遠都無法超越。您可以感知到我的想法和音樂態度,我所有存在的問題也都能被您毫無遺漏地察覺到,更重要的是,您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成為音樂卑微的仆人。”
像王羽佳這樣與凌遠教授建立深厚師生情誼的學生還有許多。2012年,凌遠教授在學院音樂廳舉辦八十華誕暨從教五十六周年慶典音樂會,學生們從世界各地趕來為恩師送上最誠摯的祝福,而這個三代從事鋼琴演奏和教學工作的鋼琴之家,也用精湛的琴藝表達了他們對學生、對音樂教育事業的熱愛。琴聲悠悠,情意濃濃,感染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凌遠教授更是在音樂會紀念冊上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祖國和鋼琴是我的最愛,祖國和鋼琴事業的興旺發達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學生個個向上、成為人才就是我最大的滿足。” 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為此,她曾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并曾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
今年恰逢凌遠教授從教六十周年,一個甲子過去了,雖已年愈八旬且需要靠輪椅出行,但她依然堅守在教學一線,每星期都坐學院的班車到附中去上課,繼續做著那些最精細的工作。她深知,教書重育人,潤物細無聲。
人們都愛用燃燒的蠟燭來形容老師,而凌遠教授更喜歡楓葉,她希望自己能夠像慶典音樂會節目冊上那由黃漸紅的楓葉一般,給人以溫暖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