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坤
摘要:民族音樂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國人愛護和推介。在推廣民族音樂方面,大眾傳播媒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結合實際案例和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大眾傳播媒介對民族音樂推廣作用的表現形式,以助于民族音樂推廣方式的改進與提高。
關鍵詞:大眾傳播媒介 民族音樂 推廣作用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054-03
一、大眾傳播媒介與民族音樂概述
(一)大眾傳播媒介略敘
大眾傳播媒介內涵甚廣,一般而言,我們將其定義為傳遞資訊、信息的平臺和中介,包括了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可以劃分為五個歷史時期。第一,口語傳播時代。這一時期,人類社會尚屬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還未發明文字,任何信息只能口口相傳。傳播的范圍和效果十分有限。第二,文字傳播時代。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內容。有了文字,信息的傳遞變得方便,信息傳播的效果也有了質的提升。然而,文字的發明并不能解決遠距離傳播和資訊保存的問題,因此這一階段人類大眾傳播的水平依舊較低。第三,報紙傳播時代。報紙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只不過當時的報紙只在官方內部通行,而內容也大多是官員貶擢、政治命令等等,和如今的報紙相距甚遠。等到西歐工業革命之后,商人對于信息的需求大增,于是現代報紙應運而生。報紙的出現,打破了人類大眾傳播的模式和范圍,將遠距離傳播變為現實。第四,電子傳播時代。這個時代的兩個代表性媒介是廣播和電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大眾傳播媒介也在不斷的更新。廣播和電視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人類傳播的范圍,同時將大眾傳播的速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前,報紙將一個地方的信息帶到另一個地方可能需要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今,利用無線信號,人們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能接收到資訊。第五,網絡傳播時代。毋庸諱言,互聯網從各個方面重構了人類社會,大眾傳播媒介也受到了革命性的影響。在互聯網產生之后,大眾傳播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新紀元。特別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普及式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的廉價化,新興大眾傳播媒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眾傳播繁榮發展。
(二)民族音樂簡介
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特有的音樂類型和音樂形式,它是形成一個民族獨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是人類重要的創造,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歷史、種族、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下,各個民族的音樂差異甚大。東非土著圍著篝火歡騰起舞時,口中唱出的歌曲,與中美洲印第安人星空下的深夜呢喃必定相距萬里;而黑人爵士樂的動人旋律與布魯斯藍調的點點悲傷也大為不同。中華文化綿延千年、博大精深,梁啟超先生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將我們與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倫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既然文化久遠、自成體系,那么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自然也有相當的特色。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相比較,我們國家的民族音樂不論在旋律上,還是在內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正是這種不同造就了我們國家民族音樂的特色和獨具一格。
近年來,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興起,傳統民族音樂的聽眾銳減、市場也不斷萎縮。出現此種情況有四大原因。第一,相較于民族音樂,流行音樂的欣賞門檻更低。民族音樂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韻律講究,而且還伴隨著深刻的背景。這對于一般的聽眾來說,欣賞的門檻過高。第二,流行音樂的“快餐文化”屬性濃厚,不論從曲調、歌詞,還是內涵來說,都比較的大眾化和“快餐化”。對于這個時代的受眾來說,“快餐文化”再貼切不過。不是因為他們都不懂得高雅和艱澀的文化形態,而是因為他們太忙、太著急,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沉浸下來欣賞“陽春白雪”。第三,民族音樂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相較流行音樂來說在人數上處于絕對的劣勢。沒有足夠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民族音樂就只能在相對狹小的群體中傳播,而不能波及更廣泛的受眾。第四,民族音樂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互聯網媒體的使用相對較少。在這個時代,不懂得使用互聯網媒體傳播、不懂得自我營銷,那么不論是一種文化形態還是一個商業形態都必然遭到淘汰,因此民族音樂如今處于尷尬地帶。
二、大眾傳播媒介對民族音樂的推廣作用
大眾傳播媒介是傳播信息、資訊的中介和平臺,自然也是傳播各類文化形態的主要工具。對于民族音樂來說,大眾傳播媒體的作用不僅不可忽視,而且無可取代。縱觀這些年大眾傳播媒介與民族音樂的相互關系,以及學者專家的科學研究結果,我們能夠歸納出大眾傳播媒介對于民族音樂的推廣作用。一般而言,可以分為以下三點:第一,大眾傳播媒介能夠拓寬民族音樂的覆蓋范圍;第二,大眾傳播媒介能夠加速民族音樂的傳播速度;第三,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豐富民族音樂的傳播方式。
(一)大眾傳播媒介能夠擴寬民族音樂的覆蓋范圍
大眾傳播媒介對于民族音樂的推廣作用第一點表現在拓寬了民族音樂的覆蓋范圍。在前大眾傳播媒介時代,或是紙質媒體時代,民族音樂的傳播范圍是極其有限的。民族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在紙質媒體時代沒有辦法讓受眾親耳聽到音樂,任憑一支生花妙筆也難以讓受眾真切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動人魅力。等到廣播、電視特別是互聯網出現之后,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變得可能。首先,聲音傳播成為了一種常態,廣播自不必說,電視是一種聲畫結合的傳播形態,而互聯網更是將聲音、畫面和文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方位的傳播樣態,為民族音樂傳播創造了前提和基礎。其次,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性發展也為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各級電視臺2000多家,全國95%以上的家庭擁有電視,這樣一來,民族音樂拓展傳播范圍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更何況,近年來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為民族音樂廣泛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數據,我們目前的網民總量為6.88億,網絡普及率超過了50%。從理論上說,如果選擇的平臺得當,那么在上面傳播的民族音樂能夠為數以億計的受眾接收。舉個例子,2010年帶有強烈民族元素的音樂《忐忑》在網絡上被瘋狂傳播,被網民們稱為新一代神曲,而它的演唱者龔琳娜被封為新一代“神曲歌后”。雖然網絡上對龔琳娜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她的確受過良好的民族音樂訓練,她的老師是著名的民族音樂家鄒文琴教授。因此,頗具民族元素的《忐忑》的火爆證明民族音樂在互聯網時代也有廣泛傳播,甚至被眾人追捧的可能。
(二)大眾傳播媒介能夠加速民族音樂的傳播速度
大眾傳播媒介不僅能夠擴大民族音樂的傳播范圍,還能夠最大限度提升民族音樂的傳播速度。雖然音樂作品和新聞不同,對于速度的要求并沒有那么高。但是,有了速度就為廣泛傳播和有效推廣創造了有利的前提條件。試想,一個久久不能傳播開來的民族音樂作品,何談擁有大量的擁躉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眾多大眾傳播媒介之中,對于民族音樂傳播速度提升幫助最大的莫過于電視和網絡。首先是電視。雖然這個時代互聯網大有取代電視,成為眾多媒介形態中執牛耳者的趨勢。甚至有不少學者和專家指出,現在已經是互聯網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在其萬丈光芒面前顯得黯淡無光。但是,就中老年群體來說,電視媒體依然是他們的首選。而中老年群體是民族音樂的最主要受眾。所以,利用電視媒體,民族音樂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傳播給中老年群體。其次是網絡。相較電視,網絡有著更快的傳播速度。并且,相較于電視的單向傳播模式,互聯網的雙向傳播模式為民族音樂的快速傳播創造了更好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在互聯網媒介的語境下,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并且,相較于電視媒體,互聯網媒體的內容制作流程更加簡單。因此,互聯網媒體便取得了電視媒體難以望其項背的傳播速度,而這對于民族音樂的推廣來說是一件好事。
(三)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豐富民族音樂的傳播方式
傳播方式的選擇對于傳播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傳統上傳播民族音樂的方式無外乎直接將音樂本身進行傳播,效果如何就要看觀眾喜好和運氣了。但是,大眾傳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創新了民族音樂的傳播方式,讓民族音樂傳播更加豐富多彩。以央視“青歌賽”為例,“青歌賽”目前是我們國家規格最高的青年歌手音樂大賽,收視率極高。其中,民族歌手的比拼是一大亮點。每屆“青歌賽”都會捧紅幾首好的作品,如《美麗的樓蘭姑娘》《父親》等等;也涌現出眾多如今家喻戶曉的演唱家,如劉和剛、韓紅、阿魯阿卓等。由此不難發現,如果僅是“光禿禿”的介紹或是傳播一首民族歌曲、幾個民族歌手,將會收效甚微。如果利用比賽等方式來豐富和發展民族歌曲的傳播方式,無疑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故而,在傳播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豐富和創新了傳播方式,從而推動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并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所喜愛。
三、結語
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環。因此,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播和發展,不僅是民族歌手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從過去的經驗和學者的相關研究結果來看,大眾媒介在推廣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大眾傳播媒介能夠擴寬民族音樂的覆蓋范圍;第二,大眾傳播媒介能夠加速民族音樂的傳播速度;第三,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豐富民族音樂的傳播方式。
民族音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取得了不俗的傳播和推廣效果。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看到,在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民族音樂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對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媒體的使用較少、也極不熟練。在這個移動媒體時代,任何媒介內容想要取得好的推廣和傳播效果必須要善于利用各種新興媒介。因此,民族音樂的推廣者在未來的工作中,要深入分析新興媒體的傳播規律,從而更好地推廣民族音樂。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傳播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羅樹萱.傳播學視域下云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2,(01) .
[3]張曉理,宋世宗.淺談媒介對推動民族歌曲傳播的幫助[J].藝術評論,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