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佳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這三個維度的目標的達成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很多老師仍然遵循著自己的路數,刻板地、條件反射地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未能真正體現出新課標的精神。新課程背景下,各教學目標地位如何?如何達成?在實施的過程當中存在哪些誤區及如何應對?實踐表明,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和探討。
地理教學教學目標誤區誤區一:重照搬,輕解讀
如案例“工業區位選擇”教學目標設計:
1.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2.依據主導性因素對各種工業部門進行分類;
3.初步懂得衡量工業區位合理性的標準是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
只是簡單復制課標或教參中的地理教學目標,而沒有認真去解讀和細化。一方面,因為課標的綱要性和概括性較強;另一方面,課標是教學的最低要求,教師也要具體結合當地的學情適當提高要求。所以在遵循“課標”的基礎上,可以對以上的案例作如下的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結合實例,理解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及區位因素的變化。了解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②結合“案例”和“閱讀”內容以及欽州工業的發展,說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③了解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理論為指導,通過“走進欽州港,再逛產業園”的案例探究活動,能夠根據主導因素差異對工業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影響工業區位的一般規律。
②通過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對本地工業進行布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我國工業取得的成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②通過學習,體驗到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的人地觀。
誤區二:重羅列,輕描述
如案例“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目標設計(部分):
1.知識目標
①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體的類型及其相應關系。
②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意義。
③河流徑流與河水補給的關系。
2.能力目標(略)
教師只是簡單對知識點進行了羅列,并沒有對地理知識學習的結果進行描述,既不利于教學過程的指導,也不利于教學結果的評價??山Y合課標,對該教學目標修改如下:
①過閱讀課本,了解陸地水體的類型。
②根據分析圖表,說出并能繪出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
③根據徑流曲線圖,說出徑流變化與河水補給的關系。這里的“通過閱讀課本”“根據分析圖表”“根據徑流曲線圖”很好地推進地理的教學過程,有效指導了師生的互動和教學的評價。
誤區三:重教材,輕情景
如案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水資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資源的具體指標。
②學會運用圖表資料說明全球和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閱讀書報搜集水資源的污染破壞資料及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②列表對比法、知識系統化化等方法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認識到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發展意義重大。
②樹立珍惜和愛護水資源的意識,懂得基本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策略。
教師嚴格按照教材的思路,非常注重水的概念、水的分布和利用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側重于對地理教材的嚴格執行與對地理知識的規則化的理解,缺乏整體聯系。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學,完全體會不到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而獲得的那種成就感,因此,對本節內容的教學作如下的設計:
通過創設“生命之水”“水與發展”“水的短缺”“應對水短缺”這四個篇章的情景,幫助學生學會保護水資源,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合理利用水資源。
通過視頻《太湖美》到《太湖不美》的演示,說出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熱情。
通過“應對水短缺”這一環節,學會不同地區和時間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方法,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習慣。
該設計沒有特別強調水的知識等基本知識的記憶,而是以“合理利用水資源”為線索和終極目標,關注教學過程和方法,尤其注重情景的設計,要求學生在合理利用水資源中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并最終會在生活中利用水資源,養成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習慣。
誤區四:重表面達成,輕遷移應用
如案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掌握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地理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的演示過程,以及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道理。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實例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過程中的作用。
3.舉例說明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首先,針對案例中“了解”“理解”之類的教學目標只是道出了教學的內容,卻不能說出學生學完之后到底能做些什么。其次,教師沒辦法確切知道教學目標應該如何定位。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學生對課本上列舉的水土流失、東北森林變化和修建水庫等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能回答正確,但將“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作用”改為““舉例說明熱帶雨林氣候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作用”時,很多學生就不知所措了。
因此,可以看出“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學生以“記憶”的水平可以達成,而當要求學生以“理解”與“遷移”的水平完成時,則出現困境。地理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生搬硬套去照搬所謂“課標”的含義,而是應該設計成理解性的教學目標。學生自己能夠構建本身的知識系統,通過自己地理解去完成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并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誤區五:重教材的基本結構,輕內容的定位
如案例“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2.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
3.過程與方法(略)
4.情感與價值觀(略)
這部分的內容屬于地球概論和天文學的知識,“談天說地”是必要的,但是“談天”不是目的,“談天”是為了“說地”。受舊課程的影響,有些教師在這方面挖掘得過深,拓展得過寬,使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的起始階段就感到困難,且高一年級按照本校的做法大部分學生讀得是理科,開始就把課程拔高了既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也不利于大部分學生的發展,類似的情況在教學中并不鮮見。因此,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找準知識的定位,如何對教材進行刪減,注意拿捏教材深度和廣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最關鍵的部分,它是關于教學將使學生引向何處的明確表述。在教學目標中,會對教學活動提出具體要求,不僅規范教師教的活動,而且也規范著學生學的活動。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具有指示方向、引導軌跡、規定結果的導向功能,具有規范、制約教學的功能以及具有檢查、評價教學效果的測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