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由于它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技能和團隊精神,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逐漸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魅力。
初中語文合作學習形式對策在同一堂課上,天賦高的學生往往比天賦低的學生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筆者認為,在課堂上實施合作學習是改變這一狀況的有效途徑。合作學習,讓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信息上的拓寬、知識上的增長和能力上的提高。
一、激發學生合作的興趣
語文合作學習“它講究的是和諧及共同發展,但合作教育并不排除學生的個性發展,恰恰相反,它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的。”因此,合作教學宜建立在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之上,才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1.合作學習任務的確定。學習任務的設置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重視學生的興趣需要,宜選擇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開展合作學習。老師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合作的欲望,借著這股“東風”,老師和學生一起興意盎然、精心地設計合作學習的子課題、要求和呈現的方式。
2.合作學習過程的舒展。在選定的子課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自我意愿、不同的興趣,綜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性別等因素,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學生編成小組。然后,引導每個學生盡自己的能力去尋找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和整理,學生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小組之間的團結合作常常會相互受到啟發而恍然大悟,豁然貫通,找到新的答案或新的思路,從而激起學習的熱情。
3.合作學習成果的評價。組際成果展示的競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了組內合作的凝聚力,培養了團隊精神。在合作學習、展示成果的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在為“奪第一”而努力著,雖然有點亂、有點忙,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合作熱情。
二、小組合作的形式
1.根據學生的常規固定座位,就近組成學習小組。實際教學中這種小組應用率較高,一般以四人為單位前后結合。
2.教師根據學生男女性別、個性差異、能力水平等方面,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教師也可根據教學內容等具體情況靈活組織,各組成員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學習、能力、組織方面較強的同學暫任小組長,組內其他同學注意學習和借鑒,后由其他同學相繼擔任,可采用輪換制。采用這種小組合作方式,可以使組內學生的差異進行互補,也是學生自身獨立學習的促進、補充、提高,又可以不同小組之間形成競爭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3.還有一種不常用的,但較受學生歡迎的合作形式。即根據學生的小群體來分,在學生中,有一種不用組織而自然形成的“小群體”,由于小群體中的成員之間有共同的行為模式,有較強的凝聚力,再加上在這個小組中,學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創造的氛圍是寬松的,從而學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發揮,成員之間能產生較強的互相促進的力量。這種學習小組的學習伙伴是相對穩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亂座位,所以偶爾為之。
三、合作學習的四大對策
1.必須選擇好要合作的方式。學生的合作學習通常是通過分組進行的,這種分組是對空間結構和小組組建方式的合理優化。在分組時有時可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或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組合,有時按興趣、愛好、關系自由組合,每種組合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習情況、學生個性靈活運用。
2.必須確定好要學習的內容。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對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宜采用,一般而言教師應選一些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有一些爭議、依靠個人力量較難以完成的問題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同時,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探究欲望強烈的內容,問題的呈現方式應盡可能趣味化、科學化,從而達到了從正面引導的良好效果。
3.必須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合作與競爭是矛盾的統一,合作能力與競爭能力都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我們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同時滲透對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培養。
4.必須拓展好向課外的延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絕不是課堂教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合作,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對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享受童年伙伴協作的樂趣。
總之,語文教師運用好合作教學策略,對構建和諧語文教學、和諧教育,將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利娟.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王夢茹.淺析語文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3]安永琴.芻議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