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靜靜地,在不知不覺中。一片梧桐樹葉悄然而下。蕭瑟凄冷的秋總會戲劇般地在酷暑中降臨。在炎熱干燥的盛夏飄過一絲清涼。伴著8月的黃昏。誕生在搖曳的枝頭上。瑟瑟作響。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濃濃秋意……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立秋的來歷
“秋”者,暑去涼來也,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又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而“立秋”則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
立秋,是24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立秋之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jié)的開始。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前后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很多地區(qū)仍處于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我國古代將立秋后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后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要數那晚風過后。陣陣盤旋而下的落葉了。不僅勾勒出一幅秋風蕭瑟的畫卷。而且也使“落葉知秋”這個成語應運而生。
立秋與農事
立秋日對我國農民朋友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農諺有云:“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再者“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等。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若此時受旱,會給農作物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立秋的風俗
在廣大農村中,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天津等地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有些地方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guī)湍悖宄扇喝ヌ镩g,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等農作物。此外。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俗語“貼秋膘”也因此得名。
立秋論養(yǎng)生
立秋前后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xiàn)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yǎng)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yǎng)收為原則。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此外。進入秋季,更應加強鍛煉。不僅能夠御寒而且還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責任編輯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