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全面脫貧”是中國未來5年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也被認為是5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1966年出生的魚福民與妻子住在陜滬高速G40道路邊的田地里,一間木制的小棚子,屋里黑漆漆,雜七雜八地堆放著東西,幾乎沒有下腳的地兒。房前屋后,種著綠葉蔬菜,蔬菜大棚旁一排小樹苗有一米高了,那是夫妻倆剛剛種植的核桃樹。因為房子距離馬路只有50米,沿途經過的大車呼嘯而過,屋里屋外都聽得清清楚楚。
難啃的硬骨頭
魚福民生活在陜西省商洛市,這里是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涵養區,金屬與非金屬資源富集地,但是商洛的經濟起步晚,是中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
“商洛市一區六縣全部屬于貧困地區,任務很艱巨。”商洛市發改委主任張永平感慨地說。
“全面脫貧”是中國未來5年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也被認為是5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665個貧困縣,7000萬人要實現脫貧。這場攻堅戰役,商洛市一區六縣都是要摘帽的貧困縣,要脫貧的貧困人口總數為49.02萬人。
張永平說:“越到最后‘硬骨頭越難啃。”
魚福民生活的村子原來叫王澗村,2014年12月,王澗村與附近的兩個村子合并成了現在的謝塬社區(村),隸屬于商州區楊峪河鎮,不包括附近私營企業的外來務工和流動人口,現在新合并的謝塬村常住人口有2154人。
2015年底,按照國家確定的2500元、省定2950元的人均純收入貧困線標準,楊峪河鎮集中組織縣區開展貧困人口識別核查工作,逐村逐戶搜集基礎數據,建立了信息臺賬,全面摸清了貧困人口底子。經過初步的摸查,謝塬村確定了44戶86人為精準扶貧的對象。
“工作的重點是把要脫貧的貧困人口具體確定到每一戶每一個人身上。”張永平說。
“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這些貧困家庭主要包括殘疾人、年齡過大的、喪失勞動力的、家庭突然遭遇重大事故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村支部書記魚雪峰介紹,“按照國家政策,要在未來3年內幫助他們實現精準脫貧。目前,楊峪河鎮已經派駐了3人的入村扶貧工作隊,負責監督指導工作。”
截至2015年底,商洛市共識別貧困村701個,貧困戶16.19萬戶49.02萬人,為分類幫扶、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要根據不同貧困村、貧困戶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還要對派駐進村的885個扶貧工作隊進行精準考核。
針對具體困難制定幫扶辦法
魚福民從2000年開始種植蔬菜大棚。他說:“原來一畝地每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這些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村子里種菜的人家基本上是自產自銷,缺乏產業化的銷售渠道,蔬菜大棚基本賣不上什么價兒。”
魚福民一家5口人,自己和妻子身體都不好。支氣管炎和腳疾折磨得他無法下地干活,家里有82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大兒子西安理工大學畢業后在西安一家數控機床廠工作,前不久因為公司倒閉失業,目前正在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小女兒還在西北大學財會專業就讀。雖然魚福民平時打零工也有1萬元左右的年收入,但對于一個5口之家還是杯水車薪。
2015年,在村干部的幫助下,他種起了核桃樹,小樹苗如今也有半人高。“未來兩年,這些核桃樹就開始陸續掛果了。”妻子秦雙連期盼地說,“這可是我們全家人的希望。”
如今,入村扶貧工作隊正在積極聯系再就業培訓,幫助魚福民的兒子通過招工平臺尋找新的工作崗位。
村支部書記魚雪峰說:“魚福民是我們村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確定的44戶家庭之一。結合他們的實際問題,我們正在制定具體的幫扶辦法。不僅僅要輸血,還要造血。”
村里的精準扶貧實行項目制,針對不同農戶家庭的實際困難,有針對性地開展脫貧項目。村文書房修身負責幫助各個貧困戶家庭起草項目書。“這些農戶有些是不識字的,也不懂得申請啥項目,村上會針對他們各家各戶的具體情況,給予項目執導。”
房修身介紹說:“魚福民家里種植的核桃是商洛市發展特色農業的‘八大件之一,是市政府重點規劃發展的特色產業,未來將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這就在幫助貧困人口切實拓展增收渠道的同時,確保了他們未來有可持續的收入。”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陜西省省長婁勤儉提出要加大信息扶貧,商洛市政府正在加快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支持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加強貧困地區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建設等措施,讓互聯網發展也惠及農村。
以發展帶動扶貧
“作為陜西唯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戶沒有產業成為脫貧的突出矛盾,因此要帶著問題和難題去扶貧,真正把扶貧路上的問題解決、難題突破。”張永平說,市場經濟必然產生競爭,競爭又產生弱勢群體,而貧困戶在土地上依靠個體生產出來的產品又無法面對市場,這是導致貧困的直接原因。
66歲的房征民也是謝塬村的赤貧家庭之一,以賣破爛和種植玉米為生,玉米1斤0.6元的收入,1年收入也就幾千元。2015年老伴心肌炎發作就花掉4萬元醫療費,這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如大海上行駛的一葉扁舟搖搖欲墜。
“幸好有農合療報銷了1.6萬元醫藥費,”房征民說自己屬于城鄉最低社會保障人群,政府會給一些救濟款維持生計。
對于房征民這樣年齡大沒有基本生活技能,又病患纏身的家庭來說,兩個兒子是唯一的希望,大兒子如今自學維修電器,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小兒子高中畢業后進入了商洛市比亞迪汽車工業園區,每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房征民小兒子工作的商洛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是2009年落戶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的,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站、汽車零部件及電池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作為陜西省第一家省級循環工業園區,著力培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現代服務業五大主導產業集群。如今,入園企業78戶,其中世界500強兩家,中國500強六家。
走進整潔的廠區,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著。廠房旁邊就是新建的職工宿舍樓,有單身公寓,也有給新婚夫婦建設的小戶型過渡房。
張永平說,真正的脫貧關鍵還要依靠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綠色、和諧、開放、可持續。為此,商洛市政府考慮重點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
作為商洛的四大新能源建設項目之一,比亞迪動力電池產業園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投資15億元。除此之外,還有躍迪電動客車整裝生產線、中德汽車產業園和新能源汽車配套工程。
打造循環經濟園區是政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注資3.7億元人民幣的商洛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大大提升了商洛市的產業轉化升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解決了大批勞動力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