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研



教育機會本來是平等的,但由于家庭條件的差異,使孩子在教育資源上不能共享,這無論如何也是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從1990年代起,我開始從事中國知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多次去農村貧困地區考察。應該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小學的情況—直在逐步改善。我在切身的感受中體會著這種變化,也看到等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失學已成為過去
20世紀80、90年代,我每次到農村貧困地區,都會深入到農村困難家庭中訪問。
有一次到山西大同市的一個縣,我碰到一家3個孩子——10歲和8歲的小男孩都在村小學上學,而13歲的姐姐卻隨著父母親做農活和家務。原因是每年每人幾十元的學雜費,家里承擔不起,只能舍棄女孩就讀機會(也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況且也能干些活幫助父母。
后來在我們的勸說及幫助下,女孩得以重新進入校園。像這種情況,當時還有許多。
很明顯,農民在基本生活還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孩子上學當然成為第二位的需求。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瀕臨失學的孩子們的夢魘。保障這些困難家庭孩子上學,成為當時農村小學教育的巨大渴求。
教育機會本來是平等的,但由于家庭條件的差異,使孩子在教育資源上不能共享,這無論如何也是該著力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在設法改進,社會各界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鄧小平等領導人帶頭捐資,經過多年來共同努力,幫助成千上萬的困難家庭讓孩子留在了校園。
想當年接受過幫助繼續就學的孩子們,現在已經成長,有博士、碩士、大學生、技術工人等,他們都成為了有基本文化的勞動者。
希望工程首批資助的一位學生小張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他因家貧已經失學,后在社會資助下返回校園。他很努力,在讀完中等師范專業后,立志回本村當教師。他的選擇代表了無數接受過幫助的孩子們的心聲。盡管失學已成為過去時,但一個孩子的成長永遠不是過去時。
2015年,我到廣西都安、馬山兩個縣調研農村基礎教育情況,當問到學生入學率時,兩縣教育局都答100%。為此,我們也特意到村中訪問一些家庭,在校園外,確實沒有見到一個學齡兒童,這是十分令人高興的事情。
我們從教育局得知,現在政府已經實行“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學校布局優先考慮學生入學便利,也通過普遍的九年義務教育宣傳,要求家長保證適齡兒童入學。以前存在的因貧失學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但如今新的課題又出現了,那些隨父母打工頻繁流動的孩子的學業斷斷續續,或是因遠離家鄉,或是城市學校入學困難,失學問題仍然存在。如何保證流動的農村孩子進得了、留得下、學得好又成為了新時期的新課題。
家長的心態也在發生改變。我經常去貧困地區學生家庭,家長們前些年關心的就是如何讓孩子上學,如何克服就學的困難。而現在他們關心的是如何讓孩子更全面的發展,他們需要幫助的是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以更好的條件、更多的可能讓孩子有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有了明亮的教室之后
1980年末,《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歷盡艱辛,跑了很多貧困地區,專題攝影反映農村基礎教育狀況。在數以千計的照片中,給人感受最強烈的一張,是在屋頂露天的教室里,孩子們趴在土操場上考試,有一個小女孩衣著破舊,卻有著一雙異常明澈的大眼睛,帶著對求知的渴望。看過的人部感到心酸,都會發出內心的吶喊一給孩子們一個陽光明媚的教室吧!
我也曾到過需要走幾個小時山路才能到達的一所小學,土墻茅頂,窗破門殘,不堪風雨,也確實為孩子們的艱辛而痛楚。這樣的鏡頭既反映了當時的現實,也撥動了人們愛的心弦。
政府在下大力、重投入的同時,還為調動全社會的捐資助學積極性,采取資金匹配補足的辦法,以多匹少或以少匹多,充分利用和發揮社會資金的作用,集中解決農村小學硬件設施建設,數以萬計的危舊學校得到資助改造。
摩托羅拉公司、寶潔公司、信孚銀行、可口可樂等眾多外國企業或團體以及海外華人也紛紛慷慨解囊,為中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助一臂之力。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時能見到的破廟學校、祠堂學校、露天學校、危房學校已經被一幢幢堅固明亮的校舍所取代。在有些鄉村,學校甚至已成為當地最好的建筑。
2014年、2015年,我連續兩年參加農村小學建設狀況調研。在湖北、江西四縣走訪20多所農村小學,深為校園的巨大變化而感動。新的教學樓(新建的都達到當地的防震標準)、寬闊的運動場、綠化青蔥的校園、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師生面貌煥然一新。
據介紹,這些年來各級政府為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投入教育的資金逐年增加,優先發展教育,首先解決校舍、校園建設問題,國內外各界善心人士和企業、團體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鄉鎮中心學校教育設備設施完備,師資力量強,發揮了全鄉鎮的教育引領作用。各教學點的校舍建設也已完成,農村小學再也不為校舍不足而著急了。
但農村小學學校建設還沒有結束,有些學校倒出現了“房空”現象,計算機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一應俱全,但教室里沒有設備。這意味著不可能開課,有些教育教學需求一時難以齊備。
除此,教學點操場建設也是大問題,一是沒有足夠的場地作為操場,農村土地確實也是十分緊張;二是有操場無硬化,下雨一院泥,刮風一院土。孩子們鍛煉又成了問題。還有一些農村小學宿舍、食堂、廁所、圍墻等有待于建設和完備。
如何吸引到優秀老師
20世紀70年代,我在中國東北的吉林省白城市上小學時,授課老師都是民辦教師,他們多數是本村的農民,僅有初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教學水平確實一般,但當時這是普遍現象。
其實,自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幾十年里,農村學校教師就由公辦、民辦教師以及代課教師三部分構成。公力是國家供養的,代課是臨時聘用的,民辦是鄉村自己選人供養的。
在教師資源短缺年代,民辦和代課教師一度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主力軍。他們待遇低、條件苦,在偏僻落后的農村默默耕耘,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譜寫了無數壯美瑰麗的詩篇。
有一年,在河北省保定市的一所農村學校,一名50多歲的民辦教師告訴我,他已經教了30多年的書,但僅僅是一個小學畢業生,面對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感自己的知識、視野很難跟上形勢的發展,掌握現代的教學手段也有困難,電教設備、計算機等學起來十分吃力,自己也為他教的幾十名學生感到擔憂。但由于條件艱苦,一時還沒有別的老師來替換,出現了師生兩難的狀況。
到了2015年,在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培訓班上,我看到全班50人,30歲以下的占70%,目.都是大學學歷,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知識面廣。
近年來我到農村小學實地考察,發現鄉鎮中心學校第一線的教師都已年輕化。這主要是各級政府保證優先支付教師工資、優先選聘教育人才、全面提高教師學歷要求、全面改善教師教學、生活條件的結果。現在選擇教師職業已成為貧困地區高校畢業生較為熱門的選擇。
老師的待遇也在改善。河北保定的丁老師,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和十幾個學生吃住在一起,十分艱辛。過了10年,再見到他,他已經住上了教師周轉房,雖然只有20平米,但是有廚房廁所的單元房,他很是滿意。他說,現在教育是學生教師一起改善,一天要比一天強。
隨著政府教育上的投入和政策的改變,大部分鄉鎮學校的教師隊伍得到解決,但在一些學生人數較少的教學點,教師還是缺乏的。沒有了民辦和代課教師,公辦教師的足額到崗又成為新問題。尤其是受到編制、學歷的限制,配足和找到符合教學崗位需要的教師有一定的困難。
現在國家—直在進行從應試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從20世紀80到90年代,由于高考導向,農村小學只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而英語由于師資匱乏也時斷時續,至于音樂、體育、美術就往往有名無實了。
現在素質教育日益得到重視,但一些貧困地區由于條件限制,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的專業老師不足。有的教學點只有一名教師,要教所有的課程,可想而知專業性是什么狀況。
農村小學教學點教師一崗多兼的現象十分普遍,綜合培訓教師一時難以完成,至于義工等臨時手段,沒有政策配套、財力支持也是難以持久的。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專職化問題亟待解決。
綜合我這20多年的觀察和體會,深深感到,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有很多事情只靠政府還是不夠的。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了政府投入和政策到位、農村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社會關心幫助三位一體的格局,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