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王齊紅 王海平 蘇婷婷
(1.天華化工機械及自動化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化學工業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石油天然氣蘭州工程質量監督站)
不銹鋼換熱管U形部位開裂分析
孫 濤*1王齊紅2王海平1蘇婷婷1
(1.天華化工機械及自動化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化學工業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石油天然氣蘭州工程質量監督站)
針對某石化廠換熱器運行較短時間后多根換熱管U形部位出現環向開裂的現象,在開裂換熱管開裂部位與遠離開裂部位分別取樣,通過宏觀檢查、光譜分析、顯微硬度分析、金相分析、斷口掃描電鏡形貌和能譜分析,得出該換熱管的開裂原因為:換熱管在含氫環境下,產生大量氫致馬氏體,導致產生氫致裂紋;裂紋在擴展的過程中,S、Cl-及非金屬夾雜物的存在對開裂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最終發生開裂。
換熱管 U形部位 氫致開裂 應力腐蝕開裂
某石化廠的柴油加氫精制裝置高壓換熱器于2014年9月投用,運行僅半年后,換熱器出現嚴重泄漏,檢修發現多根換熱管U形部位出現環向開裂,直接影響生產,更換管束具有較高的成本。筆者在開裂換熱管的開裂部位和遠離開裂部位分別取樣進行分析,探討了該換熱管的失效原因,同時為避免此類失效發生提出了建議。
表1 為柴油加氫精制裝置換熱器的主要技術參數,該換熱器管束的材料為0Cr18Ni10Ti,規格為φ20mm×2.5mm。

表1 換熱器主要技術參數
2.1宏觀檢查
現場觀察可知,多根換熱管U形部位發生環向開裂,換熱管U形部位存在一條開口寬度約為1.5mm的環向裂紋,斷口平齊,無明顯塑性變形。換熱管外壁呈灰黑色,無腐蝕坑,無腐蝕產物(圖1a);內壁光滑,無腐蝕產物(圖1b)。在換熱管遠離開裂區和開裂區分別取金相分析樣品和SEM形貌及EDS分析樣品。將SEM形貌及EDS分析樣品打斷,對比分析打斷的新鮮斷口與開裂區的形貌和成分。
2.2光譜分析
開裂換熱管光譜分析結果和標準要求見表2,可以看出,Ti元素含量略低于GB 13296-2007的要求,其余元素含量均符合要求。

表2 開裂換熱管光譜分析及標準結果 wt%
2.3顯微硬度分析
采用美國Wilson顯微硬度計對金相樣品徑向截面的近外壁、1/2厚度以及近內壁區進行顯微硬度分析,結果見3,可見換熱管近內壁區的硬度明顯高于近外壁區和1/2厚度區。

表3 換熱管的顯微硬度分析結果(HV)
2.4金相分析
遠離開裂區的非金屬夾渣物形貌如圖2所示,根據GB/T 10561-2005,夾雜物級別分別為A類1.0級、B類1.0級、C類0級、D類2.5級、DS類0級。

圖2 非金屬夾雜物形貌 ×100
圖3為遠離開裂區的徑向截面組織照片,近外壁區與1/2厚度區組織相近,由灰色組織與黑色組織組成,且內壁組織較外壁細小,如圖3a所示。近外壁區與1/2厚度區中的灰色組織為奧氏體,黑色組織為馬氏體,即奧氏體晶粒內部產生大量馬氏體,馬氏體形貌不太明顯,如圖3b、c所示。由于近內壁區組織細小,因此采用掃描電鏡對組織進行SEM形貌分析。同時,為進行對比分析,近外壁區也進行了SEM形貌分析,如圖4所示,可見近內壁區組織以馬氏體為主,含有奧氏體+鐵素體,近外壁區組織以奧氏體為主,同時含有馬氏體+鐵素體。



圖3 遠離開裂區的徑向截面組織

圖4 遠離開裂區徑向截面組織SEM形貌
圖5為遠離開裂區的軸向截面組織照片,基于徑向截面的金相分析可知,軸向截面組織為奧氏體+馬氏體+鐵素體。馬氏體呈嚴重的帶狀分布(圖5a)。圖5b中馬氏體形貌特征明顯,為板條狀。

圖5 遠離開裂區軸向截面金相組織
圖6為近內壁區微裂紋形貌,由圖6a可知,徑向截面存在由內壁向外壁沿厚度方向穿晶和沿晶擴展的微裂紋。裂紋光滑平直,局部存在分叉現象,為典型的氫致開裂特征,并伴有應力腐蝕開裂特征。軸向截面的內壁亞表面層存在大量微裂紋,如圖6b所示。

圖6 遠離開裂區微裂紋形貌 ×400
2.5SEM形貌以及EDS分析
2.5.1SEM形貌分析
采用日本電子JSM-6510掃描電鏡分別對開裂區、過渡區及打斷區進行微觀分析,如圖7所示。圖7a、b為開裂區的斷裂形貌,斷口呈冰糖狀,為沿晶破壞,表面存在大量腐蝕產物;圖7c、d為開裂區與打斷區的過渡區(裂紋尖端)斷裂形貌,呈準解理斷裂特點;圖7e、f為打斷區的斷裂形貌,呈現韌窩花樣,存在爪狀的撕裂棱以及二次裂紋,為常見氫致開裂的特點[1];由圖7g可知換熱管U形部位內壁存在多處開裂,并沿厚度方向擴展;圖7h為內壁裂紋深處形貌, 呈準解理斷裂特征, 且存在二次裂紋。根據上述斷口掃描電鏡分析結果,可以確定換熱管開裂是以氫致開裂為主的損傷機理。




圖7 斷口典型區域的SEM形貌照片
2.5.2EDS分析
表4給出了開裂區腐蝕產物和打斷區的能譜分析結果,分析可知,開裂區腐蝕產物中Cl、O和S含量很高,表明產物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物和硫化物;打斷斷口的O、 S和Cl含量較高,表明介質中大量的O、S、Cl已擴散到換熱管內部。

表4 開裂區腐蝕產物和打斷區的EDS分析結果 wt%
根據以上檢驗結果分析可知,不銹鋼換熱管處于柴油、水、H2S、NH4Cl和過剩的氫混合介質環境下,這種濃縮氫環境,導致換熱管組織發生劣化,產生了大量呈帶狀分布的氫致馬氏體,進而降低了換熱管的綜合性能,并于氫致馬氏體處萌生微裂紋,裂紋在擴展的過程中,介質中的S、Cl-擴散到換熱管內部,引起的應力腐蝕對開裂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材料中大量的非金屬夾雜物引起的氫致開裂,也對開裂起促進作用,最終發生開裂。
裂紋起源于內壁和其亞表面,斷口呈現沿晶開裂逐漸過渡到準解理斷裂特征。 換熱管開裂是以氫致開裂為主的損傷機理,即換熱管在含氫環境下,產生大量氫致馬氏體,導致產生氫致裂紋;裂紋在擴展的過程中,S、Cl-及非金屬夾雜物對開裂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最終發生開裂。建議選用穩定性較高的奧氏體不銹鋼,如316L,換熱管在冷彎處理后,U形部位要進行充分的固溶熱處理。
[1] 張棟,鐘培道,陶春虎,等. 失效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189~206.
[2] 趙志農. 腐蝕失效分析案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40~152.
[3] 任凌波,任曉蕾. 壓力容器腐蝕與控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255~256.
[4] 胡麗莉,于杰. 不銹鋼換熱管應力腐蝕實例及分析[J]. 中國化工裝備, 2007,9(4):35~37.
*孫 濤,男,1981年3月生,工程師。甘肅省蘭州市,730060。
TQ051.5
B
0254-6094(2016)03-0416-05
2016-03-11,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