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打好基石 向小康沖刺
·本刊記者 張微微

廣安市廣安區悅來鎮洞溝村的春耕圖。圖/CFP
展,高速公路、鐵路、省道、通村公路四通八達,如今的岳池縣城,商業繁茂、人聲鼎沸,一派欣欣向榮之象。在交通建設的推動下,該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全縣人民共享實惠,成為我省脫貧攻堅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岳池的發展正應了那句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要想富,先修路。而如今,要致富,也不再局限于路,還包括電力、水利、光纖網絡等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配套……脫貧攻堅的途徑千萬種,而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我們在奔往小康路上必須要打好的基石。
“家家窮得叮當響,牲畜餓得凈叫喚”,這是幾年前南充市儀隴縣新政鎮安溪潮村的真實寫照。可如今再踏訪這里,施工工地隨處可見,機器轟鳴,工程車輛來來往往,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場景。新的公路橋已經建成,兩處居民聚居點的規劃設計已經完成,10口蓄水池整治完成9口,全村老百姓安全飲水工程也已進入測評程序……
“我們將住上新房子,用上自來水和天然氣,用上4G網絡,想想就幸福。”安溪潮村貧困居民譚四海說。而根據安溪潮村的規劃,村里還將發展蛋雞養殖、果樹種植、稻魚共生等多種產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實現全村老百姓家家有致富產業的目標。
規劃即將變成現實,當地老百姓對近在咫尺的幸福生活充滿著各種美好的期待。而就在同時,幾百公里外,還有一片曾遭受重創的土地,也正如鳳凰涅槃般獲得重生。
2013年 4月20日,一場大地震突襲雅安。三年過后,當記者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看到的卻是一棟棟別
“各位旅客請注意,從廣安方向開來的D5173次列車馬上就要到站,請前往成都東方向的旅客從第二候車室檢票進站。”1月3日晚上8點10分,岳池火車站候車大廳里響起了清脆悅耳的廣播聲,這是當天從廣安開往成都經停岳池站的最晚一班列車,整個車站秩序井然。
2014年8月8日,蘭渝鐵路高南線正式開通運營,成都至廣安南站開行動車組,岳池正式步入動車時代,徹底告別了沒有鐵路的日子。
對于岳池這樣一個省級貧困縣來說,鐵路的開通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十二五”期間,岳池交通迅速發致的新房、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美麗新村、一個個產村相融的農村綜合體……這一切猶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在青山綠水之間徐徐展開。一張張幸福喜悅的笑臉,成為雅安災后新生最生動的詮釋。
搞好災后重建,“通過災后重建幫扶一批”是我省實施脫貧攻堅“五個一批”行動計劃的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四川省脫貧攻堅大會上,省委書記王東明強調,要把蘆山地震災區和康定、得榮地震災區恢復重建與扶貧解困統籌起來,使災后重建的過程成為脫貧攻堅的過程。

四川省農村公路總里程超29萬公里。圖/新華社
這幾天,敘永縣摩尼鎮李紅村村民李國鳳心里頭樂滋滋的,因為有一件好事落到了他頭上。是什么樣的好事呢?原來,村里新修的水渠都驗收通過了,從今往后,他承包的500多畝茶林再也不會缺水了。
以往,李國鳳的茶林灌溉方式主要靠人力運水,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成本也高。而就在去年,李紅村修建引水灌溉渠,5.18千米的渠道在年底前完了工。有了這些灌溉渠,李國鳳的茶林就能從最近的蓄水池取水灌溉了。
“村里的灌溉渠投入使用后,不僅可以改變過去靠天灌溉的農業種植,還能增加全村的灌溉面積和農民收入。”村委會主任王克雄告訴記者,靠小農水利工程節省出來的幾萬元,加上每年茶園集體土地的分紅收益,平均下來李紅村每戶農戶每年可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預計2016年能脫貧30余戶。
受地形地質影響,敘永境內內河稀少,像李紅村一樣,敘永縣全縣絕大部分貧困村都靠天種地,灌溉條件差成了貧困村農業和種植業發展增收的制約因素。敘永縣水務局農建辦副主任李鵬說:“近年來,我們將水利建設作為助農脫貧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從去年起,我們整合兩億多元資金,新建和修復蓄水池、山坪塘及水渠道、石河堰。在灌區基本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節水型農業大發展的良好效果,村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的狀況得到了改變。”
除了敘永,我省還有100多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尤其是集中連片的“四大片區”,生態脆弱,水土流失、水生態環境有持續惡化的趨勢。而這些地方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水利控制性骨干工程不足、防災減災基礎較差。因此,去年7月召開的全省水利扶貧工作視頻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水利扶貧工作作出了總體部署:加快“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建設,以秦巴山片區、烏蒙山區、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4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88個縣(市、區)為重點,全力實施飲水安全、水源保障、產水配套、水生態治理、人才支撐五項水利扶貧行動,全力破解“因水不穩、因水不興、因水致貧”難題。
有了電,黑夜不再漫長;有了電,冬季不再寒冷;有了電,機械化、現代化的設備開始在邊遠牧區扎根。在地處雪域高原的石渠縣,最原始的游牧部落“查加部落”頭人次勒對有電的日子充滿了感激:“我買了洗衣機,裝了熱水器,還買了電熱毯,給客廳鋪上了地暖,冬天睡覺再也不會被凍醒了……”
2014年9月,甘孜州石渠縣“電力天路”暨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全線竣工。該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無電地區的用電問題,在藏區的扶貧中,促進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石渠有豐富的中藥材和畜牧業資源,甘孜州有豐富的水電資源,有了電,藏區的特色產業就可以翻開新的一頁,經濟發展會邁上新的臺階。”石渠縣委副書記劉澤說,藏區群眾的生活也將會越來越美好。
去年8月,省電力公司發布了一攬子的“電力助推扶貧攻堅”十大行動計劃,落實“扶貧攻堅、電力先行”,在去年上半年已全面完成供區內的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的基礎上,今年年底前將全面解決農村現存147萬戶“低電壓”問題,力爭2019年對1550個從未實施電網改造的村鎮實施改造。
“十三五”期間,四川還將投入1200億元用于貧困地區電網規劃建設,到2019年實現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全覆蓋,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供電服務均等化,為全省近500萬貧困人口脫貧奠定用電基礎。(責編: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