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賀貴成
全媒曬“四風” 麻辣問“兩責”
——巴中市構建媒體群眾和紀檢監察“三位一體”監督新模式
·本刊記者 賀貴成

“陽光問廉”節目直播現場。
一位副鎮長在自家樓房違法加高樓層,“三違”清理組發現違法建設現象,卻遲遲未下發停工通知書;采石場嚴重污染河水,相關部門在罰款后沒有具體整改方案;煙花爆竹市場管理混亂……
2015年12月17日20時30分,記者在巴中市電視臺觀看了該市第四期“陽光問廉·法治陽光行動”特別節目,節目以電視、廣播、網絡等全媒體進行直播,巴中市級及五縣(區)相關部門、鄉鎮的主要負責人組成嘉賓團接受質詢;節目用大量暗訪視頻披露了該市部分部門政務服務不優、侵害群眾利益等方面的典型問題。
由熱心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代表、特邀監察員等組成的60人考評團,根據要求對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的答問情況進行現場表決;在當晚5次表決中,沒有一次滿意度超過60%。根據節目要求,60人考評團中如果滿意度未達到60%,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將再次回答。
巴中市廣播電視臺臺長李治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陽光問廉’2015年共播4期,各界關注,每期節目現場直播,網絡點擊率超過20萬次,有140多萬人(次)收聽收看,已經成了巴中人的‘焦點訪談’。”
2015年12月3日,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雁飛在巴中調研時指出,“陽光問廉”節目代表了一個方向,巴中開創了一個新的路子。
12月18日,全省總結推廣“陽光問廉”工作現場會在巴中召開,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借鑒巴中“陽光問廉”的好經驗,立足實情,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和群眾監督的重要作用,推進我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發展。
2015年以來,巴中市委主導、市紀委監察局主辦、市廣播電視臺承辦,創新開播“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節目,著力構建媒體監督、群眾監督與紀檢監察專門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新模式,倒逼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落地落實。
巴中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肖克強表示,“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節目是堅持以落實全面從嚴管黨治黨要求為宗旨,以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落實為目的,以“坐北朝南,站在政府立場解讀民意;坐南朝北,站在群眾立場監督政府”為理念,每季度按照主題策劃、問題收集、全媒直播、督辦反饋四個環節運行,由“陽光訪談”“陽光問廉”“陽光反饋”三大版塊組成的系列節目。

“陽光問廉”節目直播現場觀眾席。
記者了解到,巴中市創新開播“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節目,圍繞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突出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變“就事問事”為“就事問責”,實現新聞媒體監督與紀檢監察專門監督的無縫銜接,倒逼主體責任落地落實。
“陽光問廉”開播4期,網頁點擊率達85萬余次,超過560萬人(次)收聽收看。
為什么吸引了這么多觀眾?
肖克強說:“‘陽光問廉’節目做到了深度統籌、專題策劃——讓主題緊扣中心;廣泛收集、暗訪調查——讓問廉更具壓力;全媒直播、群眾考評——讓干部敢于擔當;陽光反饋、務實整改——讓社會廣泛參與。”
李治平認為,“陽光問廉”關鍵在問,基礎在陽光,他們始終將之作為加強輿論監督,推動“兩個責任”落實,提升電視媒體品牌的有效載體,重在突出“四抓四力”:抓節目定位,增強“問廉”引導力;抓責任擔當,增強“問廉”公信力;抓品牌效應,增強“問廉”影響力;抓渠道優勢,增強“問廉”傳播力。
“媒體監督不能自娛自樂,必須把群眾請進來。”全媒體播出,實現巴中電視臺、巴中人民廣播電臺、巴中網同步直播,《巴中新報》跟進深度報道。同時,新媒體融入。臺里新媒體中心的無線巴中APP裝機量達10萬用戶,各部門微信公眾賬號總粉絲超過20萬人,微博總粉絲超過15萬人,節目覆蓋面有效擴大。
“短片火爆,問題尖銳,提問麻辣,場面緊張,測評絕情,觀眾期待。”這是記者觀看第四期“陽光問廉”的感受。
從“問責”的就事說事向“問廉”的標本兼治邁進;從“坐北朝南,站在政府立場解讀民意”到“坐南朝北,站在群眾立場監督政府”,二者角色的互相轉換,高度定位“陽光問廉”的方向和理念。落實“兩個責任”,全面從嚴治黨,紀檢監察、媒體和群眾“三位一體”的監督新模式在“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采訪得知,2015年第一期“陽光問廉”的主題是“鑄利劍、正風紀”;第二期的主題是“聚焦民生、高揚利劍”;第三期的主題是“聚力正風肅紀、護航扶貧攻堅”;第四期的主題是“法治陽光在行動”。每期“陽光問廉”都吸引著各大媒體的高度關注,每期“陽光問廉”都是巴中百姓的“焦點訪談”。
和前三期不同的是,第四期“陽光問廉”迎來了全省21個市(州)的紀檢系統、電視傳媒系統近100人“零距離”學習。
這期被稱為“難度最大的一次‘陽光問廉’”。其實,“陽光問廉”一路走來,都面臨選題甄別的挑剔,問題調查的煩擾,直面直播的窘境,反饋落地的艱難。如何變難點為看點、變難點為亮點、變難點為突破點、變難點為創新點,每一個環節都是“高難度動作”。
12月17日晚,伴隨著問題短片的推出、主持人嚴肅的質詢,一個個涉及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方面的問題逐一曝光,干部的法治意識、工作作風、執政能力、辦事效率在“陽光問廉”的聚光燈下自見高下,結果滿不滿意在群眾雪亮的眼睛中自見分曉。
“陽光問廉”欄目組制片人告訴記者,本期每一個案例、每一條微信、每一個熱線,都來源于群眾的線索舉報,都得益于知情人的積極配合。每一個現場質詢的問題,都牽涉著方方面面的政策和法規法紀,事關各級官員和部門的職能職責。“死盯”問題的關鍵,“死磕”事件的結果,現場問責,現場答題,現場考評。在“事”與“理”中追尋真相,向重點工作問效,向重要權力問廉,向制度執行問責;在“法”與“責”中探尋共識,向人民群眾問計,向事實本源問真,向政策法紀問道。通過“陽光問廉”進一步依法行權,維護法律權威;司法為民,樹立法治公信;普法守法,培養法治信仰。
“黨紀監督要做到抓早抓小、動輒則咎,就必須充分發揮媒體‘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省紀委有關領導說,“陽光問廉”是巴中市創新推出的全媒體直播監督節目,構建起媒體、群眾、紀檢監察“三位一體”監督新模式。
2015年以來,巴中市紀委通過“陽光問廉”節目,共梳理問題線索93條,督促整改問題129個,警示約談、免職等組織處理40人,黨紀政紀處分22人。
“作為巴中市‘陽光問政’節目的升級版,‘陽光問廉’更加‘辣’味十足,不少現場參加節目的官員表示很震撼。從問政到問廉,一個字的差別,體現了新形勢下,紀委回歸‘主業’,就是切實履行好監督、執紀、問責。”巴中市紀委副書記、市監察局局長雷超說,以前的“陽光問政”,側重于打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陽光問廉”則針對黨風廉政方面暴露出的問題,重點問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是否落實到位,通過“問廉”,讓官員“出出汗”“排排毒”,進而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巴中市委書記李剛說:“‘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就是讓媒體、讓社會、讓群眾,監督我們的干部,特別是制約我們干部的工作效率,監督我們干部的工作作風,真正讓我們這個節目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基層、貼近實際,使我們這項活動更加取信于民。”
專 訪
釋放媒體和群眾監督正能量——專訪省紀委副書記鄭東風
為進一步發揮好媒體監督和群眾監督的重要作用,深入推進全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按照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雁飛同志的指示要求,2015年12月18日,全省召開總結推廣“陽光問廉”工作現場會。會上,記者專訪了省紀委副書記鄭東風同志。
記者:巴中市“陽光問廉”全媒體直播節目,在哪些方面作出了比較好的實踐和探索?
鄭東風:一是找準了落實主體責任的新抓手。巴中市委把“陽光問廉”作為落實主體責任的有力抓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協調保障,市四套班子成員現場指導、督促整改,全市各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現場接受質詢、務實解決問題。特別是通過“曝光+質詢+問責+整改”的“問廉”模式,真正讓黨員干部紅了臉、出了汗。二是探索了紀委服務大局的新舉措。巴中市紀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扶貧攻堅等重大決策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構建了媒體、群眾和紀檢監察“三位一體”監督的新模式,保障了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這有力地推動了巴中經濟發展,連續兩年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三是營造了媒體敢于監督的新生態。巴中市敢于把媒體監督作為自身建設的一面鏡子,特別是通過開播“陽光訪談”“陽光問廉”“陽光反饋”系列節目,收集民意、解讀政策,曝光問題、監督整改,營造了干部接受監督、媒體敢于監督、群眾參與監督的良好生態。
記者:如何整合媒體監督力量,帶動群眾監督,共同參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鄭東風:一是進一步增強抓好媒體監督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不斷擴大媒體監督的廣度和深度,三是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加強媒體監督和群眾監督,不是去捆住干部干事創業的手腳,而是要依紀依法規范干部的權力和言行,激勵干部敢闖敢試的激情和擔當,營造敢于干事的風氣,提升善于干事的能力,增強干得成事的效果。巴中市“陽光問廉”代表了媒體監督的一個方向,開創了群眾監督的一條新路。希望各地各部門認真借鑒巴中市“陽光問廉”的好經驗,立足實情,注重實效,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和群眾監督的重要作用,推進我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發展。(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