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潞安礦業集團 余吾煤業,山西 長治 046100)
快速支護工藝下煤柱與圍巖穩定性數值分析
劉 斌
(潞安礦業集團 余吾煤業,山西 長治 046100)
以二次動壓影響條件下巷道快速掘進為背景,應用數值模擬軟件,分析了各時期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巷道圍巖應力分布與變形規律,確定了合理的煤柱留設尺寸。現場試驗證明應用效果良好,研究結果可為類似巷道掘進設計及施工提供參考。
煤柱寬度;圍巖穩定性;數值分析
余吾煤業為高瓦斯礦井,巷道埋深大,應力高,傳統支護方式下進行過不同尺寸區段煤柱留設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能夠適用于特定的圍巖工程環境[1-2]。近些年隨著掘錨一體機的引進[3-4],使得快速支護工藝下煤柱的留設成為新的問題,該條件下煤柱的尺寸與地質條件、動壓影響、快速支護工藝與支護方式、錨桿支護-巖體承載結構都密切相關[5-6]。文章以余吾煤業公司S1205運輸巷的掘進為背景,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分析研究不同時段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巷道的應力變化與變形規律,最終確定合理的護巷煤柱寬度,使之既能滿足巷道變形要求,又能最大化回收煤炭資源。
1.1 工程概況
余吾煤業公司通過引進久益公司錨一體化機組12CM30,應用快速支護工藝首次在S1203運輸巷取得良好效果,為了擴大掘錨機組的應用效益,在S1203運輸巷掘進完畢后,掘錨機組將用于相鄰S1205運輸巷的掘進。S1205運輸巷掘進期間,將受到相鄰S1203工作面回采強烈動壓影響,另外,在服務年限中還將受本工作面回采動壓影響,可見,S1205回風巷屬于困難條件下巷道維護。
1.2 計算模型
采用FLAC3D數值軟件進行模擬。建模嚴格依據余吾礦現場實際工程地質狀況,坐標系采用直角坐標系,XOY平面取為水平面,Z軸取鉛直方向,并且規定向上為正。取S1205工作面運輸巷斷面左下腳點為坐標原點,水平向右為X軸正方向,沿巷道方向垂直向內為Y軸正方向,垂直向上為Z軸正方向,重力方向沿Z軸負方向。三維模型的邊界條件取為:四周采用鉸支,底部采用固支,上部為自由邊界。初始應力按照地質力學測試實測數據進行施加:最大垂直應力為11.22 MPa,最大水平應力為5.16 MPa。數值模擬留設煤柱尺寸為15 m、20 m、25 m、30 m和35 m時圍巖應力分布和變形情況。
分別模擬巷道掘進、S1203工作面回采、S1205工作面回采期間不同尺寸煤柱的應力分布及變形情況,確定合理的護巷煤柱寬度。
2.1 巷道掘進階段
1)應力分析。通過分析應力分布情況,S1203工作面運輸巷與S1205工作面運輸巷并行掘進后,兩條巷道圍巖的最大垂直應力集中區域主要分布于巷道的兩幫,最大水平應力主要分布于巷道的頂煤和底板位置處。留設不同尺寸煤柱時的最大垂直主應力和最大水平主應力總體相當,但同時存在少量差別。從數據上來看,最大垂直應力值隨著煤柱尺寸的增加有少量減少,而最大水平應力值隨著煤柱尺寸的增加有少量增大。從巷道掘進后圍巖垂直應力和水平應力分布場來看,預留15 m和20 m煤柱時兩條巷道的應力場存在相互疊加現象,當煤柱尺寸大于25 m時,巷道圍巖的應力分布基本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
2)位移分析。圖1是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位移分布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S1203工作面回風順槽與S1205工作面運輸巷并行掘進階段巷道圍巖及煤柱的變形量不大。從巷道掘進后巷道周圍煤巖體位移分布場來看,當留設15 m、20 m及25 m時,煤柱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移疊加現象,當煤柱尺寸達到30 m或以上時,兩條巷道掘進引起的位移場相互獨立,互不影響。

圖1 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位移分布(巷道掘進階段)
2.2 相鄰工作面回采階段
1)應力分析。圖2顯示了S1203工作面回采后煤柱最大主應力的分布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當S1203工作面回采之后,留設15 m煤柱時煤柱內部最大主應力為55 MPa;留設20 m煤柱時煤柱內部最大主應力為51.5 MPa;留設25 m煤柱時煤柱內部最大主應力為49.6 MPa;留設30 m煤柱時煤柱內部最大主應力為50.7 MPa,留設35 m煤柱時煤柱內部最大主應力為51.4 MPa。從不同尺寸煤柱最大主應力分布范圍來看,當留設15 m煤柱時,煤層回采及放頂煤之后煤柱所形成的應力集中區與S1205運輸巷掘進所形成的應力集中區相互重疊,幾乎整個S1205運輸巷圍巖都在回采影響范圍之內。當留設20 m煤柱時,S1205運輸巷在靠近煤柱一側幫部在煤層回采影響范圍之內,出現了明顯的應力疊加現象。當留設25 m煤柱時,巷道周圍煤巖體在靠近煤柱一側幫部受煤層回采存在一定影響,但影響范圍明顯縮小。當留設30 m煤柱和35 m煤柱時,巷道圍巖的最大主應力分布受S1203工作面回采影響很小。

圖2 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應力分布(相鄰工作面回采階段)
2)位移分析。圖3是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巷道垂直位移分布圖。從圖3中可以看出,當S1203工作面回采后,由于煤柱受煤層采動和放頂煤的影響,其應力狀況發生了改變,從而引起S1205運輸巷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形。當留設15 m煤柱時,S1205運輸巷頂板最大下沉位移為108.7 mm,最大底鼓量為558 mm,靠近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408 mm,遠離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356 mm。當留設20 m煤柱時,S1205運輸巷頂板最大下沉位移為96.2 mm,最大底鼓量為477 mm,靠近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371 mm,遠離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352 mm。當留設25 m煤柱時,S1205運輸巷頂板最大下沉位移為89.3 mm,最大底鼓量為328 mm,靠近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346 mm,遠離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225 mm。當留設30 m煤柱時,S1205運輸巷頂板最大下沉位移為50.6 mm,最大底鼓量為279 mm,靠近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266 mm,遠離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138 mm。當留設35 m煤柱時,S1205運輸巷頂板最大下沉位移為49.9 mm,最大底鼓量為276 mm,靠近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312 mm,遠離S1203回采工作面一側煤幫最大水平位移為132 mm。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當留設不同煤柱尺寸時,S1203工作面的回采對巷道頂板和靠近煤柱一側的煤幫變形影響較大,且變形量隨著煤柱寬度的增加而遞減。

圖3 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巷道垂直位移分布(相鄰工作面回采階段)
2.3 本工作面回采階段
1)應力分析。圖4是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應力分布圖。由圖4可以看出:當S1205工作面回采后,煤柱受兩個工作面回采的影響而不同程度的產生了應力疊加現象。當留設15 m煤柱和20 m煤柱時,煤柱中間部分為應力最大集中區;當留設25 m煤柱時,兩個工作面回采所引起的最大應力集中區開始分離,出現了兩個最大應力集中區域,最大主應力區域之間距離約為5 m。當留設30 m煤柱和35 m煤柱時,兩個工作面的回采所引起的最大主應力集中區域已明顯分離,留設30 m煤柱時兩個最大應力集中區距離約為20 m,留設35 m煤柱時兩個最大應力集中區距離約為25 m。

圖4 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應力分布(本工作面回采階段)
2)塑性破壞區分析。圖5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塑性破壞區。由圖5中可以看出:S1203工作面和S1205工作面回采后,頂板煤體已全部破壞,能順利放頂煤。當留設15 m和20 m煤柱時,煤柱已完全破壞;預留25 m和30 m煤柱時,煤柱中間部分有少量彈性核區;預留35 m煤柱時,煤柱受采動影響所形成的塑性破壞區未相互貫通,中間約有3 m范圍的彈性核區。
巷道掘進期間,總計設置10組表面位移測站。通過現場實測,在初始掘進時期、相鄰工作面回采及本工作面回采時期,巷道變形均在可控范圍之內,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圖5 不同寬度煤柱條件下塑性破壞區

表1 S1205運輸巷表面位移情況統計表
在快速支護工藝條件下,通過數值模擬分析了巷道掘進和兩次回采動壓影響期間巷道圍巖應力分布及其變形規律,最終確定合理的護巷煤柱寬度為30 m,并在實際應用中獲得了驗證。
[1] 屠世浩,白慶升.淺埋煤層綜采面護巷煤柱尺寸和布置方案優化[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1(4):26-28.
[2]王金亮,趙建光.區段煤柱的載荷與變形時間相關性及其規律[J].煤礦開采,2014(3):18-20.
[3] 孫旭威.我國掘錨一體技術發展分析與研究[J].煤礦機械,2010,31(3):4.
[4]宋作文,王志強.EBZ-150掘錨一體機在煤巷掘進中的應用[J].煤炭科學技術,2013,41(8):41-45.
[5] 馬長樂,袁龍飛.大斷面煤巷快速掘進施工工藝[J].煤礦安全,2013(5):39-41.
[6]張占濤.大斷面煤層巷道圍巖變形特征與支護參數研究[D].北京: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9.
(編輯:武曉平)
Numerical Analysis on Stability of Coal Pillars and Surrounding Rocks with Fast Supporting Technology
LIU Bin
(Yuwu Coal Co.,Ltd.,Lu'an Mining Group,Changzhi 046100,China)
On the background of fast excavation under secondary dynamic pressure,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was used tostudy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ofsurroundingrocks with coal pillars of different widths at various stage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size of the coal pillars.The field test verified the ideal application effects.The results could be reference for the excav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similar roadways.
pillar width;surroundingrock stability;numerical analysis
TD353
A
1672-5050(2016)04-027-04
10.3969/j.cnki.issn1672-5050sxmt.2016.08.008
2016-04-13
劉斌(1982-),男,河北邯鄲人,大學本科,工程師,從事礦井采掘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