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霞+林利民
這一構想若能實現,將成為推動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新的增長極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后,其建設已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急需打造一條“主軸經濟帶”,與其直接實現對接。
這一構想若能實現,將使西部廣大地區跟緊東部的發展步伐,成為推動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新的增長極,形成“一軸帶兩翼、東西部并舉”的發展新格局。這一格局將在未來30年奠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基石。
隨著經濟的發展,相鄰區域的經濟中心城市通過重要的交通干線和資源供應線相互連接,形成經濟軸。軸線的形成大大能降低區域內部的生產和運輸成本,使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和重新組合,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一種通過基礎設施軸線帶動相鄰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稱為“主軸經濟”,這條軸線所輻射帶動的區域稱為“主軸經濟區域”。

支撐主軸經濟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是沿線具有區位、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優勢的若干核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沿海、沿江地區接近那些具有國際貿易或國內貿易優勢的核心城市(港口),而廣大的西部地區因遠離這些城市,運輸成本過高,既遠離了國際市場又遠離了主要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受到限制。即使中央政府加大轉移支付與投資,短期內可能有效,長期看依然擺脫不了經濟地理學上的這一定律的影響,這也是得到中央財政大力支持的西部地區依然欠發達的主要原因。
如果將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東南沿海地區與“一帶”的重要前沿西北地區聯系起來,以高科技的軌道交通(磁懸浮或高鐵)連接深圳、長沙、武漢、重慶、西安、蘭州、西寧、烏魯木齊這八大重點城市,并且使這八大城市具備國際自貿區功能,就等于將海岸線平移1000公里左右,在內地再造一條接近國際市場的主軸經濟帶。主軸經濟帶穿越廣東、湖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9個行政區,通過重要的交通干線、網絡與資源供應線連接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區位優勢與集聚條件,促進各種要素流動和經濟聯系,降低生產、交易和運輸成本,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形成物流、科技、產業協同、文化交流大通道,帶動區域發展。
主軸經濟帶一旦形成,其作用范圍會大大超出作為經濟增長極的這8個重點城市。生產要素將從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沿軸線拓展發展空間,形成支持腹地發展的兩翼,并不斷帶動兩翼發展,向不發達的區域縱深推進,帶動各個層級的區域行為主體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形成由點而軸、由軸及面的發展新格局。
打造“主軸經濟帶”規劃兼顧了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就國際而言,可直接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陸海對接,并使之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及地緣戰略“西進”更穩定、扎實、強勁的戰略基地與動力源;就國內而言,可推進以“西部國土改造”為核心內容的西部大開發,使西部廣大地區跟緊東部的發展步伐,成為推動我國“第二次改革開放”新的增長極。
“主軸經濟帶”八大核心城市中,除深圳屬于東部發達地區外,其余皆屬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其中長沙、武漢屬于中部,重慶、西安在中西部的結合部上,而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皆為西部城市。可以說這一規劃在戰略設計上從一開始就把帶動中西部發展、尤其是帶動大西北發展置于戰略重心,意在實現主軸經濟帶與西部大開發二者的有機結合與統一、協調。
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之所以較東部地區遲緩,主要受三大制約因素影響:一是極度缺水;二是地廣人稀、交通不發達;三是深處內陸,極度依賴海運和貿易,難以搭乘對外開放的快車。
通過打造“主軸經濟帶”、尤其是建設貫通大西北、直通西亞、中亞及歐洲的高鐵及高速路網,將有效解決西部地區路網不發達、相對封閉、對外開放難度較大等問題,但如果不能解決缺水問題,西北地區也難以起飛,難以與東部地區并駕齊驅。
所以,還必須輔之以“西部國土改造”計劃,即把以荒涼著稱的西部地區改造成人類宜居之地,使國人愿意“走西口”,而不能永遠任由“孔雀東南飛”。
首先,應實行“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向大西北缺水地區大規模引水,從根本上解決困擾大西北地區數千年的缺水難題。
所謂“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就是設想從長江流域上游的川、藏邊向大西北黃河流域上游大規模引水,同時從珠江流域上游的桂、黔、滇地區截留臺風季產生的巨量洪水,引入川藏邊的長江流域上游,彌補其調水損耗。即先把珠江流域上游的大量余水通過大型水壩、引水渠及提水泵站,搞多級提水,調往長江流域上游,再調住大西北地區黃河流域上游。此工程如能實現年調水1000億立方米左右,則廣大西北地區就可望從根本上改變荒涼狀態,甚至一些不毛之地也可成為人類宜居之地。
其次,要通過高科技的軌道交通設施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改造大西北,使得這條主軸交通線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陸路物流大通道,讓其示范效應帶動“一帶”上的境外交通建設。
綜而論之,大西北路網再造和西線“大南水北調”是打造“主軸經濟帶”的關鍵。
目前,中國已有完成這些世紀工程的必要條件和能力。我國有3萬余億美元外匯儲備,有大量民間游資,有超強的原材料生產能力和工程建設能力以及研發能力,還有動員能力、對資源調動能力強大的政府。應綜合思考,全盤規劃,通過真正的科學規劃加以支持。
規劃的這條珠三角-新疆“主軸經濟帶”將帶動我國約40%的人口、42%的陸上國土面積的開發開放新格局。
根據經濟聯系的強度,可以將“主軸經濟帶”影響區域分為緊密圈、輻射圈和戰略關聯圈。
緊密圈主要為重點城市所在的城市群區域,覆蓋2.3億人,55萬平方公里。輻射圈主要為重點城市所在省份、周邊省份與重點城市聯系緊密的兩翼城市群區域,覆蓋2.97億人,348萬平方公里。以上兩部分構成約402萬平方公里主軸經濟區域,沿線的地級及以上城市超過140個,總人口大約為5.3億,約占全國人口的40%;GDP總量超過19萬億人民幣,約占全國1/3 。主軸帶所在區域除深圳周邊外,皆處在中西部地區。
在扎實推進以上區域協同發展的基礎上,“主軸經濟帶”在境內外中長期影響將日益顯現,形成其戰略關聯圈。戰略關聯圈可以包括與“主軸經濟帶”重點城市有鐵路、公路、航線、水運、管道等交通運輸方式聯結、合作往來密切的關聯區域,也可以是有雙邊自貿協議、口岸通關協調機制等的其他國家關聯區域。如重慶可向南連通貴陽、昆明幅射至東南亞,西安向東可連通京津冀及東北,可遠及東北亞。
主軸經濟區域一旦建成,將連接南北、溝通東西。重點城市-緊密圈-輻射圈-戰略關聯圈環環相扣,形成東南、中部、西南、西北四大功能區域,可以連接長江經濟帶、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及大西北起飛圈,大大加快我國產業由沿海向內地梯度轉移的步伐。并可繼續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直接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對接,實現我國第二次開放及第四次向西拓展的新局面。
(段霞為首都經貿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林利民為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此文是中國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讀懂中國國際合作中心委托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