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九 李志偉 張曉輝
【摘要】 目的 探討手術治療連續兩節段峽部裂并腰椎滑脫的臨床療效。方法 13例采用手術治療連續兩節段峽部裂并腰椎滑脫患者, 其中L3、L4兩個節段峽部裂4例, 伴L3椎體滑脫1例, L4椎體滑脫3例;L4、5兩個節段峽部裂9例, 伴L4椎體滑脫3例, L5椎體滑脫4例, L4、L5椎體都有滑脫2例。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隨訪9~36個月。所有患者滑脫椎復位良好, 植骨均融合, 無內固定松動、斷裂。臨床癥狀按Nakai標準評定:優11例, 良2例。結論 連續兩節段峽部裂患者多為單節段椎體滑脫, 但手術時融合節段的選擇一定要包括單純峽部裂而無椎體滑脫節段, 臨床治療效果滿意。
【關鍵詞】 峽部裂;腰椎滑脫;手術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43
峽部裂是常見的腰椎病理性改變, 下腰痛患者中峽部裂的發生率約為8%[1]。其發病多為單個峽部, 連續兩個節段甚則多個節段出現峽部裂較為少見, 同時峽部裂患者影像學上并不一定都表現為椎體滑脫。13例連續兩節段峽部裂并腰椎滑脫患者, 采用后路對滑脫椎復位減壓椎間植骨融合的同時, 行峽部裂而無滑脫節段固定融合, 取得滿意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3例連續兩節段峽部裂并腰椎滑脫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齡34~65歲, 平均年齡54.1歲;病程7個月~8年, 平均病程26個月。13例患者中11例有腰部持續疼痛, 2例有間斷性腰部困痛, 活動或體位改變時加重。9例表現為雙下肢間歇性跛行, 4例表現為單側下肢間歇性跛行, 另有7例有下肢放射痛。術前常規行腰椎正側位、動力位X線片及腰椎CT和核磁共振斷層掃描(MR)檢查, 其中L3、L4兩個節段峽部裂4例, 伴L3椎體滑脫1例, L4椎體滑脫3例;L4、L5兩個節段峽部裂9例, 伴L4椎體滑脫3例, L5椎體滑脫4例, L4、L5椎體都有滑脫2例。椎體滑脫按Meyerding分度:L3椎體Ⅰ度滑脫1例;L4椎體Ⅰ度滑脫5例, Ⅱ度滑脫3例;L5椎體Ⅰ度滑脫5例, Ⅱ度滑脫1例。無Ⅲ度及以上滑脫。
1. 2 手術方法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俯臥位。取腰骶部后正中切口, 顯露L3~5或L4~S1的棘突、椎板及關節突, 固定節段分別置入椎弓根螺釘, 對滑脫節段切除峽部裂以下的棘突、全椎板、下關節突, 清理峽部增生纖維結締組織, 解除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對有峽部裂而無滑脫椎體節段, 僅行一側椎板間擴大開窗。處理椎間隙, 清除椎間盤組織及軟骨終板, 將預彎好的連接棒置入兩側椎弓根釘的尾部, 撐開椎間隙并提拉復位滑脫椎體。椎間隙前方先行置入自體骨顆粒, 然后將自體下關節突骨塊連同部分椎板修剪后行椎間結構性植骨。術中C臂X光機透視確認復位固定滿意, 沖洗傷口, 放置負壓引流, 逐層關閉傷口。
術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抗炎及減輕神經根水腫藥物使用3~5 d, 7~10 d在腰圍或支具保護下起床活動。術后3、6、12個月復查X線片, 了解植骨融合情況。
1. 3 療效評價標準 影像學評價:滑脫復位程度、椎間高度恢復程度及植骨融合情況;臨床評價:采用Nakai標準評定[2]。
2 結果
隨訪9~36個月, 平均隨訪18個月。所有患者滑脫復位良好, 滑脫節段平均椎間高度術前為8.12 mm, 術后為13.10 mm。植骨均融合, 無內固定松動、斷裂。臨床癥狀按Nakai標準評定:優11例, 良2例。
3 討論
多數學者認為峽部裂是一種應力骨折或疲勞骨折, 通常的發生機制是反復創傷和重復應力。由于腰骶角的存在, 腰4、5椎弓峽部是脊柱剪切應力最集中的區域, 所以該處最容易發生應力骨折, 出現峽部裂。兩個節段峽部裂的病理過程更為復雜, 本組13例均為連續兩個節段出現峽部裂, 而出現椎體滑脫多為一個節段, 兩個節段同時出現椎體滑脫的僅有2例。
既往對峽部裂患者多采用支具治療與行為限制, 試圖通過保守治療使峽部裂愈合, 然而成功的案例非常少。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采用手術的方法來治療峽部裂并腰椎滑脫。手術治療的指征是患者腰腿痛癥狀持續加重, 或者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無緩解。治療的最終目的是解除對神經根的牽拉及壓迫, 恢復脊柱的生理曲線及腰骶椎的生物力學結構, 重建脊柱結構的穩定性[3]。
減壓是手術的重要環節, 術中邊減壓邊探查, 必須確保滑脫節段雙側出口根及經過根的完全松解。對于僅有峽部裂而無滑脫節段, 則僅行單側椎板擴大減壓提供進行椎間處理及融合的工作通道。陳颶等[4]認為在徹底減壓的基礎上盡量恢復原有的生理序列, 恢復腰椎生理前凸, 重建其穩定性。為保證滑脫椎體良好的復位,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釘釘棒系統, 通過釘棒的提拉和撐開, 實現滑脫椎體的復位。同時給予椎間融合, 以重建腰骶椎穩定, 避免滑脫椎體復位后的再丟失。研究表明, 單純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后, 椎體上方承擔的負荷80%經椎弓根螺釘、連接桿傳導至下位椎體, 而椎體間植骨后65%的負荷經植骨塊向下位椎體傳導, 僅35%負荷經內固定傳導, 大大降低了椎弓根螺釘松動和斷裂的發生率[5]。盡管連續兩節段峽部裂患者多為單節段椎體滑脫, 但融合節段的選擇一定要包括單純峽部裂而無椎體滑脫節段。因為將滑脫椎體復位固定后, 其所受的應力一定會部分轉移至鄰近節段上, 這就勢必造成相鄰峽部裂的椎體較正常椎體更容易繼發失穩或滑脫。椎間融合時植骨材料的選擇, 既往多選用自體髂骨或Cage植骨, 但自體髂骨植骨存在植骨吸收、供骨區疼痛、手術時間延長等缺點。而以Cage融合器作椎間融合, 則有接觸融合面小、下沉塌陷、松動退出、費用高等缺點。王東亮等[6]研究后認為:修整后的下關節突骨塊適合國人解剖特點, 椎間融合有效維持節段穩定, 恢復椎間高度及腰椎曲度, 增加融合面積, 維持脊柱的穩定性。
本組13例患者椎間植骨方式, 均采用先行自體骨顆粒植入椎間隙前方, 再將自體下關節突連同部分椎板的骨塊修剪后行椎間結構性植骨, 術后隨訪均融合良好。
參考文獻
[1] Ganju A.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Neurosurgical Focus, 2002, 13(1):1-6.
[2] Herman MI, Pizzutillo PD. Spondyloly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in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anew classification.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5(434):46-54.
[3] 宋炎成, 裴福興, 宋躍明, 等. Moss·Miami脊柱內固定系統微創治療腰椎退行性滑脫. 臨床骨科雜志, 2005, 8(6):498-501.
[4] 陳颶, 林宏生, 鄭力恒, 等. 椎弓根系統復位固定椎間融合治療11例多節段腰椎滑脫. 暨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1, 32(2):221-224.
[5] Banwart JC, Asher MA, Hassanein RS. Lliac cmst bone graft har-vest donor site morbidity. A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pine, 1995, 20(9):1055-1060.
[6] 王東亮, 毛兆虎, 楊文玖, 等. 自體下關節突骨塊在腰椎椎間融合中的應用解剖.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3, 30(12):2726-2727.
[收稿日期: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