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要】 目的 觀察不同他汀類藥物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 將其依照治療藥物分成辛伐他汀組、瑞舒伐他汀組及阿托伐他汀組, 每組40例。辛伐他汀組實施辛伐他汀治療, 瑞舒伐他汀組實施瑞舒伐他汀治療, 阿托伐他汀組實施阿托伐他汀治療, 治療結束后對比三組患者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變化。結果 瑞舒伐他汀組TG、TC、HDL-C及LDL-C治療后水平分別為(1.32±0.24)、(3.55±0.42)、(1.39±0.33)及(2.10±0.32)mmol/L, 辛伐他汀組為(1.33±0.29)、(4.59±0.49)、(1.25±0.35)及(2.66±0.41)mmol/L, 阿托伐他汀組為(1.29±0.26)、(4.28±0.43)、(1.31±0.34)及(2.54±0.37)mmol/L(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的 TC、TG、LDL-C較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 瑞舒伐他汀組HDL-C較治療前改善(P<0.05), 瑞舒伐他汀組TC、TG、LDL-C、HDL-C改善水平顯著優于其他兩組(P<0.05), 辛伐他汀組與阿托伐他汀組改善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他汀類藥物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中, 瑞舒伐他汀的臨床療效最為顯著, 優于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療, 值得推廣。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冠心病;高膽固醇;血脂水平;老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07
作為一種由遺傳及環境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由上述因素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 而統計發現, 該病的主要多發群體為老年群體, 并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為高膽固醇血癥, TC 水平升高也是導致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對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有效治療極為重要,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1]。本院本次結合所選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 分析不同汀類藥物的臨床治療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為本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 其中男91例, 女29例, 平均年齡(72.7±8.7)歲, 均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的相關標準, 所有患者空腹血清TG<1.7 mmol/L, 且TC>5.17 mmol/L, 相應排除標準:①伴惡性腫瘤、重癥感染及血液系統疾病者;②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嚴重心臟病者;③有重大手術或重創傷史者;④嚴重肝功能異常或腎功能不全者;⑤對他汀類藥物過敏者;⑥治療前3個月內有降脂藥物服用史者。將患者依照治療藥物分成辛伐他汀組、瑞舒伐他汀組及阿托伐他汀組, 每組40例。
1. 2 方法 瑞舒伐他汀組患者給予瑞舒伐他汀鈣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0669)10 mg/次, 辛伐他汀組給予辛伐他汀片(山東魯抗醫藥集團賽特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20083840)20 mg/次, 阿托伐他汀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0258)20 mg/次, 三組患者用藥均為1次/d, 并確保所有患者均為晨起空腹口服, 以12周為1個療程, 并對癥處理相應的并發癥。
1. 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 繼而分離血清, 儀器采用美國 Beckman Coulter 公司的AU5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繼而對 LDL-C、TC、HDL-C及TG 用酶法檢測。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瑞舒伐他汀組治療前TG為(1.54±0.32)mmol/L、TC為(6.17±0.61)mmol/L、HDL-C為(1.22±0.22)mmol/L及LDL-C為(4.05±0.42)mmol/L, 治療后TG為(1.32±0.24)mmol/L、TC為(3.55±0.42)mmol/L、HDL-C為(1.39±0.33)mmol/L及LDL-C為(2.10±0.32)mmol/L;辛伐他汀組患者治療前TG為(1.59±0.36)mmol/L、TC為(6.23±0.63)mmol/L、HDL-C為(1.20±0.21)mmol/L及LDL-C為(4.09±0.48)mmol/L, 治療后TG為(1.33±0.29)mmol/L、TC為(4.59±0.49)mmol/L、HDL-C為(1.25±0.35)mmol/L及LDL-C為(2.66±0.41)mmol/L;阿托伐他汀組治療前TG為(1.51±0.34)mmol/L、TC為(6.14±
0.67)mmol/L、HDL-C為(1.24±0.27)mmol/L及LDL-C為(4.02±0.45)mmol/L, 治療后TG為(1.29±0.26)mmol/L、TC為(4.28±0.43)mmol/L、HDL-C為(1.31±0.34)mmol/L及LDL-C為(2.54±0.37)mmol/L。治療后三組患者的 TC、TG、LDL-C較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 瑞舒伐他汀組HDL-C較治療前改善(P<0.05), 瑞舒伐他汀組TC、TG、LDL-C、HDL-C改善水平顯著優于其他兩組(P<0.05), 辛伐他汀組與阿托伐他汀組改善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綜合以往的相關研究及臨床實驗, 作為一種代謝異常疾病, 高膽固醇血癥表現為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對其治療關乎患者后續的生存質量, 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他汀類藥物在高膽固醇血癥的治療方面有著較高的適應性, 可促使血清 TC和 LDL-C 水平明顯降低, 對應的作用機制表現:借助于對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HMG-CoA) 活性的抑制, 使得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得到有效地減少, 從而在此基礎上降低血漿和組織細胞內膽固醇濃度, 使LDL-C 水平降低和LDL加速分解, 且結合以往研究看來, 此類藥物具有抗血栓、穩定內皮細胞、抗炎等諸多作用, 從而促使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得到下降(30%左右), 且用藥次數少, 副作用小, 具備可靠的療效[2]。當前主要有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三種他汀類藥物較為常用, 在對高膽固醇血癥的治療方面, 可用上述三種要的大劑量方式進行治療, 但對老年患者即使增加劑量其療效仍舊有限, 還會同時增加治療后的不良反應, 基于此可看出, 相比于單純增加劑量, 顯然合理選用藥物更為重要[3]。
本次研究中, 本院采用三種他汀類藥物進行分組治療, 發現治療后三組患者的 TC、TG、LDL-C較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 瑞舒伐他汀組HDL-C較治療前改善(P<0.05), 瑞舒伐他汀組TC、TG、LDL-C、HDL-C改善水平顯著優于其他兩組(P<0.05), 辛伐他汀組與阿托伐他汀組改善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他汀類藥物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中, 瑞舒伐他汀的臨床療效最為顯著, 優于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療, 利于其血脂水平方面的降低, 應當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1] 紀孝聯.不同他汀類藥物對冠心病患者血糖影響的臨床觀察.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3, 25(3):275-277.
[2] 宋芳, 王林.血脂水平對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 天津醫藥, 2012, 40(7):675-678.
[3] 許麗霞, 周紅, 鄒麗娥.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合并高膽固醇血癥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的影響.海南醫學, 2014, 25(14):2093-2095.
[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