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效慧

【摘 要】 目的 探討他汀類藥物在臨床用藥中的安全性和不良影響,指導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方法 選取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2015年3月-8月服用他汀類藥物的12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本組患者的對他汀類藥物的用量差別,把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大劑量)和觀察組(小劑量)。結果 兩組患者在服用他汀類藥物之后血清LDL-C均有下降,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和安全性評估方面,觀察組肝功能和肌損害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安全性高。結論 臨床使用他汀類藥物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規范用藥劑量及聯合用藥,密切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及生化指標監測結果,確保其用藥安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 臨床用藥 安全性
引言
他汀類藥物(statins)在藥學分類上屬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 (HMG-CoA)還原酶抑制劑,能夠顯著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據有關臨床資料統計發現,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每降低1%,冠心病的發生將會減少2%[1],因此,他汀類藥物被作為臨床中有效調節血脂代謝異常與預防臨床事件的經典藥物而廣泛使用,但是,臨床醫師必須全面掌握其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規避技巧,才能保證患者在安全用藥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獲益。本文總結這方面的臨床實驗資料,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 臨床資料
選取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2015年3月-8月服用他汀類藥物的12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45~82歲,平均(56.8±3.3)歲。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不全;2)活動性肝病;3)膽汁淤積;4)甲狀腺功能低下。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小劑量)和對照組(大劑量),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服用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服用他汀類藥物。觀察組服用辛伐他汀20 mg/次,1次/d;對照組服用辛伐他汀60 mg/次,1次/d,服藥6個月,每月復查血脂、肝功能、血清肌酸激酶(CK),注意用藥期間肝轉氨酶變化與肌肉癥狀,如肝轉氨酶升高超過正常3倍或肌肉CK超過正常5倍,立即停藥。
3 觀察方法
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給予所有患者常規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6個月,每月均復查其血脂、肝功能、血清肌酸激酶(CK),對其結果進行如實記錄,并注意觀察用藥期間患者的肝轉氨酶變化與肌肉癥狀(如果患者的肝轉氨酶升高且超過正常值的3倍或肌肉酸痛、血清肌酸激酶超過正常值的5倍,立即停藥)。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對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血清LDL-C變化:所有患者LDL-C水平均在用藥后1~2個月開始下降,觀察組在用藥5個月有50%患者血清LDL-C值<80 mg/dl,對照組在用藥3個月有50%患者血清LDL-C值<80 mg/dl,對照組血清LDL-C的用藥時間上少于觀察組;6個月用藥結束后,治療組血清LDL-C正常率為89.7%,對照組為93.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5.2 不良反應和安全性評估。具體見表1
兩組在不良反應反面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且觀察組的不良反應在停藥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
6 討論
他汀類藥物在藥學分類上屬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的HMG-CoA還原酶抑制劑,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億類新型調血脂藥。近年來,隨著心血管疾病對人類健康危害的增加、他汀類藥物在市場上的熱銷以及臨床應用的全面推廣,該類藥物的作用及安全性受到了廣泛關注。他汀類藥物通過LDL受體調控途徑,阻斷體內膽固醇的合成,加速血漿LDL的清除,而達到良好的調血脂作用,基本上改變了肝臟的脂質處理途徑。在心血管病的治療方面,引發了一場從降壓療法轉到調脂療法的觀念革命。
他汀類藥物引起肝酶升高的發生率在1%~2%,多發生在開始用藥后的3個月之內,呈劑量依賴性,并在降低用藥劑量或停藥后恢復至用藥前水平。接受起始劑量和中等劑量他汀治療,肝酶(ALT或AST)升高>3×正常上限(ULN),比率<1%,但使用高劑量(80 mg/d)則達2%~3%。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肝酶升高不超過其正常值上限的3 倍時,不需要對劑量進行調整,但需要密切觀察肝酶的變化。如肝酶升高超過正常值上限的3倍,被認為出現了他汀類藥物的肝毒性,需要降低用藥劑量或停藥。尚無他汀類藥物引起藥物性肝衰竭死亡的報道。
他汀類藥物引起的最嚴重不良反應是肌病,定義為肌肉疼痛、無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顯,血清肌酸激酶(CK)顯著升高。如沒有及時停藥,可以發展成為肌溶解,此時血清CK>正常上限10倍。伴隨肌溶解的發生,血清肌紅蛋白水平顯著升高,進行性腎功能減退,最終患者可死于嚴重的尿毒癥或心律失常。一些臨床伴隨情況與他汀類藥物肌病的發生有密切聯系,如老年、肝或腎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 ml/分)、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低、低血壓、嚴重感染、劇烈運動、藥物性肌病病史或家族史等均是發生他汀類藥物性肌病的危險因素。有報道辛伐他汀或洛伐他汀肌病發生率是0.12%,當與CYP3A4抑制劑聯合用藥時增加至0.22%。他汀相關肌病和橫紋肌溶解是類效應,肌毒性隨著單一他汀劑量的增加而增高。
總之,他汀類藥物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脂指標及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只有在服藥期間注意及時進行監測,全面掌握其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規避技巧,才能有效地避免發生肝功能異常和肌損害,,從而發揮其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優點,保證臨床合理安全的用藥。
參考文獻
[1]杜海燕,林 陽.他汀類藥物的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5(6):488
[2]耿雋超,朱建華.他汀類藥物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應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9,3 (37) :286-288
[3]龔建祖.他汀類藥物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