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晨
【摘要】 目的 分析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與冠心病的相關性。方法 520例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 根據患者情況分成不穩定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190例)、穩定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150例)及非冠心病組(非冠心病患者, 180例)。三組均進行平均血小板體積測量, 分析平均血小板體積與冠心病相關性。結果 不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為(11.57±1.15)fl, 穩定組為(11.39±1.04)fl, 非冠心病組為(11.20±1.07)fl。不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與穩定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高于非冠心病組(P<0.05)。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與非冠心病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平均血小板體積與冠心病存在相關, 但與冠心病的嚴重程度無關, 可能具有一定的冠心病預測價值。
【關鍵詞】 平均血小板體積;冠心??;不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46
血小板形態和功能變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其在冠心病的發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尚無確切的血小板功能反映指標, 但檢測平均血小板體積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血小板活化, 因此研究血小板體積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可能對冠心病的預測具有價值[1, 2]。本研究對程度不同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體積進行檢測, 并選擇非冠心病患者作為對照, 旨在分析兩者的相關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520例,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者、心律失常者、二尖瓣狹窄者、返流疾病者、嚴重腎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嚴重肝功能障礙者。根據患者情況分成不穩定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190例)、穩定組(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150例)
及非冠心病組(非冠心病患者, 180例)。不穩定組中男99例, 女91例, 年齡49~81歲, 平均年齡(63.7±5.8)歲;穩定組中男78例, 女72例, 年齡47~80歲, 平均年齡(63.3±5.6)歲;
非冠心病組中男93例, 女87例, 年齡48~82歲, 平均年齡(63.6±5.9)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實驗室檢查方法:在患者入院時, 或者急診冠狀動脈造影時進行血常規檢查, 血樣標本采集后2 h內進行分析檢測, 正常血小板體積為7.0~11.0 fl。②冠狀動脈造影方法:采取Jukins技術, 選用6F公用導管進行冠狀動脈造影, 根據引導管口徑, 分析觀察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程度。③冠心病診斷標準:有1根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50%, 嚴重患者則有多跟血管病變;以往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的患者, 即使無法觀察到狹窄, 仍可判斷為嚴重狹窄;以往行冠狀動脈搭橋術者, 均可判斷為冠狀動脈病變。
1. 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平均血小板體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不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為(11.57±1.15)fl, 穩定組為(11.39±1.04)fl, 非冠心病組為(11.20±1.07)fl。不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與穩定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高于非冠心病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穩定組平均血小板體積與非冠心病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心病是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 患者病程較長, 并且對生活質量有著較大的影響。目前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采用藥物改善臨床癥狀。冠心病的早期癥狀并不具有特異性, 因此適宜的診斷方法對該病也十分重要[3, 4]。
血小板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發病相關, 血小板的主要功用為維持血管內皮完整性、釋放、聚集血塊收縮, 促進血塊凝聚。因此血小板也在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以及炎癥中發揮作用。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可能有所改變, 患者由于高脂血癥, 血小板在高膽固醇水平環境下可能會發生成分改變, 減低其流動性, 增加粘附可能, 導致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栓形成。研究血小板與冠心病的關系可能對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有利。其中血小板體積是可能與冠心病有相關性的指標[5]。體積越大的血小板越容易激活, 因此可以認為大體積血小板更容易導致血栓形成, 同時血小板的體積還和血脂水平相關, 因此監測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可以監測由血脂異常誘發血小板活化而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發生, 但平均血小板體積是否與冠心病具有相關性尚待臨床論證。有學者認為[6], 冠心病患者與非冠心病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不能說明平均血小板體積和冠心病具有相關性, 但本研究結果中顯示, 嚴重的冠心病患者的平均血小板體積和非冠心病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 平均血小板體積在三組之間有明顯的遞增傾向, 雖然不足以說明平均血小板體積與冠心病嚴重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 但可認為嚴重的冠心病患者的平均血小板體積較非冠心病者更大, 因此對平均血小板水平與冠心病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具有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 平均血小板體積與冠心病相關, 檢測平均血小板體積可能成為評價冠心病的新型方法, 對冠心病的預測可能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本研究并未觀察到患者血小板的平均體積和冠心病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 可能為本研究入選病例較少, 同時未能排除抑制血小板影響的因素, 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孟銳, 張麗麗, 靳維華, 等.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短期內血小板多項參數的變化趨勢. 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2):205-207.
[2] 吳建萍, 徐丹蘋, 吳煥林, 等.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治療后殘余血小板高反應性的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5, 18(34):
4192-4195.
[3] 張曉丹, 姚源蓉. 腦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級預防后再發腦梗死的類型及危險因素分析. 實用醫學雜志, 2014, 30(21):3415-3418.
[4] 申文彬, 白靜, 趙小慧, 等. 血小板高反應性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不良事件的預測.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8(4):391-393.
[5] 李運田, 杜大勇, 楊升華, 等. HDL影響冠心病患者血小板ox-LDL誘導活化的體外分析. 重慶醫學, 2015, 44(13):1756-1758.
[6] Kaufmann J, Wellnhofer E, Kappert K, et al. Soluble P-selectin level correlates with acetylsalicylic acid but not with clopidogrel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fter a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ron Artery Dis, 2013, 24(4):312-320.
[收稿日期:201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