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
【摘要】 目的 探討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86例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 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額肌瓣懸吊術治療, 觀察組給予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愈率、欠矯率、過矯率、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愈率(79.1%)高于對照組(51.2%), 欠矯率(0)、過矯率(0)均低于對照組(11.6%、9.3%)(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效果顯著,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先天性上瞼下垂;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并發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62
上瞼下垂對患者形象美觀、正常視力等均會造成一定影響, 而手術是上瞼下垂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1]。本次研究將探討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接收救治的86例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齡16~45歲, 平均年齡(28.2±5.6)歲, 輕度20例、中度17例、重度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 女21例, 年齡16~46歲, 平均年齡(28.5±5.9)歲, 輕度18例、中度18例、重度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為單眼病發患者, 本次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事前告知患者病情發展以及手術方法, 征得患者同意后簽訂責任書。上瞼下垂患者病情分級標準[2]:輕度:患者上瞼下垂量≤2 mm;中度:患者上瞼下垂量>2 mm且≤3 mm;重度:患者上瞼下垂量>3 mm且≤4 mm。
1. 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 患者給予局部麻醉并根據患者重瞼實際情況于距離其瞼緣4~5 mm位置作切口, 直至患者上瞼板表面后切除切口以下4 mm寬度的眼輪匝肌, 充分暴露患者瞼板結構。而后對患者眼輪匝肌表面直至眉弓上方20 mm、寬20~25 mm的位置進行鈍性分離, 于患者眼眶上緣下方的額肌以及眼輪匝肌的范圍交界點作橫切口, 切開患者額肌纖維并向上不斷分離額肌纖維直至后眶隔, 于眶上緣貼骨膜并再次分離直至眉上距離10 mm位置。整個分離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眶上部神經血管束并再次與患者上瞼位置切開上方的眶隔膜, 向后方分離直至眉下后剪開眶隔膜并將其左右分離, 完成眶隔后隧道的建立工作。此時術者將額肌瓣穿過眶隔后隧道并以褥式縫合法對瞼板1/3交界處進行固定, 間斷縫合切口后將瞼板表面進行深度固定。最后使用膠布縫合患者額部而避免角膜暴露, 傷口給予加壓包扎。
對照組患者則給予常規額肌瓣懸吊術治療, 患者給予局部麻醉并根據患者重瞼實際情況切開上瞼皮膚, 切除部分瞼板前眼輪匝肌并充分暴露瞼板, 由患者額部開始不斷向前分離其皮膚與眼輪匝肌之間的阻滯并直至距離眉弓2 cm位置, 暴露患者眼輪匝肌與額肌交界范圍后對額肌作橫切口且剪開約1.5 cm, 分離患者額肌、骨膜并將額肌剪開直至兩端長度為1.0~1.5 cm, 最終形成上寬下窄的梯形額肌瓣, 此時術者使用褥式縫合法對患者瞼板1/3處進行縫合, 盡量維持患者上瞼弧度的自然、勻稱效果。最后術者根據患者重瞼時間情況縫合上瞼皮膚切口, 使用膠布貼合患者額頭, 將眼瞼閉合后傷口給予加壓包扎。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愈率、欠矯率、過矯率、并發癥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治愈率(79.1%)高于對照組(51.2%), 同時欠矯率(0)、過矯率(0)均低于對照組(11.6%、9.3%)(P<0.05)。見表1。
2. 2 并發癥 觀察組無并發癥出現, 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2例、暴露性角膜炎1例、復視2例、嚴重眼瞼閉合不全2例。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16.3%(7/43)(P<0.05)。
3 討論
上瞼下垂是當前臨床較為少見的一種眼科疾病, 其指的是患者由于多種原因造成自身雙眼上瞼覆蓋上方角膜且長度達到1.5~2.0 mm, 此時患者上瞼緣低于正常范圍, 即患者上眼瞼下垂時遮蓋瞳孔。上瞼下垂患者的病發原因多為上瞼提肌發育不全或者結構缺損, 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弱視癥狀。測定患者眼瞼位置、提升患者上瞼肌提力是患者手術治療的關鍵[3, 4]。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患者額肌瓣隧道的建立來直接達到恢復患者上瞼肌提力的目的, 由患者額肌力量來主動承擔提起上瞼的效果, 此時患者額肌瓣隧道仍然存在良好的血液供應以及神經支配, 充分維持患者額肌的正常收縮功能, 不會使患者出現抬眉、皺額等不良現象, 有效避免了常規額肌瓣懸吊術中使用絲線、異體鞏膜等中間物品提起上瞼而引發影響患者術后美觀形象的現象, 同時其提起效果也更加優秀。且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手術過程中僅用1個切口就足以完成手術, 更加減少對患者外觀形象的不利影響[5]。
綜上所述,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患者效果顯著,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艷艷.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臨床分析. 當代醫學, 2012, 18(4):69.
[2] 胡軍.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15):126.
[3] 楊萍, 楊靜, 龔慧, 等寬大額肌瓣懸吊術手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分析.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5, 12(3):56.
[4] 呂艷.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的護理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28):224.
[5] 武靜. 經眶隔后隧道額肌瓣懸吊術治療先天性上瞼下垂.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2):38.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