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森 吳曉杰
【摘要】 目的 探究腹膜后入路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的特點。方法 18例腎上腺腫瘤患者, 均接受腹膜后入路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治療。分析手術特點及治療效果。結果 全部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 術中沒有大出血與嚴重手術并發癥的出現。術中出血量為(65.2±32.4)ml, 手術時間為(85.2±62.3)min。術后沒有腎上腺危象與繼發大出血的出現, 隨訪沒有復發病例。結論 腹膜后入路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具有創傷小、便于掌握的特點, 可替代開放手術在基層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 腹膜后入路腹腔鏡;腎上腺腫瘤;手術特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65
在泌尿外科中, 因為腹膜后間隙屬于非自然腔隙, 解剖標志不明確, 操作范圍小, 在腹膜后間隙內實施腹腔鏡手術存在較大的難度[1]。隨著對后腹膜腔間隙解剖學研究的逐漸深入及臨床技術的提升, 當前已經可以有效完成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現選取本院18例腎上腺腫瘤切除術患者, 對其手術特點進行分析與總結, 具體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8例腎上腺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10例, 女8例;年齡19~72歲, 平均年齡(36.45±23.74)歲。13例功能性腫瘤, 其中, 5例嗜鉻細胞瘤, 4例醛固酮瘤, 4例腺瘤;5例無功能性腫瘤, 其中, 4例腺瘤, 1例重度皮質增生。腫瘤大小為16~54 mm。術前評定腫瘤沒有浸潤以及侵犯的現象, 術后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腎上腺腫瘤。
1. 2 方法 全部患者接受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治療, 并從圍手術期至患者出院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術中情況、解剖學特點與術后恢復情況準確記錄。①圍手術期準備:非功能性腫瘤患者進行常規的術前準備, 功能性腎上腺腫瘤患者在解決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等3 d后方可安排手術。全部患者術前適當補充皮質激素, 術中與術后也適當補充。術前告知麻醉醫生對患者給予查看, 對腎上腺危象等緊急情況制定有效的救治預案。②手術適應證:功能性腎上腺腫瘤, 肺功能性腎上腺腫瘤與偶發性腎上腺腫瘤的直徑為20~60 mm;腫瘤沒有顯著的浸潤現象, 術前對血壓與脈搏等有效控制。③手術禁忌證:腎上腺腫瘤的直徑>60 mm, 認為腹腔鏡手術有較大難度者;術前判定為腎上腺惡性腫瘤者。④手術操作:實施全身麻醉, 患者選擇健側完全側臥或斜側臥位, 將腰橋升起。手術開始時, 首先建立手術通道與腹膜外操作空間。手術通道的建立應用三孔法:a孔位于患側髂嵴上方距離20 mm處, 是腹腔鏡通道;b孔與c孔分為在肋脊角前下方與12肋尖前下方。三孔的分布:最佳狀態為以b、c點連線為腰長的等腰三角形, 一定情況下還可以多建立一孔作為輔助通道。擴張腹膜外間隙的水囊, 充水0.3~0.5 L。在腹膜外空間建立標識:展平腹膜外的脂肪, 能夠清晰的看到腰大肌, 利用Trocar在視野前上方完成操作。其次, 將通向腎上腺腫瘤方向的通路有效建立, 建立腹膜外操作空間以后, 靠近腰大肌側, 將腹膜外的脂肪推開, 將Gerota筋膜剪開同時鈍性擴大開口, 進入到腎周脂肪囊腫, 對腹側的腹膜返折情況加強辨認, 避免誤將腹膜腔打開。此時, 疏松結締組織可在腎周脂肪外間隙明顯看見, 并不斷進行分離, 將Gerota筋膜開口下方的操作空間明顯加大, 順著腰大肌向上行到膈肌的下方, 對內側進行簡單分離, 將腎上部脂肪囊打開, 能夠出現身上極組織。另外, 把膈肌下方筋膜進行簡單分離, 出現顯著的腎上腺的形態。將腎上腺與腫瘤組織附近的血供阻斷, 將腎上腺切除, 阻斷腫瘤組織腎上腺前后、外側與上方的血管相對簡單, 腎上腺內下方的空間較窄, 血管十分豐富, 處理過程存在一定困難。這時, 應該把腎上極和膈肌下方間的范圍充分游離, 便于對血管的處理。最后, 合理放置引流管, 將腫瘤組織取出, 并對是否有腫瘤組織殘留的現象密切檢查。使后腹腔二氧化碳氣壓有效降低, 對是否存在大血管受損出血情況密切檢查, 將標本取出, 同時在殘腔放置乳膠管進行引流。
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0.5~1.0 d, 并對后腹膜腔引流液與顏色的變化情況準確記錄。選擇1~2劑皮質激素進行靜脈注射, 一定情況下可以對皮質激素水平的變化情況密切監測。
2 結果
全部患者都順利完成手術治療, 術中沒有大出血與嚴重手術并發癥的出現。術中出血量為(65.2±32.4)ml, 手術時間為(85.2±62.3)min。術后沒有腎上腺危象與繼發大出血的出現, 術后2~3 d將后腹腔引流管拔除。術后的6~7 d可出院。全部患者進行1~1.5年的隨訪, 隨訪沒有復發病例, 癥狀消失時間存在一定的不同。但全部患者都能正常的生活與工作。
3 討論
腹膜后入路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 早期應選擇良性腫瘤, 與腫瘤的直徑<60 mm為宜, 對于功能性腎上腺腫瘤, 可以根據有關診療標準, 對圍手術期的狀態進行有效的調整, 術前不同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標準后方可安排手術, 自行分泌的腎上腺腫瘤電解質紊亂等的糾正應給予充分重視[2]。手術過程中, 患者可選擇健側全側臥位, 或者半側臥位, 其可以將手術更好的顯露出來。半側臥位還可以使腎臟的阻擋作用明顯降低, 促使手術的安全性明顯提高。
加強對手術設計的優化, 必須嚴格根據操作規范進行操作, 避免腔靜脈損傷大出血等多種嚴重并發癥的出現[3]。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證氣腹壓力<2.0 kPa;不能擅自改變設定的手術方案;手術分離過程中的細化操作, 必須保證手術視野的清楚, 處于可控狀態;靠近腹膜與大血管處操作過程中, 應避免或減少使用電凝鉤;腎上腺腫瘤切除后, 需要對低血容量休克及時的發現與處理;術后對繼發性出血以及腎上腺危象等癥狀重點監測。
參考文獻
[1] 陳磊. 腹膜后入路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的研究.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9):93-94.
[2] 楊璐, 高亮, 陳勇吉, 等. 腹腔鏡經腰腹聯合途徑行較大腎上腺腫瘤切除的臨床研究.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 46(2):336-339.
[3] 王炳衛, 楊國勝, 范立新, 等. 腹腔鏡腎上腺切除術不同手術入路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廣東醫學, 2014, 35(6):838-841.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