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悅
陜西是不可忽視的產茶省,更為中國茶文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六個方面:陜西是中國最早的茶產地之一;陜西是最早主導貢茶制度化的地方;陜西出土的文物,彌補了唐代陸羽《茶經》記載的不足;陜西飲茶習俗豐富了中國茶俗的內容;陜西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地區,留下了許多寶貴文獻;陜西是中國“茶馬古道”和“茶葉之路”的重要樞紐之一。陜西不僅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起始之地,也是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騰飛之地。
陜西雖然是產茶省份之一。但是。坦率地說。很難名列前茅。因為有太多的產茶強省大省。然而,“絲綢之路”的申遺成功,改變了這—切。陜西,成為中國茶文化關注的焦點地區之一。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遒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屬于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絲綢之路與中國茶文化的不解之緣。促使人們重新審視陜西茶產業與茶文化。
陜西是中國最早的茶產地之一
一般認為,云貴高原是茶的原產地,巴蜀是茶最早的產地,而且,普遍認為西南、東南是中國最主要的茶產區。所以,往往忽略陜西在中國茶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其實,陜西是中國最早的茶產地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
看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了解歷史上的文化因緣。
陜西茶產區,位于秦巴山區。這里是古代巴蜀的一部分,屬于巴蜀文化圈,和最早產茶的巴蜀同一區域。其次,歷史文獻資料也可以佐證陜南是中國最早的產茶區。
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提到西周初年貢茶、園有香茗的事情,說明巴蜀地區的茶產業以巴地為盛,而漢中與川東、川北等屬于同一個荼區。直到先秦時,茶的生產仍然主要局限于巴蜀一帶,所以孫楚《出歌》干脆說:“姜桂茶蘚出巴蜀。”再次,從后來的茶業發展看,陜南也是重要的茶區。如唐代,當時全國八大茶區之一的山南茶區,就包括粱州(今漢中)和金州(今安康)。宋代,茶葉生產遍及秦嶺以南各地,設有西縣(今勉縣)、城固荼場。洋州(今洋縣、西鄉等地)、金州“人戶山種茶為生”,可見已形成產業規模。
陜西是最早主導貢茶制度化的地方
既為貢品,當為上乘。貢茶顯然是最優質的茶葉。雖然貢荼曾給茶農帶來繁重負擔,但從提高茶葉質量、發展茶葉生產來說,功不可沒。
陜西是最早主導貢茶制度化的地方,對貢茶的主導作用:
一是使貢茶成為定制。貢茶是一種實物稅,其起源雖然很早,但唐代以前尚未制度化。唐代貢茶中土貢不但貢有定額、特定地域,而且專門建立了貢茶院,專官督造,貢茶制度得以完善和嚴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開始發揮重大作用。而其政,則出自設在長安的朝廷。
二是最早對貢茶進行品嘗品鑒。貢茶是由皇帝和宮廷享用的。唐代張文規曾任吳興(今浙江湖州)刺史。當時產于浙江長興縣顧渚山和江蘇宜興接壤處的紫筍茶,是著名的貢茶。張文規以切身體會,寫有一首詩《湖州貢焙新茶》:“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這首詩,反映出了宮廷對貢茶的喜好與品賞。
三是最早的貢茶產地之一。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進貢茶時的區域有5道17郡,即有河北道懷州河內郡,金州漢陰郡、興元府漢中郡、淮南道壽州壽春郡等。這些地方,涉及今天的湖北、四川、重慶、陜西、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市的許多縣市。陜西在進獻貢茶之列,是有充分的史實依據的。
陜西出土的文物
彌補了《茶經》記載的不足
唐代陸羽的《荼經》,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荼書。這本書的第四章“茶之器”,詳細介紹了各種茶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各地茶具的優劣、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等。而陸羽作為民間人士,無法進入朝廷,也就無法得知宮廷茶具的情況。
西安市和平門外曾出土過七件唐代大中年間(847-859)的銀質鎏金托盤。器身鏨文中自稱“茶托子”和“茶拓子”,是真正的金銀茶具。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兩件銀鍋,是放在風爐上煮茶湯用的,就是陸羽《荼經》中的鰒。特別是1987年,陜西法門寺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大批唐代皇室宮廷使用的金銀、玻璃、秘色瓷等器具。從其銘文可知,是唐僖宗所貢奉的宮廷茶具。后于公元873年放入法門寺地宮。這套宮廷茶具,讓我們親見唐代皇宮煮茶的整套器具,了解了其煮茶的整個程序,顯示了皇權至尊的氣派和崇金沿銀的作風。這套宮廷茶具。也彌補了陸羽《茶經》中對宮廷茶具與茶事記載的不足。因此,茶具出土后就引起了國內外茶文化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陜西飲茶習俗
豐富了中國茶俗的內容
陜西關中和陜南都有飲茶習慣,有豐富多彩的荼俗。
關中農家過去有所謂的“茶壺會”,就是早晨起床后,在村莊里,在大樹下,每人手持小茶壺,三五成群邊飲茶邊聊天。品飲滿意后,才操持營生。
而巴山地區的農家,則有“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目無茶”之說,不分男女,嗜荼成癖。有的喜喝釅茶,抓大把茶葉,放火上熬煮,色濃如紫湯,味苦似中藥,唯此方合口味。還有的外出耕作,背簍里要裝上茶缸、茶杯、茶葉,到了地頭,支起三塊石頭,舀溪水煮茶,隨時飲用。
而且還有陜南特有的“罐罐茶”,用罐罐在灶膛上煨煮茶葉,香濃茶釅,別有風味。其實這“罐罐茶”,若細分的話,在用料、做法和風味方面有多種區別,如“糊油荼”、“油炒茶”、“蒸油茶”等。
此外,陜西待客也以茶為先,有以茶葉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女婿看望丈人要送茶葉等,習俗極為豐富。
陜西的茶館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唐代長安。到了近代,更是興盛。茶館待客,先要“問客點茶”,“壺把式”還要有“笑和尚臉”“八哥嘴”“順風耳”“飛毛腿”的本領,并且練就一手摻茶的絕技。
陜西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地區
留下了許多寶貴文獻
茶馬交易是內地和邊疆經濟貿易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政治性的交流交往。茶馬交易在中國茶史、經貿史和民族史上都有重要價值和作用。
早在唐代,陜西就是荼馬交易的重要地區。唐代《封氏聞見記》(唐代檢校吏部郎中封演編撰的一部有關舊聞考證、軼事掌故、典章故事、異聞雜記之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卷六“飲茶”條,是人們常常征引的文獻,其中有幾句話,就說明了唐代陜西的荼馬交易:“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晝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
回鶻是現在維吾爾族的祖先,唐代臣服于東突厥,公元744年滅東突厥后的一百多年里控制了整個蒙古草原。而蒙古高原是中國最重要的馬匹產地,回鶻用優質馬匹換取他們所需要的茶葉,孕育了茶馬貿易。
雖然封演對于回鶻用寶貴的馬匹換取看似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茶葉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種貿易方式一直延續到后代。正因為如此,有關茶馬交易的著作,多出于曾在陜西為官者。如公元1524年撰的《茶馬志》,雖系馬志之志,但因“以茶易番馬”為該書重點,仍為茶政研究的重要資料。該書作者陳講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山西提學副使。由于他于嘉靖三年(1524年)任職陜西馬政,故有此作。而浙江仁和人徐彥登,為萬歷已丑(1589)進士。他在按治陜西茶法期間撰寫的《歷朝茶馬奏議》,內容廣泛涉及明中葉以后茶法,是研究明代茶馬貿易的第一手材料,對研究明代中后期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
陜西是中國“茶馬古道”
“茶葉之路”的重要樞紐
茶馬古道一般認為是指茶馬邊陲交易的路線,而“茶葉之路”則是指古代的“絲綢之路”“陶瓷之路”。因以運送絲綢、瓷器、茶葉進行國外貿易,故各有其不同稱謂,實則“殊途同歸”,都是中外物資與文化交流的通道。
從茶馬古道來說,云南、四川等地是傳統邊荼的生產地,也是輸出之地。但是.地處陜南的產茶區,茶葉向各地輸送,也是通過茶馬古道。尤其是唐代長安作為都城,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貿易樞紐。長安將陜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連接起來,形成了具有官方性質的茶馬古道一一金牛道。打個比方。類似于今日四通八達的“國道”。
當時,長安城人口近兩百萬,是洛陽的一倍、廣州的十倍。作為國際性大都會,長安城外國人數量相當龐大,僅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就有一萬戶突厥人定居在長安,此外,還有回鶻、吐火羅、粟特等民族的人員。這么多人員,最主要的是使臣、僧侶和商人。商人們極為活躍,數量龐大,建立了穩定有效的貿易網絡。
唐代經過長期對西域的經營,打通了東漢后阻塞的絲綢之路,直達中亞地區,為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商貿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通過這條通道,大批西域、中亞商人及外國使節涌人唐帝國及其都城。所以有專家認為:“完全可以說唐代,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和唐文化的輻射,茶葉肯定已傳到中亞、東北亞、南亞甚至東羅馬。”而長安所在的陜西,無疑是這條通道最重要的樞紐。
陜西不僅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起始之地,也是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騰飛之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條經濟帶大致在古代絲綢之路范圍之上,是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經濟合作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與當代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西北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五省份,西南的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等四省市區。這一區域資源豐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而且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文化是靈魂和推動力。其中,中國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莫道榮光成往昔,再創輝煌看今朝。處于黃金區位的陜西,必將為新時期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做出無法替代的貢獻,也必將寫下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