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章 南杉
中國人大多不知陜西產茶,陜西人也大多不知陜西有全國知名的一流茶企,還有一位在全國茶行業非常“牛氣”的茶人——紀曉明。他是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評茶師、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中國茶葉行業十大經濟人物。他領導的陜西蒼山秦茶是八部委共同認定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星火計劃實施單位,擁有十七項專利和一項省級科技成果,獲得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企業、中國茶業百強企業等稱號。
“……故都成陽,龍脈之地,依九驃嵯峨之皇天厚土,偎涇澗渭泉之福地寬澤,仗秦人文治武功,憑關中天府富臾,歸天下荼茗于秦川……”紀曉明的這篇《涇渭茯茶賦》道出了陜西茯茶的前世今生,盡顯茯茶的品位、內涵和陜西茶人的人生理想。
走進涇渭茯茶,人們總是跟著他看、聽著他講、被他“點燃”。紀曉明對茶的摯愛,對陜茶事業的癡狂可謂著名。談笑間,他那句“我是因茶而生、也會為茶而死”的戲謔,觸痛了不少人心房。
執著追夢三十年,復產陜西茯茶
2013午70月26日,央視二套《中國財經報道》播出了一期《老茶之謎》節目,重點報道了紀曉明和陜西涇渭茯茶產業發展,引起了業界對陜西涇渭茯茶的聚焦。
茯茶起源于陜西,距今約有600多年可考證的歷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浮沉滄桑,今天茯茶終于在以紀曉明為代表的這代茶人手中得以復產。他創立了國內首個高標準清潔化緊壓茶生產體系,年產涇渭茯茶5000噸,僅收購原料一項為陜南茶農增收8000余萬元。如今,涇渭茯茶已成為陜西省名牌產品、陜西省著名商標、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茶界爭相熱捧的新寵和現代人青睞的健康時尚飲品。涇渭獲茶深厚的歷史文化,特別是紀曉明團隊復產陜西茯恭的艱辛歷程,也給這昔日“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賦予了更多的傳奇色彩。
30年前,安徽農業大學課堂上,《制茶學》上的一段話“獲磚……用安化黑毛恭,踩成篾簍大包,運至陜西涇陽筑制茯磚,早期稱‘湖茶,因系伏天加工俗稱‘伏茶,也稱‘涇陽磚”,讓紀曉明——這位來自映西的學生心潮澎湃:“原來我們映西是茯磚的發源地,也曾是中國最大的茶葉加工地和集散地。可惜后來我們失去了它。”
少年情懷盡是詩,大學課堂上萌生的大膽念頭一恢復陜西茯茶生產,定格為他此后三十年的刻骨銘心。
“從1984年畢業到九十年代初,我曾經先后做過好幾次調研,也曾多次建議復產陜西獲茶,但始終沒能如愿。很多個夜晚,當我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老一代茶人的扼腕嘆息總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我一定要使茯茶重新回歸、綻放在陜西!”從一名普通員工到全國茶葉百強企業的舵手,紀曉明對茯茶復產始終癡心未改。
然而要想恢復沉寂五十余年的茯茶生產并非易事。巨大的資金壓力、艱難的技術攻關、幾次研發失敗……團隊成員和親友們開始質疑、甚至反對……但所有挫折都沒能阻擋他執著的腳步。終干,在2006年——紀曉明首次茯恭調研的十八年后,作為陜西省茶業重點項目——涇渭茯茶得以立項!
來不及喜極而泣,紀曉明緊隨李三原(時任省供銷社主任)數奔涇陽,找尋老茶工、整理史料、發掘古法工藝……又是一千多個晝夜不合,紀曉明和他的研發團隊終于成功恢復了中國最古老的茯茶傳統技藝,為此他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茶事功勛人物”。
2009年5月,“涇渭茯茶”在沉睡了半個世紀后重出江湖;2010年投入批量生產;2011年,國內首個高標準清潔化的緊壓茶生產體系——涇渭茯茶生產體系在成陽建成投產。
中茶協常務副會長王慶贊嘆:“涇渭茯茶投產標志著我國邊銷茶以標準化為核心的工業化生產模式由此誕生。相信涇渭茯茶將再造一個鼎盛時代!”中國黑茶之父、湖南農大教授施兆鵬老先生幾經輾轉趕赴威陽,年近八旬的施老激動地對紀曉明豎起大拇指,這位來自中國黑茶主產區湖南的學者以尊重史實的嚴謹和胸襟為俠西揮毫——“茯茶之源”!
河此太行茶倉投資人趙玉光近五年來一直追隨著陜西涇渭茯茶項目,在他投資上億元.收儲規模達百余噸的茶倉中,涇渭茯茶占據了重要地位,而且趙玉光已經決定把它作為最重要的收藏和經營方向。“用堅忍不拔,執著理想這些詞定義紀曉明,我覺得遠遠不夠,他身上永遠有股子豪情,好像每天都在和太陽共同升起。他身上體現的不僅是一位優秀企業家的范兒,更是值得相托的茶人!他用做人的道理做茶,用為人之道經商。從商幾十午,他還能保持一身潔凈,實在難能可貴,這也是我看好收藏涇渭茯茶的最主要原因!”
行于人先,再造茶業傳奇
從陜西省茶葉公司到陜西蒼山茶業,紀曉明創造了無數的商業奇跡。在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的茶業銷售數量在全國內銷茶企占據頭把交椅,銷售額也名列前茅。
開展行業整合、打造全產業鏈集團經營模式,向競爭對手敞開合作大門、主動大幅讓利給渠道、擴張零售終端,高位產品形象、低位惠民價格、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這些理念和行動使人們對涇渭茯茶刮目相看。
有同行曾用“化學腦袋”、“金點子”來評價紀曉明勇于創意、敢于見人所未見、為常人不為。直到今天,紀曉明八年前在央視的鑒寶行動仍被傳為佳話。
2007年,蒼山公司盤庫時發現的兩大蔑簍黑茶被當做垃圾丟棄,可紀曉明卻從竹簍上模糊不堪的紅色字跡中發現了“達芬奇密碼”——“哎呀,這該是五十多年前的老黑茶53天尖嘛!”于是,他先在2004年廣交會期間做了一次拍賣,標價20萬元,引起了各大媒體的極大關注和茶葉收藏界的震動。而后,他大膽提出要把這一簍黑茶帶到央視去《鑒寶》。果然,一簍差點被遺棄的黑茶當年競拍出了48萬元的天價!
這兩件事其實是近幾午中國茶業行情變化的引爆點的轉折點。云南下關茶廠總經理陳國風說起此事無限感慨,“我們算是中國最大的茶廠之一,但由干當時全國茶葉市場低靡,企業也陷入困境。紀曉明發現了53天尖,又率先發起央視鑒寶,使當時的黑茶市場迅速升溫。他去央視鑒寶救活了我們企業,甚至激活了中國黑萘行業!”
由于紀曉明對中國黑茶產業的貢獻,當年他獲得首屆“中國茶馬獎”和“首屆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稱號。
“……賴以天賜之玄機,執以精絕之技藝,立茯茶之源干中國,啟中華商業文明以先河,戚秦商大賈偉業于鰲頭,以移地筑制皆不可為。縱橫西域三萬里,銘香各族六百年,長盛不衰……”紀曉明《涇渭茯茶賦》中的這段話再現了精深奧妙的茯茶傳統技藝曾給使商造就的富甲天下。
有人說,繼承得越好,創新就越好。涇渭茯恭傳統工藝恢復五年來,涇渭茶人不僅很好地承續了的古意古法,并有很多大膽創新。紀曉明在涇渭茯茶產業構架、產品規劃、產業鏈銜接、甚至包括對傳統技藝的繼承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前所未有的突破,甚至顛覆了不少傳統的程式。這是他悉,心聆聽傳統的睿智和敢為人先的大勇氣。
伴隨企業高速成長,紀曉明進一步提出:“茶是最具有中國元素、又最世界的產品,我的目標就是——做好喝的茶,把蒼山豢茶建成偉大的企業。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離不開食品安全和健康功能研究。我們要把公司所屬的映西中獲研究所建成兩個中心——即映西茶葉質量檢測中心和恭學研究中心。兩個中心,一個關注食品安全,另一個鎖定保健功效研究。要知道,這背后蘊藏的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健康產業,機不可失!”
于是,涇渭茯茶開展了茯茶表面發花、散茶發花等技術攻關,并率先拿下了該項目的國家專利。隨后,企業又與安徽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西此農林科技大學和陜西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迅速啟動了茯茶保健功效動物實驗和茯茶功能提取物研究。
如果說,這些是企業順應市場需求的智慧之策,曼不如說是紀曉明這位陜西茶業領軍人物不拘一格、敢于突破的產業遠見。這一具有國際眼光的戰略定位,使涇渭茯茶走在了國內黑茶行業的前沿。如今,企業已被認定為國家星火計劃實施單位、陜西省企業技術中心、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
在蒼山公司官方檄博上,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助理趙大川留下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現在一些茶企,講文化講得多,講歷史講得多,講傳統講得多,這也是外國人看著景仰和稀奇的事;伯是把我們都當博物館里的泥塑嘍。而一提科研成果必談莢美德日、人家說茶如何如何對人體有益。陜西涇渭茯茶有研究所、有設備、有博士,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頭,干了應該干的事,值得我們行業學習。”
“我要建立的是一個‘共贏的生態經營體系,要讓這個體系從起點到終點的每一個分子都受益。通過涇渭茯茶帶動茶農增收,提高茶園種植和管理水平,從而以更高的產量和質量再獲收益;讓企業通過產品研發生產實現相對高的利益和創新開發、市場推廣能力;讓渠道商獲得合理利潤,保護其對品牌的忠誠度和穩定的市場維護能力;而消費者最終將獲得口味獨特、風格突出、品質優良、價格實惠的茯茶產品……所以,以文化為基礎,以科研為支撐,以技術為核心,創造高附加值的品牌產品——這就是我們的法寶!”在前不久的涇渭茯茶全國經銷商座談會上,紀曉明一番真誠的坦陳,贏得了長久而熱烈的掌聲。
眾人眼中的紀曉明
很多人說,紀曉明不像生意人,是個不折不扣的茶人。而“儒商”正是很多人給予紀曉明的評價。
這位安徽農大的農學學士,曉暢歷史典籍,精通詩詞曲賦;寫得一手妙辭章,也唱得一嗓子好歌;諳熟茶道,同時也是資深驢友兼美食達人;無論茶錐、蓋碗、毛筆,還是手機、電腦、方向盤,他都玩得轉……這位性格內斂的涇渭茯茶掌門人,時常還會進發出一些新奇有趣的想法和說法,令大家眼前一亮。
“茶如其人。紀曉明和涇渭茯茶一樣,是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體現了陜西人的性格一沉穩、自持、內斂,又不乏時代豪情,這也深深感動了我。因此我非常看好涇渭茯茶的未來!”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國家茶學科組組長宛曉春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
漢中市西鄉飛鳳嶺合作社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茶專業合作社,每年經營收入的30%依靠為涇渭茯萘提供原料。負責人魏登銘說:“紀曉明仁厚仗義.重情分,我們都很愿意跟他合作。今年初,合作社急需150多萬元周轉資金,情急之下給紀總打電話,他很爽快地答應了,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葉云飛是廣東綦行業里大佬級的人物,是廣州最大的黑茶銷售商,這幾年他卻把涇渭茯茶作為其最重要的供貨商。當記者問及緣由,他感慨道:“幾午前,我在黑茶銷售上陷入困境。在我最低落時,老紀給了我無私的幫助。他值得信賴,有了他,涇渭茯茶前途無量,所以,現在我們把涇渭茯茶作為最主要的合作伙伴!”
涇渭茯茶公司的展示廳懸掛的一段話:“仁,足以親天下;德,足以信九州;勤,足以撼山岳;質,足以行千里;品,足以立萬世。”這是紀曉明為涇渭茯茶定下的準則,更是陜西茶人的信念。
紀曉明說:“我做茶三十多年,中國茶葉的銷售套路稔熟干,心,但是我們沒采取任何極端的促銷手段、包括返利。如果我們做了,大家進貨速度肯定會更快.我們賺錢會更多,但我們沒有做。不是我們不會,是因為我希望我們的體系首先是健康的,像一棵大樹,植根干森林,哪怕它成長得慢一點。讓所有人獲益,這始終是我們的目標!”
涇渭茯恭有款叫經典1368的產品,是紀曉明最用心打造的主打茶品。原料不錯,味道很好,每斤價格不過40多元。在當今市場,這也算是涇渭茯茶的大不同。“我就是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紀曉明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一身書卷氣的紀曉明,也經常會辰露他的另一面——新銳眼界和新潮觀點。
在接受央廣《中國之聲》記者采訪時,紀曉明提出:“國人血液中都有嗜茶因子,你可以不喝茶,但只要你喝一段時間,這些因子就會被激活,你也會永遠放不下。”“茶是最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產品,最應該代表中國走向世界!”“如果你看到有一天外國人普遍喝中國茶,那說明中華民族真正實現了復興。”這些觀點讓人眼前一亮。
老話說,同行是冤家,可紀曉明卻從不拒絕同行來廠學習,他還在不少場合倡議要敢于和競爭對手合作。當下,中央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讓紀曉明振奮不己:“陜西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茶葉又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我相信,陜茶必將迎來一個全新時代,而這也是涇渭茯茶發展的歷史機遇!”
他在陜西率先提出“讓涇渭茯茶融入絲路新旅程”。眼下,涇渭茯茶又邁開了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步伐。紀曉明和員工們正摩拳擦掌,準備再大干一場……
“茶被水泡數遍即為茶渣,人被茶泡三十午余載,豈不為茶渣乎?”對“茶渣”紀曉明在微博上的這段充滿自嘲和調侃的簡介,很多茶友給予了好評。網名為川語茶言的博友在參觀了涇渭茯茶生產園區后發博慨嘆:“從一份工作、職業升華為事業追求,再凝聚為社會責任,茶渣不再是恭奉獻畢生心血之后的遺物,而是茶靈魂的載體和濃縮!”我想,這是對紀曉明的褒獎,更是給映西茶人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