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明
在陜西茶產業高歌猛進一路跨越的發展時期,在陜西省委省政府已確定“把陜西茶產業打造成果業之后的又一個農業特色支柱產業”的背景下,省農業廳作為陜西茶產業的行政主管和產業發展指導機關,能夠提出按照“供給側”思維,從專業技術層面論證陜西茶產業轉型升級,而沒有提出乘勝前進,繼續大力擴大種植、加工、生產規模,我認為這個舉措本身就為我們陜西茶產業的未來大發展、大超越帶來了高瞻遠矚的新思考。這將為陜西茶業未來的科學發展和實現領先打下堅實基礎。轉型升級觀念的提出,本身就說明了我們的管理部門沒有好大喜功,盲目求新求大,已經有了冷靜、長遠、務實、科學的管理思路和超越自我的胸懷。
陜西荼產業必須在競爭激烈、整體過剩的全國茶產業大背景下做出定位,尋找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產業方向。陜西茶區處于我國茶區北緣,光照條件差、宜茶區域小、上市晚、單產低,想要在規模上全國領先可能性不大(當然沒有一定規模也難有產業基礎,已經取得的成果令人贊嘆)。但是陜西茶區自古以來品種豐富、自然品質絕佳、文化深厚、生態優異,恰是高端優質茶品得天獨厚產地。陜西荼本身就擁有許多其他地區不具備的產品特色,因而陜西茶應定位于開發特色、有機、高品質茶產品。同時,陜西春茶上市晚,夏秋荼生產季節雨水充沛,日夜溫差大,因而陜西夏秋茶是具有品質優勢和產業價值的茶葉品種方向,應高度重視。
陜西茶產業可以領先,但要做到領先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有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有國內領先的知名品牌;有國內領先的茶產業科技、生產、經營、銷售人才和團隊;有上下一致的科學、務實的政府管理指導體系;有國內領先的陜軍茶葉銷售團隊和體系。
為此對政府的建議:
一、加大陜茶企業品牌的推進。地方政府一直重視公眾品牌,總覺得推進企業品牌不公平,應該通過公眾品牌讓更多企業受益。其實這絕對是一個誤區。在傳統農業經濟時代,由于生產方式限制造威生產規模無法擴大,一個特色品牌產品的規模必須靠一個龐大的企業群體來建立,但在后工業時代的今天,真正的品牌只屬于企業,現在讓消費者記住、忠實地名品牌無異于癡人說夢。在一百年前,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的大品牌基本都是地名+品名?,F在,全世界的大品牌只屬于企業,而企業品牌的產業帶動作用更大,應該給予大力扶持。
二、加大科技特別是品種、工藝、技術、專利的扶持獎勵。
三、加大對科技創新、管理、銷售人才引進的扶持和獎勵。
四、對引入資本的支持和獎勵,制定上市企業引導獎勵制度。引導企業上市。
五、加大對品牌宣傳的扶持獎勵,對在中央主流媒體的宣傳是否可給予50%報賬鼓勵。
六、對國外、國內北上廣深等區域熱點,如機場、車站、碼頭、主要街區顯著位置銷售門店是否可給予三年報銷50%房租的獎勵。
七、對出口給予一定比例獎勵。
八、對帶動產業升級引領作用強的茶產業大項目,建立評級體系和制度,持續獎勵、貼息扶持,以培養出國內領先的陜西茶企。
九、明確陜西茶區的區域發展戰略。如咸陽只專注茯茶,兼做保健茶的加工;漢中以綠茶為主紅茶輔之;安康以名優綠茶為主兼做曬清、紅茶;商洛綠茶白茶并重。
十、陜西茶葉無農殘是過去的共識,現在仍然很優良沒有問題,但要提前做出監控和布局,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和產業發展,如何保持住綠色有機優勢值得深思。建議高度關注農藥使用,引導指導低毒農藥和有機肥料施用,堅決制止高毒農藥、葉面肥、除草劑濫用,保持陜茶高品質形象。
總之,讓市場推動種植規模、水平提升。讓市場為茶農帶來可持續的穩定收益。是最根本的產業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