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顯
茶產業是漢中市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主導產業,為漢中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新常態下,如何立足實際、創新發展,把基地規模做大,把茶葉產品做精,把龍頭企業做強,把公用品牌做亮,把具體工作做細,推動茶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對于推動漢中市茶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意義深遠。
一、以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為重點,建設現代茶葉基地。進一步擴張規模,到2020年,使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總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以省級園區為引領,積極做好省市級現代茶葉園區建設,到2020年,使全市市級以上茶葉園區達到50個以上。同時推行標準化管理,全力做好茶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二、以推廣茶葉產業鏈全面機械化為目標,提高茶葉機械化水平。茶葉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栽培到采摘,從加工到貯藏、包裝等都需耗費較多的勞動力,生產成本高。為降低成本,應當大力推廣茶園深耕、施肥、除草機械、茶園修剪、澆灌機械等,提高茶園管理的機械化水平;逐漸改變茶葉采摘基本靠人工的局面,全面提高鮮葉采摘的機械應用水平;大力推廣名優荼由手工向機械化轉變,大宗茶由單機作業向清潔化、連續化加工流水線轉變,加快推動茶葉機械化生產加工的轉型升級。
三、以培育壯大龍頭為抓手。全力提升帶動能力。支持茶葉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重組及合資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茶葉企業,增強企業競爭力,引導其與茶葉大戶、家庭農場、茶葉合作社聯合,推進產業整合集聚,完善產業鏈,增強龍頭企業的市場引領帶動能力。重點擇優扶持一批創新型茶葉加工龍頭企業,集中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對企業基地建設、品牌創建、設備更新等方面給予扶持,提高茶葉產業化經營水平。
四、以培育公用品牌為核心,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堅持不懈抓好茶葉品牌整合工作,強化漢中仙毫、漢中紅公用品牌的宣傳推介。持續舉辦、參加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茶博會、推介會、論壇會,提升品牌影響力。建設漢茶知名品牌,使荼產業捏成拳頭,充分發揮“漢中仙毫、漢中紅”品牌的絕對優勢,整合資源,推進漢茶品牌化戰略體系建設,力爭把“漢中仙毫、漢中紅”打造成國內馳名、國際知名的品牌。
五、強化日常監管,保障茶葉質量安全。依托市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逐步完善茶葉質量安全監測網絡。要開展常規市場檢查、嚴厲打擊以陳充新、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等茶葉違法經營行為;加大對各茶葉批發市場、大中型商場超市、茶葉經營門店等場所的監管整治力度,保障消費權益;不定期抽查抽檢,確保茶產品質量安全。
六、以優化產品結構為突破口,推廣“一園三季三茶”生產模式?!耙粓@三季三茶”生產模式就是一片茶園春夏秋三季采摘,春季重點生產綠茶、夏季重點生產紅茶、秋季重點生產黑毛茶等,改變以往只生產綠茶和少量紅茶的生產模式。在保持綠茶為主導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紅茶、黑茶等新產品,做到茶葉資源充分有效利用。
七、挖掘潛力,積極開拓國內外茶葉市場。在重點產茶縣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專業茶葉市場,打造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的漢中茶城現代茶葉交易市場;以西安、北京馬連道荼城為窗口,逐步融入北京市場,穩步開拓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積極拓展全國茶葉市場;加快茶葉電商市場建設,鼓勵新型茶業商業模式創新,實施線上線下結合,加快茶葉實體店功能轉型;鼓勵漢中茶葉企業抱團出海,走出國門,提升漢茶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
八、以開展技術培訓為支撐,提升產生科技水平。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積極引進茶葉專業人才,壯大茶葉科技隊伍;以漢中茶葉職業培訓學校為基地,培養專業型人才;加強與省內外茶葉學會、協會、院校等的聯系與合作,做好茶產業的傳承、創新及提升。
九、制定保障措施,加大產業投入力度。圍繞漢中市茶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制定保障措施,積極爭取各級項目,并整合其他涉農資金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實現產業多元化投入。重點扶持一批創新型茶葉加工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輻射帶動力。在產業投入方面,建議省級財政每年投入全省茶產業專項資金1億元以上。市級財政每年投入茶產業專項資金1000萬以上。產茶縣每年也拿出500萬元以上的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
十、整合特色優勢資源。推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2014年開始,用五年時間,在全市建立100個特色重點產茶鎮,1000個標準化茶葉示范村,每個示范村基本達到一村一品要求,茶園鮮葉畝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加快茶葉深度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夏秋茶資源,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同時積極做好茶葉深度研究開發;積極推進茶產業與茶文化、茶旅游相融合,推進休閑觀光和茶鄉旅游協調發展,形成一批以茶葉采制、茶園觀光、茶文化展示、休閑度假為特色的茶園休閑觀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