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柱
商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作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決定》,制定了《茶園基地建設補助辦法》,極大地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截至2016年5月底,全縣共建茶園24萬畝,其中開采茶園15.5萬畝,無性系茶園86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面積5.8萬畝;年產茶葉2800噸;產值3.5億元。
全縣現有規模以上茶葉加工企業6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2個,茶葉初制加工廠200余個,年加工能力4000噸。發展茶葉大戶4200多戶,遍布全縣10個鎮、124個行政村,帶動茶農人均茶葉增收1800元。
目前,商南縣已研發生產出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系列茶產品。縣茶葉聯營公司、金絲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沁園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商南荼”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商南縣先后榮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茶葉示范縣”、“中國茶葉之鄉”、“全國名茶百強縣”、“中國名茶之鄉”和“陜西省茶葉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等多項榮譽。
盡管如此,商南茶葉在發展中仍存在茶園基礎差,單產較低;茶葉產品單一,深度開發不足;品牌繁多,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茶葉加工規模小,設備更新慢,機械化程度不高;茶文化氛圍不濃,需要深度挖掘等問題。
為此,應在茶產業轉型升級中尋找以下突破點:
一、建設現代茶葉產業基地。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重點,科學規劃茶葉種植集中區,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10000畝,配套建設無性系良種采穗圃和繁育基地,建成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茶藝表演、品茗娛樂為一體的萬畝生態觀光園;加強茶園管理,禁止茶園使用任何農藥,減少化肥使用量,推廣有機肥,對群體種茶園實施低產茶園改造。按2000畝集中連片建成高標準茶園,每年無公害、綠色認證茶園10000畝,有機認證茶園5000畝,實現茶葉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飛躍;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引導茶園使用權流轉,適度向龍頭企業或專業大戶集中。
二、推廣茶葉清潔化生產技術。按照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生產要求,抓好茶園生態建設,建立優質茶葉種植基地,進行相關認證和追溯體系建設;加大對茶葉加工龍頭企業技術提升,實行茶葉加工的清潔化、機械化配套,完善制作工藝流程,實現茶葉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對分散、粗放的小型加工廠進行提升改造,逐步邁向清潔化、自動化加工;同時進行茶葉保鮮庫、冷鏈儲運建設,保證全部產品保質儲運。
三、實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按照“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支持、專業運作”的原則,實施品牌戰略,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立足生態優勢,研制開發新優產品進行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統籌品牌宣傳廣告策劃和投放,集中力量打造以“商南泉茗”為主的茶葉品牌,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品牌集中,增強商南茶葉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積極引導茶企業參與各種大型會展、茶葉節會和茶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商南縣茶葉的知名度。
四、加大茶葉產品的深度開發。在穩步發展以商南泉茗為代表的綠茶生產基礎上,逐步加大適銷對路的紅茶、茯茶生產比重。規范現有杜仲、連翹、牡丹等非荼飲料的生產銷售,加強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的開發研究。
五、挖掘弘揚陜茶文化。把深度挖掘、弘揚陜茶文化作為茶葉產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深入挖掘茶文化休閑功能,擇優支持“茶產業、茶文化、茶鄉游”等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開發茶文化養生、體驗、休閑觀光等項目,推動茶產業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為實現以上突破,可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是推動茶葉產業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通過龍頭企業的培育,實現清潔化生產加工,提升開發優勢產品,延伸發展精深加工,逐步完善營銷網絡,積極開拓境外市場,從而帶動茶農增收、荼企增效,荼區發展,形成有機種植、清潔化生產、品牌響亮、科技支撐、現代化營銷的商南茶產業體系。
二、加大茶產業投入力度。各級財政應逐年加大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省財政支持,從財政支農資金、扶貧開發資金、移民搬遷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增加對茶葉產業的投入,鼓勵多渠道引進外資,大力推進股份合作制,建立多元化投資結構。同時金融機構要增加信貸規模,支持茶葉企業通過商標權質押、經營權抵押、股權抵押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茶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
三、增量產量支撐能力,完善市場體系工程。通過推進茶葉園區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和人才培養。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抱團闖市場,按照全面覆蓋商洛市場,大力輻射周邊市場,逐步占領西安市場,拓展北京、上海、廣州市場的營銷策略,進一步完善茶葉流通體系,發展連鎖店、專賣店,引導茶葉企業建設電子商務銷售平臺,努力營造公平、安全、誠信的市場環境,大力開拓茶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