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啟坤
—是要宣傳好陜茶
早在西周初,陜南巴族人已開始種茶。商末周初建立的巴國,其領地北接陜南的漢中。當時的巴族人已生產制作茶葉,并將荼作為土貢產品上貢,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貢茶之始。而且人工種植的茶園中,出產“香茗”。這一歷史事實說明陜南是中國人工種茶較早的地方,也是產茶和用茶較早的地方。
從漢至唐,陜南已是中國的重要茶區。唐代陸羽《茶經》關于荼產地記載:“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就是今安康、紫陽、石泉、嵐皋沿漢江兩岸山谷)。“粱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谷”(就是今寧強、南鄭、漢中、留壩、勉縣一帶)。當時陸羽把金州、梁州劃歸全國八大茶區之一的山南荼區范圍。
茶為國飲在唐代就已逐步形成。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金銀宮廷茶具是世界茶文化的頂級文物,是唐代宮廷荼道真實存在的歷史見證。精美絕倫的系列茶道器物,充分反映了唐代宮廷茶道是最奢華、最精美、最高藝術化的中國茶道。
陜西是中國古代茶馬交易的策源地和西銷茶的集散地。唐德宗貞元年間開始實施茶馬互市,到宋代荼馬交易已十分活躍,明時“用陜西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可見交易量之大。邊區牧民十分需要茶葉,茶馬互市極受牧民的歡迎。當時陜西是茶馬交易的策源地。明代弘治中朝廷改革陜西茶葉貿易法,允許通商后,茶葉貿易極為興盛,漢中就成為了當時的重要茶葉市場和運轉加工西銷茶集散地。
宣傳上述陜茶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輝煌,有助于中外飲茶愛好者對陜茶的了解,增加陜茶的信譽度。
二是要積極發展陜南茶鄉旅游業
陜南的漢中、商洛、安康三市百分之七八十的縣區產茶。茶區風光秀麗,生態條件好,是發展茶鄉旅游的好地方。加之陜南各地與茶相關的歷史和人文條件的差異性。形成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小產區茶。小產區茶生產規模一般不大。其產品的色、香、味、形、品質各具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由于歷史的原因,小產區茶都形成了相對固有的消費群體。如同消費者所說:“我就喜歡喝這種茶。”千姿百態、品質各異的小產區茶,構成了陜南茶產業的“百花園”。
大多數小產區茶就其貿易狀態而言,基本上處于陜西人“自娛自樂”狀態,外國消費者知之甚少。在對放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使許多很有特色的小產區茶能被更多海外消費者所共享而走向世界,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現今陜西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問題的解決辦法有多種,其中更廣泛地開放茶區旅游,讓世界消費者有機會走進各茶區了解陜南特色的小產區茶可能是一個有效方法。為此,從現在開始做好設計與規劃,有重點地把一些有條件的小產區打造成茶產業旅游區,讓更多的外國飲茶愛好者能深入到陜南很多環境條件優越、茶葉品質各有特色的小產區,親自去體驗、去品嘗那些優質的小產區荼,引起他們對這些茶的興趣,若干年后也許就能見到成效。
另外,要盡快搭建跨境電商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茶”的方式,推介陜南小產區的各種名優茶,全面提升陜西茶葉的國際形象,引導消費,好荼好價,逐步改變陜西茶葉低價出口現狀。
三是要發揮西安的區位優勢。把西安打造成為新絲茶之路的茶葉貿易集散地
古長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和商品貿易樞紐,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在古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國內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通過西安,經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轉運到沿線國家。沿線各國先進的農產品、工藝品等也經絲綢之路匯集長安后,擴散至國內其他城市。在推進商品貿易和技術交流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從西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比較優勢看,區位、產業和人文等優勢突出的西安,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為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化大都市,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橋頭堡的重要承載區。
西安在歷史上是西北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如今在大西北的茶葉貿易中仍然發揮著中心地位的作用。面對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在這一戰略平臺中完全能夠承坦起絲綢之路經濟帶茶葉貿易中心的責任。成為新絲路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和中心樞紐。完全能夠根據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需求,把適銷對路的全國范圍的茶葉集中于西安,在西安設立茶葉加工包裝中心,然后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運銷至沿線國家和地區。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戰略,對陜西來說是一次極好的機遇。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必將迎來經濟的繁榮與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