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雙成
2009年,國家林業部發布的《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把陜南茶區列入長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發展區域。同年,《陜西省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發布,標志著陜西茶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近年來,陜西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15年底,全省茶園總面積215.9萬畝,可采摘茶園138.1萬畝,干毛茶產量7.2萬噸,產值99.7億元。咸陽作為全國知名的茯茶加工基地,茯茶產量增加較快,達到1.3萬噸,產值達到14億元,隨著咸陽茯茶加工企業和陜南茶葉生產基地的對接,大大提高了陜南茶葉資源的利用率。茶產業真正成為陜南農民脫貧致富和生態保護的主要產業。在印度總理來西安訪問期間,陜西綠茶更是成了“元首外交”的“家鄉菜”。
盡管如此,陜西茶園種植集約化程度仍偏低,企業規模偏小,品牌建設和營銷策略仍有許多不足,極大制約了陜西茶產業的發展。如何發揮陜荼的優勢,整合茶文化資源,打造陜茶大品牌,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個戰略機遇更快地走向世界,成為陜西茶產業亟待破解的難題。
第一,健全茶樹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實行外引與自繁自育相結合,加強對當地抗逆性強的茶樹種質資源的篩選、收集和保存,適當引進外地優良茶樹品種,加強試驗示范,擴大資源儲備,為陜西茶樹良種繁育創造條件。大力推廣以“陜茶1號”為代表的適生優良品種,推進品種更新換代。健全無性系良種繁育體系,依托省、市、縣茶葉科技研發與推廣機構,建設引種試驗圃、母穗園、繁育圃,建成一批結構合理、能夠滿足我省茶園發展需求的苗圃基地。
第二,實施標準化茶園創建活動。按照品種栽培、技術指導、農資供應、機械作業、收購加工“五統一”要求,集成推廣關鍵技術,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茶葉單產。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降低種植環節帶來的食品質量安全風險,提高茶葉產品質量。加快推進無性系茶葉基地建設,建成一批集中連片的現代茶葉園區。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葉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加大低產茶園改造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強化茶園管理,力爭標準化茶園全部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第三,打造加工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大對茶葉加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加強技術改造和優化升級,改進加工工藝,開展茶葉清潔化生產。支持茶葉集中優勢產區建設高標準現代化茶葉加工企業,改造提升一批小型加工廠,主攻綠茶,做精名茶,做優大宗茶,提高夏秋茶葉加工利用率,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大對區域性公用品牌的扶持和保護力度,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擴張,重點打造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品牌和省內知名企業品牌,放大品牌效應,帶動全省茶葉生產和銷售。
第四,發掘和利用陜西茶文化的深厚內涵。發揮陜西豐富的茶文化歷史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組織開展茶文化引領茶產業發展研討活動,大力宣傳陜西茶葉品牌及其保健功能,不斷提升陜西茶文化和茶產業的影響力。鼓勵開展茶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創新茶產業和茶文化的展示平臺。促進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茶區休閑觀光旅游產業。在茶葉主產區積極開發“茶之旅”等旅游項目,研究開發茶葉旅游產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禪文化及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線路,增強旅游業對茶葉產業的帶動作用。
第五,重塑絲路經濟帶茶葉貿易中心。把西安建設成為新絲綢之路的新起點,為茶葉貿易、陜茶西進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要促進傳承下來的陜西“茯磚茶”成為新絲綢之路上的大宗外貿商品。二要支持西北國際茶城和西安金康路茶葉市場發揮龍頭作用,吸引各地名茶匯聚陜西,形成西北地區乃至中亞一帶的茶葉集散中心。三要聯合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運用別開生面、生動活潑的方式,把品牌茶葉推介與茶技藝演示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茶、會喝茶,使飲茶成為人之需、民之俗、社會之風,為振興陜茶產業拓展新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