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
摘要: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發展地位愈加突出,當下面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如何利用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促進其自我提升是值得考慮的問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過程實質是價值鏈分解和重構整合的過程,在分析二者融合動因基礎上,對制造業價值鏈的分解和與生產性服務業價值鏈的整合進行闡述,并給出制造業升級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價值鏈分解;產業融合;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02
1引言
我國整體仍處于工業化階段,自2013年第三產業占經濟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后,第二產業的增速在不斷放緩;不可否認,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化,離不開制造業的升級創新,而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則為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思路,符合基本的發展規律,是我國十三五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經濟新常態和全球價值鏈升級背景下,分析我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與融合關系,對實現傳統制造業創新升級、提升價值鏈地位有著重要現實價值,為服務我國十三五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基本途徑。
陸小成(2009)較為系統的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的知識鏈模型,并提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機制建設;本文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價值鏈分解與整合的視角對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過程進行分析,為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動因分析
2.1技術進步與創新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內在動因
在整條價值鏈中,技術研發位于靠左的區域,是產業(企業)發展的基本動力。生產性服務業或者制造業出現技術創新和進步時,會自動的在產業間滲透傳播并產生技術上的融合,技術融合的出現讓兩個產業間的技術壁壘模糊化,形成較為一致的技術發展基礎,即產生了技術鄰近;而技術融合又會進一步的導致兩產業產品、業務和市場的融合,最終導致產業融合的發生。但技術上的創新發展并不一定會促使產業融合,倘若某一產業的技術創新發生在產業內的相關部門間或者難以在后期發生滲透傳播時,產業融合則很難發生,產業融合更容易受到產業邊界處的技術創新影響,邊界處的產業交流作用更為頻繁;此外,技術創新還需要結合管理創新和政府管制放松等才能真正實現融合的發生。所以技術創新是融合的基本條件,是內在動因和動力之源。
2.2規制放松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外在動力
各產業間都存在著無形的產業壁壘,這種壁壘下的產業邊界很多時候是由于政府規制導致的。規制的放松為產業間的融合給予良好的制度環境,原本可能并不相關的產業間開始發生必要的交流、競爭和合作,有益于日后融合的發生。規制的放松也并不是意味著規制的消失和減少,只是依靠規制讓產業發展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優化資源的配置情況。按照西方歐美國家的經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受到政府規制的影響很大。政府規制影響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的進入難易與否,規制一旦放松后,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面臨的競爭可能會增加,這種合理化的競爭有利于雙方價值鏈基礎上經濟活動的合作與配合,有利于推動融合的產生。在兩產業融合的進程中,政府規制部門需要關注融合的效果和發展狀況,及時有效的對規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規制放松下的足夠監管依據十分不要。因此,政府規制的放松是雙方融合的外在動力,推動融合的發生。
2.3價值鏈的高度相關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基礎動力
價值鏈的高度相關是指兩產業間存在業務活動上的重合,也意味著可以開展相應的合作,競爭也在合作之中存在,即形成一種協同競爭的態勢。伴隨著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競爭的加劇,相關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開展技術、管理和業務上的創新,保證必要的市場利潤和優勢以應對必要的挑戰,這時企業的總體目標、價值觀和戰略行動都會趨于相同,即保持認知上的鄰近性,防止被市場淘汰。這時企業需要進行協同,共同參與到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中去,協同方式由企業內部門到產業內企業再到產業間的企業轉變,協調網絡不斷深化;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競爭也不得不加大,面臨來自其他產業企業的跨價值鏈競爭。市場機制的變化讓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趨于協同,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不斷進行緊密交換,促進了兩者的融合;而融合也會進一步加強產業間的競爭與協作,突破產業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產業活力。因此,作為影響二產業融合的基礎動力,產業協同與競爭起到一種“輔助”作用。
3價值鏈分解與整合視角下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過程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融合的最終結果有兩種:一是制造業服務化,二是服務業制造化,即是一種共生的狀態。前者是指以制造業為主體,服務業依附于制造業,企業開始提供與制造產品相關的除基本功能外的服務,凸顯產品的服務價值而非功能價值,這種融合結果主要是為了推動制造業的創新升級;后者則是過程相反,以服務業為主體,制造業依附于服務業,服務業企業嘗試利用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管理和運營方法進行服務生產活動,企業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此方式實現服務業的效率化發展。張曉濤,李芳芳(2013)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機理主要有產業分工理論、產業升級和價值鏈轉化三個分析角度,但三個研究視角最終都可以歸結于價值鏈的分解和重新整合,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對兩產業融合的過程進行分析。
伴隨著企業規模擴大、業務范圍的增長和分工的細化,企業價值鏈的長度增加、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增多以及價值鏈的復雜程度提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特點;在產業融合發生時,產業價值鏈會經過先分解再整合的過程,由混亂的價值鏈鏈條變成新的產業價值鏈。下面做具體分析。
價值鏈的分解過程:產業價值鏈分解,即價值鏈個別環節的獨立分化,是對原價值鏈的解構過程,其宏觀表現為相關產業經濟的“動蕩”,中觀表現為產業模塊化和細分產業的出現,微觀層面則表現為新興專業型企業的發展。伴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制造業價值鏈中一些原有為生產服務的功能將從相關價值創造環節中分離出來,制造業企業開始集中技術、資源進行生產活動,而將位于價值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活動外包出去,例如價值鏈上游的產品研發設計活動由專門開展產品設計的企業單位進行,價值鏈下游的產品服務也可由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公司完成,制造業的價值鏈在此過程中因分解而變短。
價值鏈的整合過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過程主要表現為制造業服務化,當制造業企業的價值鏈分解后,早期價值鏈中的自我服務環節,如研發設計、原料供應、市場營銷和品牌運營等活動開始分離并變成混沌狀態,企業在依據自身的發展戰略后選擇合適價值鏈片段進行整合,一方面,選擇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企業自主加大此價值鏈環節的投入,而將其它自我服務環節外包,用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價值鏈與之整合,形成新的完整價值鏈,這種整合方式適合專業化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富士康集團其當前經營活動的重心是電子產品和元器件的生產與制造,憑借著優良的產品生產質量,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科技制造服務商,其服務客戶包括蘋果、戴爾和聯想等;另一方面,選擇以自我服務環節為核心的制造業企業會同時注重產品制造和相關自我服務環節的投入,而且通常選擇與其他的生產性服務性企業開展必要的合作,實現雙方效益的最大化,此時制造業價值鏈的核心轉變為以實現客戶價值、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核心的價值鏈,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和后期的相關服務。例如在2012年底,海爾宣布正式進入網絡化戰略階段,向平臺型企業轉型,依靠“互聯網+”,海爾集團未來的家用電器產品設計主要依靠海爾創客實驗室,創客實驗室由來自全國的產品設計個人、院校和企業單位組成,海爾利用共享的交互平臺收集新奇實用的設計方案并將其投入最后的生產活動,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研發水平和速度,海爾集團的未來重心是為顧客提供更多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
在圖1中,曲線a表示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企業整合后價值鏈形成的微笑曲線,曲線b表示以自我服務環節為核心的制造業整合后價值鏈形成的微笑曲線,曲線c表示未發生價值鏈整合制造業企業價值鏈形成的微笑曲線;微笑曲線a不包含技術環節和客戶服務(市場)環節,相同價值鏈環節下,三種微笑曲線的附加值情況有曲線a>曲線b>曲線c。
價值鏈的重構整合使得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邊界日益模糊,新的發展機會也逐漸出現,制造業未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考慮價值鏈的滲透和延伸,在進行基本的產品生產同時更注重其服務價值,力求為顧客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出現是典型代表。筆者認為價值鏈的融合位于技術融合與產品、業務融合之間,只有兩產業價值鏈發生整合后,產業間才有實際的合作產品和業務出現,可以說價值鏈的融合是產業融合基礎之基礎。
4政策建議
為了更好的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可以從以下角度實施產業發展政策:一是進一步放松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關規制,釋放兩產業的發展活力,這些政策主要是致力于加強產業間的創新合作,通過規制政策的放松實現更加協調的發展。二是相關制造業企業應合理開展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活動,通過選擇適宜的價值鏈增值階段實現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整合。三是政府在整個產業融合過程中應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通過鼓勵企業創新、加強政策規制和優化創新環境等措施,與企業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融合平臺。
參考文獻
[1]楊仁發,劉純彬.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背景的產業升級[J].改革,2011,(01):4046.
[2]劉潔,李雪源,陳海波.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行業差異[J].中國科技論壇,2015,(02):6166.
[3]陸小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知識鏈模型研究[J].情報雜志,2009,(02):117120,124.
[4]張曉濤,李芳芳.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互動發展[J].廣東社會科學,2013,(05):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