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營利組織是教育公平治理中的重要主體。“非營利組織如何利用自身極其有限的資源,有效的參與教育公平治理”是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文章通過個案研究,以“雙師教學”公益項目為基礎,總結歸納出非營利組織參與教育公平治理的一種成功模式——創新引擎模式。在創新引擎模式中,非營利組織扮演著創新引擎的角色,一方面充分運用自身靈活性、專業性的優勢,針對棘手的公共問題提出創新性的、有效的解決方案;一方面克服資源不足的弱勢,通過政策影響,拉動政府資源,使得創新的解決方案能夠惠及全民。
關鍵詞:“雙師教學”公益項目;教育公平治理;創新引擎模式
一、 問題提出:非營利組織應該如何參與教育公平治理
保障教育公平是政府至關重要的責任,我國政府更不例外?!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內容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2006年出臺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仍在持續實施,2015年又出臺新政策《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僅2011年以來實施的“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一項工作,中央財政每年投入就高達160多億。
在政府如此重視和龐大資金規模的投入下,教育公平治理是否還需要“弱小”的非營利組織呢?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
促進教育公平是公共治理的重要領域。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在理論界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論證,薩拉蒙的三部門理論是最主要的代表。已有的理論成果也總結了市場、政府、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公共物品中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非營利組織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具有專門性和靈活性,解決了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時的“趨中性”和“工作機制失靈”。與此同時,實踐也顯示了非營利組織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公平是中國非營利組織最為重要的活動領域。中國第一個明星公益項目“希望工程”為促進教育公平做出了卓越貢獻,隨后的“春蕾計劃”、“免費午餐”、“蒲公英支教”等公益項目也都在為教育公平的實現添磚加瓦。政府也明確表示要“建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參與的教育公共治理結構”。
然而,伴隨著政府對各類教育資源大規模的投入,很多公益項目即將或已經進入瓶頸期,例如農村地區對“希望小學”的需求顯著減少;“免費午餐”項目也需要考慮“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影響。在此背景下,“非營利組織應當如何利用自身極其有限資源,有效的參與教育公平治理”成為十分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 實踐探索:“雙師教學”公益項目
實踐出真知。活躍在教育公平領域中的非營利組織從未停止過對上述問題的探尋。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發起、主辦的“雙師教學”公益項目就為非營利組織如何參與教育公平治理提供了非常優秀的解決方案。
1. 需求回應?!半p師教學”公益項目致力于探索,在貧困地區學校無法吸引到足夠多優秀教師的背景下,如何另辟蹊徑,彌補教育質量的鴻溝。
伴隨著政府、公益機構對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投入,教育硬件設施已經不是導致教育不公的主要原因。無論是政府還是非營利組織都已經開始將促進教育公平的抓手轉移到軟性的教育資源上,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優秀的教師資源”。政府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從未停止過努力?!疤貚徑處熡媱潯薄按髮W生支教計劃”“國培計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政策都試圖將優秀教師吸引到鄉村學?;蛘咄ㄟ^培訓提高鄉村教師能力。然而,“人往高處走,特崗教師三年后多數通過各種途徑去了縣城學?!?,“大學生支教缺乏長期機制,有些時候甚至會打亂原有的教學秩序”,“國培計劃的名額很少能夠切實落到鄉村學校,且國培計劃課程理論性強,不接地氣,課程效果不明顯”,“給再好的條件,優秀教師都不愿意待在窮鄉僻壤里”,這些情況都決定了政府已有的政策并不能完全解決鄉村學校優秀師資缺乏的問題。直面這一問題,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開始思考,是不是沒有優秀教師,就不能提高貧困地區學校的教學質量呢?
2. 解決方案。為達成“在優秀教師缺乏的情況下,提升貧困地區學校教學質量”這一目標,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一起設計開發了一種旨在促進教育均衡的、公益性的、創新型的教學方式——“雙師教學”?!半p師教學”借助互聯網技術,嘗試用遠程的方式解決鄉村學校師資不足,優秀資源匱乏等問題,從而探索城市優質教學資源補充鄉村的可操作性。
在“雙師教學”公益項目中,鄉村學校課堂教學由兩位老師共同完成。一位是在遠端的城市優秀教師,主要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人大附中”)的老師;一位是當地的鄉村現場教師,每節課用互聯網由兩位老師配合執教?!半p師教學”公益項目的具體操作過程為:
第一步,現場錄制人大附中老師每天的講課內容,并放到網上;
第二步,當天晚上參與試點的鄉村老師從網上下載講課錄像并先看一遍,對人大附中課程中難度太大,超出鄉村學校需要掌握的部分進行必要的剪裁。一般45分鐘的錄像保留25分鐘~30分鐘左右的核心內容;
第三步,第二天鄉村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視頻錄像。當視頻中人大附中老師課堂提問時,現場老師把視頻停下來,讓當地學生來回答人大附中老師的問題。如果學生答對了,就打開視頻繼續上課。如果回答不對,現場老師就會用幾分鐘把這個概念再講一遍。
“雙師教學”項目還建立了QQ討論群,人大附中的老師與全國的參與試點的鄉村老師還會經常在QQ群中一起備課,一起討論。
通過上述方式,鄉村試點學校的每節課都在人大附中老師的直接或間接地指導下進行,試點學校的學生每天都在聽全國最優秀老師上課。
3. 實施情況及效果。2013年秋季學期,“雙師教學”公益項目啟動,將人大附中初一數學課程同步到4個省份共12所試點學校中,項目涉及12位教師,12位校長和一千余名學生。
2014年秋季,“雙師教學”公益項目第一輪試點結束。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心理與學習評價中心合作,對項目效果進行了科學的評估。評估團隊選取了與試點學校和班級條件相仿的對照組學校和班級,評估結果為:首先,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學習成績得到提升。數據統計顯示,實驗組學生數學學業測評總分整體優于對照組學生,實驗組學生表現出更大的數學學科能力素養優勢,實驗組學生學業增值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其次,試點學校教師每天系統性地向名校老師學習教學方法,在教材處理、教學思路、課堂掌控等方面都有了直接的提升,青年教師的提高更加明顯,大大促進自身的成長發展。
第一輪試點結束后,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各地政府部門合作,將“雙師教學”公益項目擴大到了中西部的18個省的130多個貧困地區鄉村學校中。課程內容也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多年級發展。優秀教師及優秀課程也不再限于人大附中,各省可以選擇自己省內最好的學校和課程。
2015年8月,“雙師教學”公益項目正式得到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的批示。劉延東副總理的批示內容為:“請貴仁同志落實總理批示精神,結合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培訓計劃,對雙師教學模式予以支持,并請研究制定具體操作規范、加以推廣、促進貧困地區鄉村教師水平的提升”。
三、 解決方案:創新引擎模式
“雙師教學”公益項目是非營利組織參與教育公平治理的成功案例。該項目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教育創新,使得相對封閉的農村學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城鄉壁壘,享受到發達地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為精彩的是,“雙師教學”項目得到中央領導批示,使得有效的創新教育方式以公共政策的形式成功的推廣到全國范圍。在此項目中,非營利組織像一個創新引擎,利用自身有限的資源、專業的知識,尋找新的,有效的公共問題解決方案,并通過政策影響,拉動政府資源在更大范圍內促進教育公平。因而,本文將此種參與模式命名為“創新引擎模式”(如圖1所示)。
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要想成為促進教育公平中的創新引擎,必須注重下文中的四大關鍵環節。
1. 勇于面對棘手問題。在教育公平治理中,非營利組織不應當只將自己定位在“拾遺補缺”的角色,等待著處理政府未能涉及的社會問題或者承擔政府外包的公共服務。非營利組織應當正視自己和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優勢和劣勢,敢于承擔起一些棘手的,盡管受到關注,但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公共問題。“雙師教學”公益項目就在為解決一個棘手的問題而努力。
如上文所述,“雙師教學”公益項目所關注的問題并非是一個新的問題,也并非還未得到政府的關注,與此相反,在解決“貧困落后地區優秀師資的缺乏”問題上政府從未停止過努力,“特崗教師計劃”“大學生支教計劃”“國培計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政策就是最好的說明。然而事實說明,已有的解決方案還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在此背景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以創新的精神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 創新解決方案并進行試點。盡管非營利組織沒有如政府般強大的身軀,沒有政府在組織體制方面的優勢[8],然而,非營利組織可以“以更靈活的方式應對問題,而不必建立龐大的政府官僚”,非營利組織擁有優于政府的專業性,且可以聚焦于特定的目標群體,而不必顧及社會中的大多數,因而,相較于政府而言,在面對一些特定的公共問題時,非營利組織更有可能找出創新性的、有效的解決方案。“雙師教學”公益項目就是一個絕佳的案例。
大部分優秀教師不愿到貧困地區工作在全球范圍內是一種普遍現象。根據英國非營利組織“Teach First”的統計,只有1/10的教師和1/8的校長會考慮到相對落后地區的薄弱學校去。在政府做了如此多的努力都沒能明顯改善這一現狀的前提下,“雙師教學”項目選擇在別的方向尋找突破口,即在優秀教師缺乏的情況下,是否能夠提升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最終,“雙師教學”項目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開了解決該問題的大門,并進行了成功的試點。
3. 推廣有效的解決方案。成功的找到解決方案,并進行試點并不是非營利組織參與教育公平治理的終點。畢竟教育不公不僅僅存在于幾所試點學校中。非營利組織應當讓有效的解決方案發揮更大的價值。因而,如何突破自身資源限制,擴大“有效的解決方案”的影響力是非營利組織一項重要工作。第一步就是通過倡導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一成功的解決方案,整合更多的資源讓這一解決方案得到推廣應用。
“雙師教學”項目的倡導推廣工作十分成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將“雙師教學”方案由十幾所試點學校推廣到130多所學校,成為“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公平領域內的一次革命性運動。這得益于項目團隊的宣傳倡導能力,也得益于“雙師教學”方案的成本低、宜推廣、效果好等天然優勢。
4. 政策影響,拉動資源?!俺珜茝V”的目的在于讓有效的解決方案發揮更大的價值,而“政策影響”是“倡導推廣”的終點。盡管,改革開放打破了中國的一元化格局,政府不再能夠掌控一切。但公共治理領域中,政府仍然是擁有資源最多,最具權威的主體。進入國家政策,意味著創新方案得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意味著非營利組織這個創新引擎撬動了政府的巨大資源,也意味著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一次完美合作的實現。
實現上述目標并不容易,這需要非營利組織所創新的解決方案效果明顯、普適性強、且易于推廣。也正因如此,能夠對政策產生影響的公益項目并不多見。
四、 總結
創新引擎模式的主要特征為:第一、非營利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性、靈活性等優勢,用創新性思維發掘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第二、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實現“增效協同”,即在公共治理中,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合作不再停留在互相補充、互相替代的狀態,而是兩者在合作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加速公共問題的解決。在創新引擎模式中,非營利組織尋求到了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方案,并通過“政策影響”拉動政府資源,使得解決方案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發揮最大價值,加快了促進教育公平的步伐。
實際上,不僅僅在教育公平治理領域,對于任何一個公共治理問題,創新引擎模式都為非營利組織參與治理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熊和妮,王曉芳.教育公平視角下政府與教育類民間公益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研究——基于“營養改善計劃”與“免費午餐基金”的比較[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7(6):13-18.
[2] [美]萊斯特·M·薩拉蒙著.田凱譯.公共服務中的伙伴——現代福利國家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1.
[3] [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蕭琛,等譯.經濟學(第十六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23.
[4] 嚴新明,童星.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兩種表現及民間組織應對的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0,(11):90-93.
[5]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J].求是雜志,2011,(19):59-61.
[6] 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心理與學習評價中心.常青義教雙師教學項目成績分析導讀報告[R],2014:1-12.
[7] 汪錦軍.公共服務中的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三種模式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9,(10):77-80.
[8] 零點調查公司.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研究報告[N].中華工商時報,2004-03-06.
[9] 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58-259.
[10] 陳法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另一種力量:非政府教育組織——以英國“以教為先”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3,(10):102-109.
[11] 康曉光,許文文.權威式整合——以杭州市政府公共管理創新實踐為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3):90-97.
[12] 庫珀特里.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M].張秀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3] 鄧集文.當代中國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學位論文,2006.
[14] 張正巖.中國縣級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重點項目:民政部2016年“中國社會組織建設與管理”理論研究部級課題“社會組織與政府合作治理創新模式研究”(項目號:2016MZR001-49)。
作者簡介:許文文(1988-),女,漢族,安徽省蒙城縣人,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政社關系、非營利組織。
收稿日期: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