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7月20日
地點:甘肅省隴西縣
主持人:馮玉雷 《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主編,作家
參會人員:(按發言順序排名)
葉舒憲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
張天恩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薛慶余 李氏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宋玉祥 甘肅省隴西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社科聯主席
朱 鴻 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
李永平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人類學博士生導師
楊 驪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副教授,文學人類學博士研究生
盧法政 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人大主任,作家
張振宇 中國甘肅網總編輯
李迎新 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作家
王文元 《蘭州晨報》首席記者,專欄作家
劉培文 中國甘肅網記者
軍 政 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副秘書長,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石小軍 甘肅省隴西縣博物館館長
張和平 甘肅省隴西縣旅游局局長
胡照明 甘肅省隴西縣文廣局局長
葉舒憲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
《穆天子傳》在中國文學中被當作小說看待,它記載了西周第五代君王前往昆侖山尋找西王母和美玉的歷史。昆侖山在《山海經》中被稱為“玉山”,在《穆天子傳》中被稱為“群玉之山”,由此可知,西王母背后代表的就是玉。根據其他典籍記載顯示,周穆王所走的路線(向東走,先到河南,越過黃河,過三門峽,到山西,繞過五個盆地,出雁門關,然后去河套)并非虛構,從《戰國策》到《史記》,都有“昆山玉路”的記載。周穆王“載玉萬只”而歸的記載比張騫通西域至少要早1000年左右,也就是說在周穆王之前,這條中原通西域的路就已經存在了,這也是我們2014年進行玉帛之路(山西道)考察的緣起。周穆王所走的這條路即今天被叫作“走西口”的路。前九次玉帛之路考察都集中在河西走廊兩端,這次集中考察渭河。我們知道,河流在古代除了灌溉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漕運,渭河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必然在西玉東輸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過去學界關于渭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學創作和自然地理方面,而我們關注的則是其與西域交通的關系。
齊家文化是以玉文化為代表的,存在于距今約4000年前,消失于距今3500年前后。此后,出現了先周到西周的玉器,都是素器,再向后發展,形成了華夏民族豐富多樣的玉文化體系。
玉帛之路的含義是“玉石東來,絲綢西去”。中西交流中,絲綢的運輸主要是從漢代到唐代的1000年之間,而玉石的運輸則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我們關注的正是這條玉石之路。對玉石之路的研究不僅是學術問題,更是有關中國話語權重建的民族自信問題。中國人崇拜玉文化,西方人崇拜金屬文化,因此,我們沿著絲綢之路研究它的形成史,挖掘本土的玉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張天恩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參加此次考察,我關注的是自己以往知識結構之外的新東西,取得了很多收獲。甘肅境內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最好的是大地灣遺址,它是經過正式發掘的,文化序列清楚、規模大。除此之外,甘肅境內還有很多沒有被正式發掘的史前時代遺址,內容都很豐富,例如這次考察過的暖泉山遺址。沿著隴山兩側,文化在不斷發展和交流,有常山下文化,然后是齊家文化,然后進入青銅文化的早期。隴西縣有180多處文化遺址,還需要進一步的發掘考察。齊家文化圈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代,它與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隔著八百里秦川,但有聯系。二里頭文化和齊家文化差別很大,但都發現了青銅器,不知二者之間有什么具體聯系,我偏向于認為是二里頭文化影響了齊家文化。從考古學來說,商代的東西除了銅器以外,在甘肅一直沒有發現。實際上,關中中部地區就是商文化的分界點。我們可以通過考察西河灘遺址了解西周文化。西河灘遺址規模很大,是西周的西陲邊緣地區,遺址臺地距西河床高20米。從臺地斷層看,上為5米厚黃土堆積,以下15米為沙層,相當于西周的一個小分封國。當然,對于西河灘遺址還有很多疑問,例如,當時戍守西周邊陲的是一群什么人,與寺洼文化有什么關系,這些都是需要地方文物工作者努力研究解決的,也有利于博物館的布展和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增強地方的文化自信心。
薛慶余 李氏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隴西方言中將“渭”讀作“yu”(四聲),有三種含義,其一指“玉”;其二指“大禹導渭”;其三指虞姬的“虞”,與農耕文明有關。或許從語言學角度對渭河進行解讀也能夠對玉帛之路渭河道的相關問題有所幫助。
葉舒憲教授提到“渭河載玉”。渭源隴山鄉的水頭與馬銜山對接,我聽說有人曾在隴山鄉的上游撿到過玉器之類的東西。我想,這一點對馬銜山及齊家文化玉的相關問題應該有所幫助。
西河灘遺址屬于西周時期,規模龐大,有可能是一個方國。隴西地區歷史悠久,史前期遺址有180多處。隴西建郡在秦襄公時期,地點在隴西渭河的下半段,也就是暖泉山遺址的對面。這一點與張天恩教授剛才所講的西周時期的隴西有什么關系?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隴西最初的歷史?值得研究。
宋玉祥 甘肅省隴西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社科聯主席
隴西處在渭河道的分布區內,歷史文化悠久,資源富集。作為隴西人,我們對隴西的了解還不夠深入,聽了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我感慨萬千,也對我們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希望各位專家以后能經常到隴西來考察,幫助我們做好隴西的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