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靜++溫茵茵
摘要: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的不斷增多,中國城市化進程正受到城市內澇的困擾。一場雨在某種程度上就能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的發達程度,中國城市中汽車“潛水”、市民“看海”屢見不鮮。以武漢為例,從自然氣候、基礎設施、城市發展等角度探究了武漢內澇頻發的原因,并結合城市規劃的相關理念做出防治內澇的有效對策,積極建設“海綿城市”,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城市中的內澇問題。
關鍵詞:城市內澇;內澇危害;頻發原因;海綿城市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11
武漢位于江漢平原中部,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形以平原為主,中部有零散分布的殘丘,且市內湖泊塘堰眾多。由于地勢較低,武漢自開國初期就曾受到城市內澇的影響。近日,隨著武漢內澇情況的日益嚴重化,人們對2013年武漢市水務局出臺的《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政策提出了疑問。該政策指出通過三年努力,投資130億元,系統完善武漢的排水體系,整體提高排水能力。然而,三年過去了,這130億貌似并沒有真正改變武漢逢雨必澇的尷尬,武漢城市排水系統情況仍舊不容樂觀。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們在大力建設城市的同時切勿“昧了良心”,政府務必要開始重視城市下水道系統的建設。
1武漢內澇的影響
1.1人員傷亡
湖北省民政廳7月11日發布的消息表明,自6月30日以來,湖北省在此次強降雨中已經有56人死亡,6人失蹤。城市內澇就在我們身邊真真切切的發生著,我們無法忽視,它奪走的是一條條的鮮活生命,一家家的歡聲笑語。
1.2交通設施
7月6日武漢武昌區周邊的三個地鐵站,梅苑小區站、中南路站、武昌火車站均受到積水影響暫停運營。路面積水漫進車站內,有十多厘米深,從地鐵站到武昌站積水已經沒過腰部。這場暴雨使得武漢人民無法正常工作、安全出行、輕松生活,人們就像困在籠子里的小鳥,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1.3經濟損失
在發生內澇的眾多城市中,武漢似乎“受傷”最重。在一連多天強降水下有多處潰堤,大水淹沒了人們的家園,學校無法正常上課,并且67.7萬人需要緊急轉移,41.4萬人需要生活救助;此次武漢內澇受災人數達1347.55萬人之多,覆蓋了17個市、83個縣;1323.3千公頃的農作物遭受連續大雨的影響,并且371.7千公頃的農田顆粒無收,直接經濟損失325.6億元。這一串一串的數字無不牽動著億萬中華兒女的心,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不能妄加判斷,我們只知道,中國城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2武漢內澇的成因分析
2.1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強降水
造成近期中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主要推手是自2014年9月開始,于2016年5月結束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100年間,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在中國城市接連發生了三次,并且武漢都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自6月30日至7月6日,僅僅7天的時間武漢累計雨量就已經達到574.1毫米,相當于41.7個東湖,超過武漢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2.2排水設施建設滯后
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導致了武漢頻繁的發生內澇。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因建設經費、偷工減料等原因跟不上城市發展的節奏,政府在箱涵、港渠疏浚等方面缺乏資金投入,使得城市排水管道內淤積嚴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城市擴張快于排水系統的發展,城市建設需要高于排水能力范圍,特殊氣象條件與脆弱的排水系統不相適應,這些現象在中國城市已經屢見不鮮。
排水系統老舊使得武漢在應對暴雨等特殊的天氣時,顯得力不從心。此次內澇受災,武漢老城區尤為嚴重。老城區排水管道系統已使用多年,且是根據當時規定設計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與現在城市發展要求脫節。當遭遇強降雨時,管溝規格小、破損面積大、雨水口少這些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排水能力大大下降。地面坑洼、排水緩慢就會造成雨水落到地面不能及時排走,從而很容易形成大片的路面積水,嚴重時引發城市內澇。
2.3填湖建城導致水系調儲能力下降
城市擴張需要土地,這時政府就開始“填湖建城”,河流、湖泊、水庫等被大量填筑,天然蓄水調洪能力被破壞,城市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統被打破。武漢位于江漢平原,地處長江中下游,低洼的地勢使雨水自然流出愈發困難,在暴雨條件下幾乎都是以淹沒的方式流出。這種方式很容易導致排水速度緩慢、水流不暢,造成上游積水嚴重、城市內澇等一系列問題。
作為“百湖之城”的武漢曾經有127個湖,現在只剩下38個。在過去的30年間,武漢在已沉積的湖泊周圍開展填湖工程,用以修建高樓大廈。隨之,近100個湖泊“蒸發”,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千米。
填湖建城的詬病就是武漢水面率直線下降,漢口原有湖泊面積在20Km2以上,7000萬m3的雨水可以一次性調儲,然而現在湖泊面積僅為原來的10%,儲蓄調配能力低于1000萬m3,當降雨達到100mm時,武漢漬水面積就會超過10Km2,排干路面積水則需要數天。
2.4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對自然氣候、生活環境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由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統計數據可知,城市硬化地面比自然狀態下的地表水徑流量高5.5倍。也即是說,當城市和自然同時承受相同強度的暴雨,城市地表更容易形成積水,產生內澇。
3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很早之前政府就意識到城市內澇的危害,開始改造下水道系統,使之雨污分流,優化城市排水系統結構,并研究和建設“海綿城市”的相關政策。2014年11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指出,年底全面開展了“海綿城市”的建設,武漢等16個城市首批試點。自6月30日以來,中國各個地區大范圍降水,引發城市內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建設“海綿城市”的呼聲也隨之不斷增高。2015年政府相關部門啟動16個城市首批試點,2016年又新增14個城市。根據國務院安排,到2020年,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要達到20%的要求,十年后,達到80%的要求。
3.1河道儲蓄
武漢之所以“逢雨必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近30年來武漢填埋了將近100多條河流,所謂的“百湖之城”已名存實亡。河道的減少,湖泊儲蓄雨水能力大大下降,使得武漢在強降雨面前變得不堪一擊。一座城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就像一個人,河道就像是武漢的血管。當雨水來臨,河道就可以吸收、儲蓄、凈化雨水,為城市下水道系統減輕排水壓力。
3.2城市綠植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武漢大多數硬化的地面光滑,且雨水不能透過地面滲入地下,它們隨著路面的坡度向最低處匯聚,一段時間后大量的降水聚集成路面積水甚至形成危害極大的城市內澇。
武漢應該擴大城市綠植覆蓋面積,綠植就像一個覆蓋在城市表面巨大的海綿,它對于一個城市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40%的降雨會被樹林、草地截留,部分流入地表以下,成為地下水;另一部分則被植物根系、草叢、落葉吸收保留,然后由土地縫隙緩慢流出。因此,暴雨沖刷地面的威力被這天然的屏障大大減弱,顯著降低導致洪澇災害的可能性。
3.3推廣綠色建筑
海綿建筑是海綿城市的基礎。在未來,光學技術和光電技術將被運用到建筑中去,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板,使用清潔能源,并且在房屋周圍建設過濾槽和生態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天然雨水全部收集到地面以下。外墻使用保溫材料,在小區建造沼氣池、生態花園等,最大限度的節約材料、能源、土地,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提高海綿城市基礎的建設質量和水平。
3.4建設綠色下水道系統
武漢的發展速度早已超過下水道系統的更新速度,老舊的下水道很容易出現堵塞問題,在暴雨來襲時產生積水。國外的下水道汽車可以行使,而中國的地下工程則遜色太多。武漢一直以來都“重地上,輕地下”,多次出現的內澇已經在警告人們需要關注地下工程。
我國的排水管道設計具有涵洞小、口徑小的特點,排水能力受到自身因素很大的限制。武漢此次面臨大流量的排水需求,目前的下水道設施則難以應對。另外,我國排水系統重視污水的集中管理排放,而忽視了雨水不及時排放所帶來的影響。毫不夸張的說,在中國唯一能跟上城市發展步伐的下水道就數青島的了,它是德國人在幾十年前修建的,這不禁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城市的下水道看似不起眼,卻是城市能否正常運行的機動力。政府重視地上城市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地下城市的跟進。武漢可以學習國外經驗,擴大下水道寬度,提高排水管的質量要求,增加管道口徑和雨水口寬度,提高下水道排水的能力。定期安排人員進行下水道清理工作,防治其堵塞淤積,保證下水道能夠“用時有用”。即使是排污水的下水管道也要保持清潔無異味。
4結語
隨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遭到持續暴雨的災害,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城市內澇問題的嚴重性。一場暴雨使得家不是家、城不是城,分析并提出防治城市內澇政策刻不容緩。同時,政府應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確保試點城市建成海綿城市,真正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參考文獻
[1]毛麗菲.湖北強降雨已致1347.55萬人受災死亡56人[N].新華社,2016711.
[2]曾重.城市內澇成因與防治政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3,12(5):53.
[3]張景奇,婁成武.城市治理視野下我國大城市內澇防治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4,15(4):32.
[4]俞孔堅.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39(6):26.
[5]鄒宇,許乙青,邱燦紅.南方多雨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研究[J].經濟地理,2015,3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