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愛玲
摘要:運用Novy(2008)估計模型測度2000~2014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成本,并從降低貿易成本的角度,有效地提出了加強“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和提高產品競爭力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測度;貿易成本;主要貿易伙伴;中國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5.019
1引言
自20世紀以來,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國際貿易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貿易成本的降低。現代交通具有運量大、遠距離和低成本的優點,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降低了各國貿易的運費和時間成本;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促進信息在全球的飛速傳播,降低了國際貿易中的信息成本;WTO等一系列經濟組織和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與發展,大范圍的降低了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減少了政策性壁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國市場的開放度更高等,這一系列的因素都促進了國際貿易成本的降低。
2文獻綜述
目前,雖然國際貿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它也是阻礙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障礙,貿易成本的重要性使得對其的研究具有必然性。David(2008)論述了世界貿易的增長主要得益于貿易成本的降低,并且分析了其貿易成本在不同階段的貢獻率。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在假設雙邊貿易對稱的條件下,提出了測度貿易成本的模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模型中的假設與現實不符。本文運用的Novy(2008)估計模型是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的基礎上發展完善的,是目前較好的估計模型。運用Novy(2008)的難處在于國內貿易的數據不能直接獲得,本文借鑒Wei(1996)的方法確定國內貿易,Wei(1996)認為,在市場出清的條件下,一國的國內貿易是總收入與總出口的差額。
截至目前,國內關于貿易成本的研究較少。蔣含明(2012)運用Novy(2008)估計模型,基于行業面板數據,測度了1998~2011年間大陸與臺灣地區各行業的貿易成本,并采用GMM估計法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丁媛媛和彭星(2012)采用Novy(2008)估計模型測度了中國和東盟主要國家的貿易成本,對貿易增長進行分解,并且從距離、語言、人均GDP差額和匯率波動等方面對影響雙邊貿易成本的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距離和人均GDP對貿易成本有著較為顯著地正向影響,共同語言和加入WTO均有利于貿易成本的下降,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對貿易成本的影響最大,有著十分顯著的消極影響。
3Novy(2008)估計模型及數據來源
貿易成本的測度有直接測度法和間接測度法兩種。直接測度法主要是測度關稅、配額和交通運輸等政策壁壘和自然因素引起的貿易成本。直接測度法較直觀,但是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政策性壁壘較難量化。特別是目前名義關稅大幅下降,非關稅壁壘大行其道,技術性壁壘和綠色壁壘更是難以量化。其次,這種方法主要局限與可見成本,如運輸成本和關稅壁壘,不能從整體上測度貿易成本。第三,直接測度法中沒有包含國內貿易成本。因此,測度貿易成本最好是運用間接測度法。這種方法主要是考察貿易成本對貿易流量的影響,從而間接地測度貿易成本,也是國內外學者普遍采取地方法。本文運用的Novy(2008)就是一種間接測度貿易成本的模型。
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在傳統引力模型的基礎上,推導出了具有多邊阻力的引力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xij=yiyjyw(tijΠiPj)1-σ(1)
在此框架下,Novy推導出具有多邊阻力的方程:
ΠiPj=(xii/yiyi/yw)1(σ-1)tij(2)
其中,tij表示i國與j國的貿易成本;yi和yj表示i國和j國的名義收入即GDP;yw=∑Yj表示世界總收入;xij表示i國向j國的出口;σ是商品的替代彈性,且σ>1。Πi和Pj是表示i國和j國的價格指數,反映了多邊阻力;Xii表示i國的國內貿易。
根據(1)式推出j國向i國出口的引力方程,乘上i國向j國出口的引力方程,即獲得雙向的引力模型,得到以下等式:
xijxij=(yiyjyw)2[tijtjiΠiPiΠjPj]1-σ(3)
將(2)代入(3),整理以后推到出以下等式:
tijtjitiitjj=(xiixjjxijxji)1σ-1(4)
在(4)式中沒有理由推斷兩個的貿易成本是對稱的,即貿易成本有可能不相等(tij≠tji),同理,國內貿易tii和tjj也可能不相等。因此,對貿易成本取其幾何平均值為,國內貿易成本的幾何平均值為tijtji,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相對于國內貿易成本的雙邊貿易成本tijtji/tiitjj,減1以后就得到一個關稅當量,最終推導出建立在微觀基礎上的相對于國內貿易成本的雙邊貿易成本,公式如下:
tij=(tijtjitiitjj)12-1=(xiixjjxijxji)12(σ-1)-1(5)
由(5)式可知,當雙邊貿易流量xijxji相對于xiixjj增加了,那么雙邊貿易成本會變小,有利于兩個的經濟往來,反之亦然。
本文將采用式(5)來測度2000~2014年間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成本。主要貿易伙伴國是指2014年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即美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德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巴西和歐羅斯。其中,由于中國臺灣的數據較難獲得,故將其剔除。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為轉口港,擁有大量的轉口貿易,國內貿易為負,不適用于本文所闡述的貿易成本構成,故將這兩國剔除。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國與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和俄羅斯7國之間的雙邊貿易成本。研究過程中首先要對變量取值。其中,按照Wei的方法確定國內貿易xii,即在市場出清的條件下,國內貿易是總收入與總出口的差額(xii=yi-xi).但是由于總收入中包含了不可貿易品,故需引入si,表示i國全部產出中可貿易品的份額,xii=si*(yi-xi)。同理可得,xjj=sj*(yj-xj)。為方便貿易成本的計算,假設雙邊可貿易品的份額是對稱的,即si=sj=s,從等式中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s與貿易成本是正相關。那么最后(5)式可以變形為:
tij=[S2(yi-xi)(yj-xj)xijxji]12(σ-1)-1(6)
本文采用的數據為2000~2014年的年度數據。中國與各國的總出口和相互出口數據來源于UN comtrade數據庫,各國GDP數據來源于UNCTAD statistics。從(6)式中可以看出,我們首先要確定s和σ的值。因為兩個參數的值很難直接估計,所以我們參考已有的研究確定這兩個參數值。Eventtand和Keller(2002)通過研究認為,可貿易品占總產出的30%-80%。可貿易品的份額也受各國發展水平的影響,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其可貿易品份額也較低。Novy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可貿易品份額為0.8,本文研究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將s設定為0.8.對于商品的替代彈性σ是一個很難確定的值。一般而言,較低的替代彈性意味著消費者對價格變化不敏感,傾向減少貿易,意味著較高的貿易成本。根據Anderson和Van Vincoop(2004)認為替代彈性一般介于5~10之間,這是他們總結現有各種文獻的估計得出的結果。本文參照已有研究的做法,將替代彈性設定為8。為了全面的考察替代彈性對貿易成本的影響,本文還測度了σ=5和σ=10時的貿易成本。
4測度結果與分析
我們遵循Novy(2008)的研究思路,利用2000~2014年的數據測度了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雙邊貿易成本。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間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成本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當s=0.8,σ=8時,美國從2000年的87.89%降到2013年的68.78%,日本從72.28%下降到2013年的6365%,韓國從64.32%下降到2013年的47.3%,德國從93.22%下降到69.71%,澳大利亞從100.98%下降到70.46%,巴西從144.19%下降到85.07%,俄羅斯從90.11%下降到2013年的81.39%。其中由于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經濟增長放緩,世界貿易低速增長,2014年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成本略有上升。
綜上所述,本文運用Novy(2008)模型測度了2000~2014年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關稅當量的貿易成本,結果表明: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成本都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表明中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效,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對外貿易效率提高;關稅改革的推進和自由貿易區戰略都使中國的貿易成本不斷下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
5對策建議
根據測度結果顯示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成本在不斷下降。但是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的貿易成本仍然有較大的下降空間。從降低貿易成本的角度,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5.1加強“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
中國要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國際大通道,推進中國與東盟海陸空互聯互通;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對接,發展產業集群;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推進,進一步提高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發展。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進一步推動雙邊貿易自由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國流通;加快國際經濟走廊的建設。
5.2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
隨著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降低,貿易便利化是繼貿易自由化以后降低貿易成本,促進世界貿易增長的重要途徑。為了降低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成本,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應該推進貿易便利化,簡化和協調國際貿易制度和手續。中國海關要加強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完善跨進電子商務通關業務流程,推進口岸各部門信息交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提高通關效率、服務進出口企業,提高貿易效率。
5.3提高產品競爭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為了實現中國“貿易強國”的目標,中國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進和吸收國外跨國公司先進的技術,形成二次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屬于自己國際品牌,實現國際貿易品牌化;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強產品的售后服務工作;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抓住產業發展機會,增強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產品,倡導綠色包裝等。
參考文獻
[1]Andersen,J.E,van Wincoop,E,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70192.
[2]Andersen,J.E,van Wincoop,E,Trade cos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691751.
[3]錢學鋒,梁琦.測度中國與G-7的雙邊貿易成本——一個改進引力模型方法的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5362.
[4]方虹,彭博,馮哲等.國際貿易中雙邊貿易成本的測度研究——基于改進的引力模型[J].財貿經濟,2010,(5):7176.
[5]蔣含明.海峽兩岸貿易成本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基于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2,(6):8187.
[6]楊青龍.貿易成本測度的改進模型及應用——以中日貿易為例[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26(3):107112.
[7]施炳展.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測定——基于改進的引力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08,(11):2430.
[8]許德友,梁琦,張文武.中國對外貿易成本的測度方法與決定因素——一個基于面板數據的衡量[J].世界經濟文匯,2010,(6):113.
[9]許德友,梁琦.中國對外貿易成本的測度與分析:1981~2010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119139.
[10]丁媛媛,彭星.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成本測度、貿易增長分解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5):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