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春
[摘 要]學生在學習上的不作為,可以分為學習懈怠型和反感抵觸兩類。教師以學生為本,提出利用“五心”分別從分層布置,同伴互助;適當夸獎,激起欲望;家校聯合,正向引導幾個矯正策略來漸變學生的學習懈怠、反感抵觸情緒,最后徹底扭轉學生學習不作為的行為。
[關鍵詞]不作為 學習懈怠 反感抵觸 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6-092
學生學習不作為現象非常普遍。教師苦不堪言,也已見怪不怪了。那學生的這種學習不作為的現象真實的狀況是什么樣的?這引起了我的興趣。
一、學生學習不作為的現狀調查
為了真正地了解學生學習不作為的現象,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不作為的原因和根源,我對四年級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
(1)問卷調查內容(在自己認為對的答案上打勾)。
①你喜歡老師布置作業嗎? 喜歡 不喜歡
②你是否完成任務呢? 偶爾 沒有 經常
③你不完成的是什么科目? 語文 數學 外語
④為什么沒有完成?
(2)問卷結果統計。
參與答卷學生共計300人,有效答卷為290份。
①喜歡老師布置作業的有20人,占6.89%;
不贊同布置作業任務的有240人,占93.1%。
②有過未完成學習任務的有256人,占88.27%;
其中偶爾未完成學習任務的有204人,占70.3%;
經常不完成學習任務的有52人,占17.93%。
沒有過未完成學習任務的有34人,占11.72%。
③不完成語文的有95人,占了32.7%;
不完成數學的有86人,占了29.6%;
不完成外語的有75人,占了25.8%;
④統計結果顯示沒完成作業的原因有各種各樣。主要是以下幾種:寫不完、忘記了、不會寫、看電視、不想寫、喜歡玩、作業枯燥、老師不改等。
二、學生學習不作為的類型分析
根據對調查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我們發現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原因是多元且具有個性化的。我們綜合各方面不作為的因素,發現主要有兩種類型。
1.學習懈怠型
這部分學生通常把學習不作為歸結為作業太多沒寫完,忘記了,不會寫等。
再具體分析一下,形成懈怠心理的原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外部原因主要是來自學校、家庭中的不利因素,如做事拖拉、習慣差、家長、老師監管不到位等;內部原因有學習活動力不足,沒有堅持性,注意力不穩定等。
2.反感抵觸型
學生在學習中因壓力大或被教師批評等原因而產生一種抵觸心態,使情緒變得不穩定,不喜歡學習、不喜歡教師。
抵觸情緒的產生,其實是來自家長與學校的雙重壓力所導致的,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扭曲的心理。
三、學生學習不作為的矯正策略
1.分層布置,同伴互助
孩子是天真單純的,縱然有懈怠、抵觸情緒,只要及時疏導,方法得當,轉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任務可分層布置,分給他們的任務相對少一些,引導他們慢慢去做,再“偷偷地”為他們找幾個互助同學及時幫助,只要他們去做了,看到完成任務也并不難,放棄了戒備心理、厭惡情緒,慢慢走上“正道”指日可待。
2.適當夸獎,激起欲望
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必須在短時間內用最快的速度告訴他“真棒,完成得非常漂亮!”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游戲等特點設置“闖關游戲”或“階梯式的獎勵”。約定連續完成任務多少次可以闖過一關或上一個階梯。
但是,表揚一定要適合,不能夸大,更不能無中生有。適合的時間和適當的表揚,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沖動”。教師對于學生的肯定、贊美是一道催化劑、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美好,催生出對學習的熱愛。
3.家校聯合,正向引導
作業的形式要多樣,還要多元,盡可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要只是機械重復地抄寫,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教師要和學生一樣,調整心態,不驕不躁,一次又一次地堅持下去,引導其樹立正確對待作業的態度。
另外,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與家長的聯系必不可少。家校聯合,共同制定計劃,共同監督,及時溝通。長時間的堅持,必將獲得學生改變所帶來的喜悅。
學生學習的不作為常年困擾著教師。我從學生的學習不作為行為的表象去探究,發現學生的學習不作為背后有著多種因素,是學生、教師、家長三方面作用的結果。但只要我們不放棄,以生為本,將我們的熱心、愛心、細心、耐心、恒心發揮到極致,定能舒緩學生的學習懈怠、抵觸等情緒,扭轉學生的學習不作為行為。
(特約編輯 左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