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河西寶卷是流傳于甘肅省河西地區(包括武威、金昌、張掖和酒泉四個地區)的一種說唱文學,是中國寶卷的重要部分。明末清初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河西寶卷在河西廣大地區通過口頭念唱和文本傳抄兩種方式流傳,但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到破壞,之后悄然復蘇,直到現在,寶卷在河西農村還有念唱。《酒泉寶卷》的編者指出:“寶卷又名寶傳,是一種明清以來流行于民間的講唱文學。它是勞動人民冒著風險保存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它由唐代的變文、講經文演變而來,受俗講的孕育,歷經宋的談經、說參請、說諢經、講史等,并受到話本、小說、諸宮調及戲曲等的影響,其內容包括儒、釋、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種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歷史人物、民間神話、傳說和戲曲故事;其結構為散韻相間;其講唱地點從廟會、娛樂場所,直至家庭院落。寶卷以其曲折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通俗的語言和抒情婉轉的曲調,贏得了群眾的喜愛,在民間廣為流傳。”2006年5月20日,河西寶卷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后河西寶卷的命運發生重大轉變,從民間念唱、傳抄的下里巴人變成了國家非遺項目的陽春白雪。河西寶卷的搜集整理集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時至今日,河西寶卷的研究依舊有下面四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建設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現代化意義,這一構想融通古今、連接中外,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地帶,從漢朝開始,“河西走廊”整體正式融入中國的歷史中。隨著西漢張騫“鑿空”,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橫貫甘肅全境,河西走廊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孔道和門戶,成為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前沿陣地。目前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更加緊迫。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基地受到全國及世界文化專家的重視,在河西走廊諸多的文化資源中,河西寶卷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二、河西寶卷研究的總結與發展規劃
河西寶卷的搜集整理工作自20世紀80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文化研究者已對河西地區的寶卷進行了大規模的搜集整理,到目前為止,內部印行和公開發行編纂的寶卷有《河西寶卷選》(上下)、《河西寶卷續選》(上中下)、《酒泉寶卷》(上中下)、《永昌寶卷》(上下),以及《河西寶卷的調查研究》《河西寶卷真本校注研究》《臨澤寶卷》《涼州寶卷》《山丹寶卷》《金張掖寶卷》《敦煌民歌·寶卷·曲子戲》和《河西寶卷集粹》等。這些資料編纂標準不一致,有些對寶卷搜集的地區、寶卷持有人、甄選校注情況作了詳細說明;有些保留了方言,有些改寫了方言;有些錄入了曲調,有些沒有標出曲牌名,有些有學術型的前言和后記,有些把資料編纂和學術論文放在了一起。總體而言,雖良莠不齊,但對寶卷資源的搜集整理做出了重要貢獻。仔細閱讀每個文本,對其優劣做出客觀評價,為大型河西寶卷整理編纂工作積累經驗,同時借鑒全國寶卷整理編纂的經驗,為全面、詳實、科學的河西寶卷卷本的整理編纂給出指導性建議,為河西寶卷研究中心的建立做好準備。
三、中國寶卷研究的有益補充
河西寶卷是中國寶卷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與全國寶卷同源共生,又形成了濃郁的地域風格,突顯了河西獨有的特色。河西寶卷傳承了自唐以來的變文、宋元時期的說唱、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曲的精華,將外來文化、民間文化與官方文化融為一爐,形成了河西民間一種說唱結合、群眾喜聞樂見,且廣大民眾都可參與其中的民間敘事藝術。河西寶卷的搜集整理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全國寶卷資源,有利于與其他地區的寶卷比較異同,共同勾勒出中國寶卷的總體面貌。
車錫倫所著的《中國寶卷研究》中第二編第七章、第八章談到了明清時期及近代甘肅寶卷的流傳發展狀況,附錄甘肅河西地區流傳抄本民間寶卷卷目,車錫倫對河西寶卷的研究重在其源流問題,并認為河西民間寶卷與內地寶卷有同源同流的關系。車錫倫的研究乃中國寶卷研究的奠基之作,以宏觀的視野總結了全國寶卷的歷史發展狀況,對河西寶卷的總體狀況做出了介紹。劉永紅的《西北寶卷研究》中將河西寶卷、洮岷寶卷、河湟寶卷納入統一體系中進行研究。車錫倫、尚新麗的《北方民間寶卷研究》中第四章第二節談到了河西寶卷的源流、形式、功能、現狀、傳承與保護等問題。學者都從側面或對比性的角度研究河西寶卷,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專著對河西寶卷做全面研究。河西寶卷的系統研究順應了寶卷從早期文獻整理搜集,寶卷起源及文體研究之后朝著文化深層探究發展的趨勢。
四、河西民間文化的深度解碼
河西寶卷是特定時期內河西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再讀河西寶卷,了解民間生活,從民間敘事的視角再次思考國民性問題。河西寶卷民間敘事研究是要讓我們回歸寶卷盛行的境況中,身臨其境般聆聽念卷先生的鄉語鄉言,通過民間苦難、民間欲望、民間信仰、民俗等問題的研究,理解千年封建社會末期窮鄉僻壤民眾的思維、情感、信仰、社會建構,以文學人類學的視野對河西寶卷進行文化解碼。寶卷盛傳的那個時代,民眾尚沒有強烈的物質欲望和個體生命意識。如今,人們物質上富裕了,卻處在道德淪喪、鄉村消亡,千年的鄉村文化和價值觀念消亡殆盡的尷尬境地。曾經的鄉民閉塞、寧靜、質樸的生活,他們純潔的心靈為我們所留戀。理解他們的生活、思維、情感,反思如今物質欲望無限擴大、社會資源過度消耗的生存方式。世界文化多元化時代,河西寶卷民間敘事研究將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河西寶卷包括廣義的文化價值和狹義的文本價值兩方面,廣義文化意義上的河西寶卷是指動態表演活動中的寶卷,完整的表演儀式包括念卷先生的講唱,聽卷人的傾聽,以及念卷先生和聽卷人之間的互動“應聲”。廣義文化意義上的河西寶卷是活態文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河西寶卷的狹義文本價值,主要是研究被收集整理出來的寶卷文本。寶卷的文本搜集整理是對寶卷資源的搶救,這也意味著寶卷生命活力的終結。寶卷中,同一個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即使是同一個版本故事,在不同的演唱環境、不同的群眾反應中,加上念卷先生的技藝高下、表演風格的不同,總會有千姿萬態的表現。但寶卷文本將其豐富性凝固,將其接受方式改變,將聽的藝術變為看的、閱讀思考的文本。不同的接受方式,轉換視角,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民間生活的真實畫面,如今我們對其進行深度文化解碼,可以發現其中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性的卑劣與美好,生活的苦難與超越,生命終極意義的回避與追問——這些永遠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綜上所述,河西寶卷的研究在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建設、河西寶卷的研究總結與發展規劃、中國寶卷研究的有益補充、河西民間文化的深度解碼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