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
近幾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廣大農村地區的政策支持,“十三五”規劃更是提出脫貧攻堅,帶領全國農村地區全面脫貧致富的目標。而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精神文明建設,本文以東北地區為例,探討東北地區農村文化建設。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以農業為主導的大國,農村地區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經濟和文化建設一直相對落后于城市,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重心是城市,而伴隨著勞動力向城市大量涌進,農村地區各種問題與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傳統美德與生存需要的矛盾凸顯出來。這些都向新時期提出挑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迫在眉睫,農村地區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一、存在問題
以黑吉遼為主的廣大東北地區一直以來就是國家農業的主力軍,因為東北地區幅員遼闊、土地肥沃,這里特有的黑土地是中國最具肥力的土壤。近幾年來,東北地區農產品產出量年年突破,一直居于國家首位。然而,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區域內廣大農民的精神世界極度空虛。
首先,因為東北地區采取一年一季的種植模式,農時固定,基本上全年有3到4個月農忙時期,到了農閑時期,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婦女素質較低,平時群眾活動極度匱乏。春節期間賭博風氣盛行,基本每家每戶都會選擇打麻將、打撲克來消磨時間,從而形成不好的農村風氣,賭博過程中的二手煙更對老年人和青少年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另外,賭博過程中打架斗毆事件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春節期間輸光自己一年的血汗錢,這樣的風氣在個別村鎮成為投機者牟利的手段。
其次,這里獨特的氣候條件,冬季寒冷而漫長,平均氣溫零下20攝氏度,人們只能在家里,群眾活動內容枯燥單調,路面結冰嚴重,戶外活動基本無法實現,尤其對老年人造成很大困擾。青少年、兒童會選擇結冰的河面或湖面溜冰滑雪,然而這種沒有防護措施的自然冰面極有可能發生意外,每年都有相關事故發生,可以說東北的冬天似乎只適合在家“貓冬”。
最后,在群眾活動較活躍的夏季,群眾集體活動缺乏管理,有些內容低俗,反映出極度惡劣的農村風氣。近幾年來,政府為農村群眾集體活動建立文化站、小廣場等基礎設施,然而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群眾往往只在廣場剛剛建成的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里充滿熱情,時間長了,就會對廣場活動失去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農村廣場文化完全依靠群眾的自發性,活動內容單一,基本上以大秧歌、廣場舞為主,缺乏創新突破,對群眾的吸引力有限。
二、解決措施
首先,政府主導成立農村藝術社,帶領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發展東北地區特色文化,學習二人轉等傳統戲劇,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如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的滿族樂舞《八旗山水謠》,所選演員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群眾,他們的單純質樸更能體現滿族風情,生動展示滿族的市井文化、農耕文化,氣勢恢宏,震人心魄,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為了當地旅游名片。東北地區擁有著大量民族資源,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特色民族都可以借鑒這種發展模式,不僅可以豐富群眾業余生活,還可以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一舉兩得。
其次,整合農村資源,提高村民文化參與度,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農村文化站建設,建設圖書館,選取群眾中的志愿者,實行自主管理。國家大力倡導繼承傳統文化,東北地區的教育因為歷史原因,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區,圖書館的成立,不僅能解決孩子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問題,還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訓,促進農村文化生長壯大。農村一直是創作的營養土壤,每年都有藝術家下鄉采風,也可以以這樣的形式來拉近農民與藝術家的距離,使他們進一步了解藝術。
最后,建設多元一體的農村群眾活動室,加強供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地域手工藝品,創新內容與形式,與時俱進,引進自媒體等科學技術,如博客、微信公眾號等,打造一個現代化農村群眾活動中心,讓群眾的休閑娛樂擁有更多選擇,打破農村文化活動單一、文化事業經費有限、農村文化活動不受重視的局面,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以我國既有的制度規范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地政府結合地區特色和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可行性和實用性比較高的制度規范,以達到根本的約束和控制的作用,進而使得當地的文化事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同時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東北地區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環境、社會環境,對文化需求很大,政府重視程度和其他地區有一定差距,這就造成人們對群眾集體活動缺乏熱情,而群眾集體活動的內容與質量直接關乎于村風民風建設,應該科學健康規劃本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倡導綠色積極的文化理念,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群眾幸福感。
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能夠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的重要舉措。我國當前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奉行“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這就要求群眾文化活動與之相適合,并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而群眾文化活動恰恰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興安嶺地區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