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春梅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療效和可行性。方法 32例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 對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32例患者中, 治愈26例, 有效5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7%。結論 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療效好, 可明顯提升治療效果, 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亞急性甲狀腺炎;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46
亞急性甲狀腺炎又稱急性非化膿性甲狀腺炎、病毒性甲狀腺炎, 是甲狀腺炎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與病毒感染或病毒產生變態反應有關, 病程1~2周或數月。中醫又叫癭病, 由于氣滯、痰凝、血瘀而發病。發病年齡一般在20~50歲, 中年發病率高, 女性多于男性, 起病較急, 早期可有發熱、咽痛、倦怠乏力、手抖、心慌、多汗, 甲狀腺部位腫痛, 恢復期伴有怕冷、浮腫等[1]。根據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病因、病機以及證候表現, 將其辨證為肝火旺盛、氣郁痰阻、心肝陰虛、痰結血瘀型[2]。治療上提倡中西醫結合治療, 可以緩解患者的癥狀, 減輕藥物副作用, 并且降低疾病的復發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5月本院診治的32例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 其中女27例, 男5例, 年齡25~50歲, 病程1周~2年, 且多有反復發作病史。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西藥治療 針對局部疼痛癥狀給予非甾體消炎止痛藥, 吲哚美辛片75 mg, 分次口服。對于疼痛、發熱嚴重者可短期用應用糖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 用藥1~3 d后發熱和疼痛可迅速緩解, 1周后甲狀腺腫可縮小, 待病情好轉后, 逐步遞減激素用量。當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時一般不采用抗甲狀腺藥治療, 通常采用口服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治療。另一部分有極少數患者后期可發生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低, 需要甲狀腺素片替代治療。
1. 2. 2 中醫辨證治療
1. 2. 2. 1 肝火旺盛 頸前癭結, 煩熱汗出, 手指震顫, 口苦, 舌質紅, 苔薄黃, 脈弦數。治則:清肝瀉火, 消癭散結。方藥:梔子清肝湯加減。牛蒡子解毒利咽散腫;柴胡疏肝解郁;當歸、川芎、丹皮活血祛瘀;白芍平抑肝陽, 養血斂陰;石膏、山梔清熱瀉火;黃連、黃芩、甘草滋陰涼血, 清熱解毒。
1. 2. 2. 2 氣郁痰阻 氣機瘀滯, 痰氣雍結頸前, 胸悶, 胸脅竄痛, 舌質紅, 苔薄白, 脈弦。治則:理氣舒郁, 化痰消癭。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青木香行氣止痛, 清熱解毒;陳皮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海蛤粉、海藻、昆布清肺化痰, 消痰軟堅;海螵蛸斂肺固澀。
1. 2. 2. 3 心肝陰虛 心悸汗出, 心煩少寐, 眼干目眩, 手指顫動, 舌質紅, 苔少, 脈細數。治則:益陰養血, 寧心柔肝。方藥:天王補心丹。生地黃、玄參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五味子、天冬、麥冬生津斂汗, 滋陰潤燥;柏子仁、酸棗仁、遠志、茯苓、人參養心安神;當歸、丹參補血活血祛瘀;桔梗宣肺利咽。
1. 2. 2. 4 痰結血瘀 癭腫經久未消, 氣機失運, 痰瘀互結, 舌質黯或紫, 苔白膩, 脈澀。治則:理氣活血, 化痰消癭。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海藻、昆布清肺化痰, 消癭散結;半夏、貝母、連翹清熱解毒, 化痰散結;陳皮、青皮疏肝理氣;當歸、川芎活血散瘀。
1. 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治愈:主要臨床癥狀(咽痛、倦怠乏力、手抖、心慌、多汗)、體征消失, 甲狀腺部位腫痛消失, 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較以前明顯減輕, 甲狀腺功能未恢復正常;無效:一般癥狀體征仍存在。
2 結果
32例患者中, 治愈26例, 有效5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7%。
3 討論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甲狀腺炎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未明, 但與病毒感染或病毒產生變態反應有關。中醫又叫癭病, 由于氣滯、痰凝、血瘀而發病[3]。根據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病因病機以及證候表現, 將其辨證治療。方中牛蒡子解毒利咽散腫;柴胡疏肝解郁, 瀉肝膽實火;當歸、川芎、丹皮活血祛瘀;白芍平抑肝陽, 養血斂陰;石膏、山梔清熱瀉火;黃連、黃芩、甘草滋陰涼血, 清熱解毒;青木香行氣止痛, 清熱解毒;陳皮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海蛤粉、海藻、昆布清肺化痰, 消痰軟堅;海螵蛸斂肺固澀;生地黃、玄參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五味子、天冬、麥冬生津斂汗, 滋陰潤燥;柏子仁、酸棗仁、遠志、茯苓、人參養心安神;當歸、丹參補血活血祛瘀;桔梗宣肺利咽;海藻、昆布清肺化痰, 消癭散結;半夏、貝母、連翹清熱解毒, 化痰散結;陳皮、青皮疏肝理氣;當歸、川芎活血散瘀[4]。本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以中醫辨證施治, 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局部癥狀, 恢復甲狀腺的功能, 是一種療效可靠的治療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附病例報告
患者, 女, 36歲, 2014年6月5日初診。早期出現發熱、咽痛、頸部疼痛等癥狀, 伴有乏力、 手抖、心慌、多汗等, 甲狀腺部位腫大, 觸及有壓痛, 吞咽時疼痛加重。舌質紅苔黃, 脈細數。甲功:游離三碘甲狀原氨酸(FT3):8.74 pmol/L;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23.84 pmol/L ;促甲狀腺激素(TSH):0.008 mIU/L;西醫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中醫診斷:癭病, 屬肝火旺盛。治則:清肝瀉火, 消癭散結。方藥:梔子清肝湯加減。牛蒡子3 g, 柴胡3 g, 當歸3 g, 川芎3 g, 丹皮3 g, 白芍3 g, 石膏3 g, 山梔3 g, 黃連1.5 g, 黃芩1.5 g, 甘草1.5 g。方中牛蒡子解毒利咽散腫;柴胡疏肝解郁;當歸、川芎、丹皮活血祛瘀;白芍平抑肝陽, 養血斂陰;石膏、山梔清熱瀉火;黃連、黃芩、甘草滋陰涼血, 清熱解毒。服用7劑。二診:上述癥狀減輕, 舌苔如前, 以原方再服7劑, 顯效。
參考文獻
[1] 盧志剛.中西醫結合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32例.中醫雜志, 2008, 49(10):912-913.
[2] 徐廣武, 郭延臣. 中醫辨證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32例療效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5, 34(10):18-19.
[3] 陳志敏, 邵迎新. 橋本甲狀腺炎的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 中國醫藥導報, 2011(8):9-10.
[4] 王平. 中醫內服外敷法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觀察. 湖北中醫雜志, 2012, 34(5):48.
[收稿日期: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