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驅動中國向消費主導經濟轉型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的零售額漲幅達10.7%,其中,消費性開支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過去十年,收入的快速增長使中國消費者日益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蘋果手機、蒂凡尼珠寶和豐田轎車都是他們消費的對象。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家庭收入增長超過8%,去年新增就業人口1300萬,超出政府1000萬的目標,這多虧繁榮的服務業。而所有這些都表明,中國中產階層還在繼續壯大,中國經濟正向消費和服務主導型經濟轉型。(美國《福布斯》網站)
大陸供給側改革下的臺灣機會
在兩岸經濟密不可分的今天,大陸經濟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廣大臺商的發展機遇。在大陸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時機,臺灣產業供應鏈可和大陸的“紅色供應鏈”合作,擴大市場,形成中華供應鏈。臺灣企業也可以繼續在大陸和國際兩個市場上捕捉新的投資機會。如補短板部分,2016年要抓好“一帶一路”建設落實,臺灣企業有機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顯身手,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積極參與。(臺灣《旺報》)
黯淡數字背后隱藏的亮點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和歐樂鷹開展的研究表明,盡管中國出口在2015年遭遇6年來首次萎縮,但在黯淡的數字下,卻隱藏著一些亮點。一、中國正占據更大全球市場份額。盡管中國去年的出口出現萎縮,但仍令全球進口相形見絀,這意味著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仍在繼續增長。也表明全球需求疲軟,而非中國缺乏競爭力。若全球需求在2016年上升,中國定能從中受益。二、中國正在出口更少的服裝和更多的“高科技”產品。對棉花等大宗商品來說,這或許不是好兆頭,但對中國整體經濟來說卻是好消息。三、雖然出口數據減小,但中國向科技產品等更高附加值的出口轉變或將意味著提振整體增長。而更高份額的國內附加值意味著,即便大標題中的出口數字有所萎縮,它們仍將繼續為增長做出積極貢獻。(美國彭博社)
中國風投涌向韓國
韓媒稱,中國資本對韓國網絡、手機企業的資本投資已展開,以風投為核心的中國資本開始將觸角伸向小規模創業企業。報道稱,投資對象跳出了游戲等傳統領域,正擴大到化妝品、嬰幼兒用品、電商等領域。中國資本之所以看好韓國創業企業,首先在于韓國服裝和化妝品等在中國市場的高漲人氣,其次,與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創業公司相比,很多韓國企業的價值評估相對較低。(韓國《朝鮮日報》)
習近平: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形成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形容過去三年的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并呼吁中共黨員應尊崇黨章、嚴守紀律、凈化政治生態。他也要求領導干部提高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鑒別力,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始終忠誠于黨,始終牢記政治責任。有分析認為,強調紀律自覺和政治規矩,意味著反腐敗工作進入爭取達到“不能腐”和“不想腐”目標的階段。“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向來是中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目標要求。過去三年“老虎蒼蠅一起打”,已達到“不敢腐”的阻嚇作用。“不能腐”可被理解為因為客觀環境——黨章和黨規清楚、法律完善、制度健全,所以權力沒有腐敗的空間。“不想腐”則是靠紀律自覺,嚴格廉潔自律,有腐敗的機會卻主觀上不想腐敗。(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紀委不偏袒 清理門戶無死角
紀委監督全黨各級干部,但誰來監督紀委?為此,中紀委專門組建了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負責對本系統干部的監管。各省紀委也對應設置了有關機構,稱為“紀委中的紀委”。在不斷健全完善體制機制的同時,中紀委多次“清理門戶”,強力反腐的重拳揮向紀檢系統“內鬼”,查處了多個“害群之馬”。紀檢官員的落馬再次說明中紀委真正做到了反腐無死角、監督無禁區。(香港《大公報》)
習近平的“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在公開講話中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簡言之就是要提高國貨的質量,把錢留在中國,讓老百姓有錢花在國內而不是跑去國外血拼。“供給側改革”這一術語似乎與里根在上世紀80年代任期內頗受歡迎的“里根經濟學”類似,現在已成為中國最為熱門的經濟學潮詞。但與“里根經濟學”不同的是“習式經濟學”旨在重振改革,這也是2012年十八大上370位中央委員會成員所贊同的,他們呼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將公共和私人部門平等對待。現在中國最常用的一個經濟詞語是“新常態”,即經濟進入到一種更慢、更為成熟的增長期。而“供給側改革”則是一個呼吁積極采取行動的聲音。(英國《經濟學人》)
中國互聯網巨頭爭搶頂尖人才
中國互聯網巨頭們正在為爭奪頂尖人才展開競爭,一些知名企業已經將目光轉向大學校園以滿足目前和未來的需求。隨著日漸推進的“互聯網+”戰略給互聯網企業創造更多機遇,這種競爭將更加激烈。專家表示,2016年互聯網行業的招聘需求將保持強勁,規模較小的科技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將勢頭更勁。(香港《南華早報》)
中國“未富先老”風險加劇
2012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的數量數十年來首度下跌,到2040年中國勞動人口仍將下降10%以上。盡管中國政府最近放開二孩政策,但這對提高生育率和重振中國勞動人口有點太遲了。世行警告說,這將使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未富先老”的風險加大。(英國《金融時報》)
臺灣須借鑒大陸創新創業熱潮
大陸政府及民間創新產業如火如荼,不勝枚舉,足可謂井噴式增長。首先是“僑夢苑”,即僑商產業和海歸創新創業聚集區,是搭建一個為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業發展提供項目對接、簽約落地、創業培訓、政策支持、人才支持等全鏈條服務的高端創業創新平臺。除了打造僑夢苑外,國僑辦正積極推動成立“僑商銀行”,有感于臺灣地區消費及投資動能不足,實可借鑒大陸創新的熱潮,積極鼓勵青年或大眾創新創業。(臺灣《旺報》)
中國大力推進小城市建設 幫助農民工進城
中國正努力通過發展小城市以降低房價來吸引農民工進城,從而解決兩大棘手問題: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和其他地區的新房庫存。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購房補貼、減稅和降低首付等優惠措施,以吸引新居民。在吸引農民工進城的同時,中國還頒布了新措施以改善農民工待遇。并出臺新的指導意見,要求地方政府為外來務工人員落戶提供房貸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更廣泛的優惠條件。(美國《華爾街日報》)
治污染,中國做的多于你我所想
過去兩年來,中國政府為治理該國空氣污染做出不少努力,比一般的觀察人士意識到的還要多——盡管媒體對此缺乏報道。中國國務院為三個關鍵污染防治地區制定了減排目標,還要求對煤炭消費設定上限。各個地區提出各自的行動計劃并盤點污染源。所有地區都展現出降低污染水平的意愿。這是鼓舞人心的步伐。然而,中國仍面臨貫徹落實這些提議的問題。首先,抓違抗者(特別是小污染戶)存在困難,對它們的排放監視幾乎不可能。其次,中國政府尚未建立全國性體系,收集準確污染數據。最后,污染企業違反環境規制的代價過低。治理污染對中國國民健康和經濟健康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中國擁有技術和人力資源。但在霧霾消散前,中國必須磨利寶劍,加強防污法規的貫徹落實。(日本《外交學者》)
激發科創活力 助港經轉型升級
近期,香港在力推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動作頻頻,包括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舉辦首屆香港國際創客節,成立香港科學院等。特首梁振英形容,2015年是香港的“科學、創新和科技之年”。以創新科技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傳統產業調整結構和變革,是社會經濟發展大趨勢:隨著國際大環境轉變,香港的發展前景正面臨重大挑戰,實有必要在強化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尋求經濟升級轉型,以突破發展瓶頸。而積極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締造有利于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激發科創活力,挖掘發展潛力,無疑是香港未來促進多元發展,帶動長期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香港《香港商報》)
中國軍改獲“突破性進展”
中國進行重大軍事改革,解放軍原來的4個總部被中央軍委領導下的15個職能部門取代。這是習近平為改組解放軍這支擁有230萬兵力的世界最大規模軍隊而發起的重大改革的一部分。他發起的軍隊改革包括裁軍30萬,使軍隊更加精干等。習近平倡導組建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將結束解放軍此前以陸軍為主導的狀況,并賦予空軍和海軍更重要的角色。(《印度時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