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妍婕 攝影記者 廉鋼
縷鄉愁話古村(下篇)
·本刊記者 李妍婕 攝影記者 廉鋼

苗族祭祀鼓樂。
傳統村落的一磚一瓦、一椽一木,鐫刻著最質樸的民風民俗;一個院落、一座廟堂、一方戲臺,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心靈深處鄉愁的寄托。
川南的山區,一條條蜿蜒不盡的青翠山谷,大路小路都掛在山腰,農房忽高忽低、忽遠忽近,掩映在一片翠竹綠蔭之中……
在三月的陽光下,記者一行三人從敘永出發,一路向南,沿著狹窄的山間公路,崎嶇前行,目的地是分水鎮木格倒苗族村和水潦(Lao)鄉海涯村彝寨。2013年,這兩個村先后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和第二批傳統村落,一個是傳承千年苗族祭祀鼓樂之地,一個是古彝文化的發源地,在傳統村落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時,他們怎樣扛起傳承的大旗,并發揚光大?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去揭開他們神秘的面紗吧!

盛裝的苗族婦女。

隱藏在深山中的木格倒苗族村。
“我們村是川南特有并保存完好的苗家村,你看伸在半空的閣樓,懸在空中的吊腳樓,因為山區盛產木材,所以當地先民就地取材,師承自然創建,這樣的房子冬暖夏涼,連空調都不用裝。”一頭短發、身著棕色褂子,腳穿黑色布鞋的木格倒苗族村村支書吳維宣,一邊引領記者往村里走一邊認真地介紹。
青色的瓦片,木質的房屋,村里各家各戶皆是如此。背對山坡、面對溝菁,房屋及小場院就是一個臺地,前方一般是層層向下延伸的梯田,或直接就是一面陡坡。家家戶戶都是開放式的。
下午3點半,村里非常寂靜,偶爾傳來兩聲雞鳴或者狗吠。“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都是中老年、婦女和兒童。”吳維宣說。
“咚咚……喲嚯嚯嗨……咚咚……喲嚯嚯嗨……”一陣頗有氣勢的鼓聲如春雷般傳來,撼人心魄。追尋著鼓聲,記者來到一個大院前,看到許多村民在練習鼓樂,這是他們最喜歡和擅長的活動,而這鼓樂代表了苗族特有的祭祀文化。
今年47歲的陶福然,木格倒苗族祭祀鼓樂第8代傳承人,每天下午他都會召集村民練習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家就是苗族祭祀鼓樂的傳承基地。
苗族祭祀鼓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苗族祖先蚩尤部族戰敗逃亡途中,隨軍遷徙的牛把部族經書吃了,引起了部族的公憤。這時,牛開口說話,叫戰士們殺了它,然后吃它的肉以解饑餓,并用它的皮制成大鼓,用反復捶打發出的聲音祭奠死去的戰友,鼓舞戰士的斗志。所以,現在木格倒的苗族,倘若有族人去世,他們就敲擊家族的大鼓,召集同胞,共同祭奠逝去的親人。
只見場地中央掛著一面大鼓,陶福然穿著深藍色的長袍,系著綠色的腰帶,外面一件繡著苗族特色花紋的背心,頭戴白色方帕,站在鼓的一側,富有節奏地敲擊牛皮鼓,隨后蘆笙手按節奏參與進來,待鼓聲節奏與蘆笙配合奏出適當的旋律后,身著紅色苗族繡花服裝,頭戴三層珍珠掛鏈頭飾的苗族婦女便順勢踩著節拍,圍著牛皮鼓逐漸形成一個圓圈,以他們獨特的舞蹈動作邊轉邊跳。
一時間,鼓聲、蘆笙聲和苗族婦女們身上珍珠碰撞的聲音,匯成了一曲天籟。更令人叫絕的是,有蘆笙手還創造性地表演“倒立鼓舞”(利用頭肩倒立在地上配合鼓聲的節奏吹奏蘆笙),有的吹奏蘆笙時還單手翻筋斗。
“在打鼓與蘆笙舞蹈動作的配合中,鼓打得慢,舞蹈動作就慢,鼓打得快,舞蹈動作就加快。”陶福然說,苗族祭祀鼓樂只用于親人去世、遷墳和祭祀表演。打鼓的基本節奏有一錘、二錘和三錘鼓,在親人去世場中打三錘,做齋場中打二錘,遷墳場中打一錘,村民們聽鼓樂都知道其作用,不過現在鼓樂也用于大型的歡慶儀式。
村子里,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小到幾歲的孩子,人人都會基本的苗鼓打跳套路。
“咚……咚咚……咚咚咚……”這大山深處的鼓聲,低沉而又有勁道。如何將之傳出去,吸引更多的人來觀賞這一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敘永縣分水鎮黨委副書記何光琪說:“我們準備利用傳統村落的保護資金進行修復,并控制村落的現代化建設,依托非遺傳承演藝及村口河谷風光,打造特色民俗旅游村落,鼓勵當地農民開展農家樂等活動。”這一切,目前還處在規劃階段。
在敘永水潦彝鄉,有一個古彝文化的發源地——海涯村彝寨。

彝族月琴傳承人。
據《明史》載:該地屬元明時期永寧奢王府奢氏故里之一,是彝族女杰奢香夫人生長之地。這里也因為被列為中國傳統文化村落以及彝家新寨的建設,將彝族的民族文化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而逐步被人熟知。
走進這個彝寨,像來到了仙境,整個寨子被白色李花、粉色桃花、黃色油菜花環繞,土黃色兩層樓高的彝族新房矗立在路邊,歡迎著游客的到來。而承載著自然環境民族底蘊的老民居集中在村寨的中間,被新民居包圍著,利于整體保護。
“這里的房子都是村民自己修的,在細節上體現了彝族特色,既有牛頭掛飾又有傳統的彝族符號。”敘永縣民族宗教局局長蘭杰介紹,村里每家每戶還結合自己的從業情況、生活愿望等具體特征,懸掛了漢彝雙語的楹聯:
“悠悠旋律,唱不完壯美人生;小小月琴,裝得下歡愉空氣。”
“看來悅目,彝寨風情醉萬年;唱去爽心,范家米酒香千里。”
“奢王留跡,人去可知村舍新;彝菜飄香,客來能品農家樂。”
……
從彝族火把節、牛王節、彝族月琴、喝咂酒到彝家樂,短短的幾句楹聯,勾畫出了海崖彝寨的文化特色和旅游發展方向。
作為川南的彝族,每年農歷六月初五至初七三天時間里,原生態的火把節在這里上演。
“在遙遠的古代,彝族的祖先羅瑪跺西為了尋找光明,歷盡千辛萬苦,從很遠的天峰山上采回了火神,給彝家人帶來了光明。”彝寨傳統火把節組織者楊甲林說,從此以后,彝家人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火儀式。

海涯彝寨存下的祖靈屋。
他們在山野間取原生態的火種,家家戶戶將之點回去。第二天,彝族同胞們舉著火把在山間地頭游動,以驅邪除惡保平安,晚上聚集在太陽廣場進行篝火晚會。“來到彝鄉是貴客,彝家歡迎你!遠方的貴賓,喝下一杯美酒,吉祥平安如意……”敬酒歌唱起來,達體舞跳起來,村民們穿著彝族傳統服飾和游客們一起盡情狂歡。第三天,再把火神送到原地。
在這里,彝族咪蘇嗩吶吹起來,彝族月琴彈起來,草龍舞跳起來……賞心悅目的彝寨風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僅2015年上半年,海涯村借助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就創造了80余萬元的經濟效益,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成了海崖村村民致富奔康的重要途徑。
“這兒的萬畝李花桃花開放,春季可以賞花;夏天冰純李、桃子熟了,游客可以來摘水果;秋天還有甜橙,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蘭杰充滿自豪地說,預計今年7月,納黔高速公路到海崖彝寨的收費站修好,原來從敘永到村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20分鐘就能到,到時候的火把節肯定盛況非凡。
為了配合旅游的發展,村文書范和銀打造的第一個農家樂“古彝人家”,于3月12日正式營業。“之前就已經預定了40桌,我們每次只能接待15桌,感覺簡直忙不過來喲!”范和銀說,除了有特色的彝菜手抓坨坨肉、烤香豬等,游客還能體驗傳統的彝族文化,比如感受彝族的花轎、喝喝米酒,下一步他打算把房前的一畝地改造成魚塘,可以讓游客下塘抓魚。
為了帶動村里的貧困群眾脫貧,范和銀請了村里10多個村民來當服務員,每月工資1000-2000元不等。“我期待著通過鄉村旅游發展,讓我們整個彝寨的發展越來越好!”
這不只是范和銀一個人的期望,也是所有人的期望。
“未來借助雄厚的非遺文化,打造‘尋古彝文化,覽赤水風光’鄉村民俗旅游品牌,讓游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水潦鄉鄉長熊偉如此規劃。(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