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呼喚全球合作
我們正處在一個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化帶來的很多紅利正在消失。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今年全球貿易增長率只有1.7%,為7年來最低;貿易占GDP的增速也是15年來最低。全球一體化、區域一體化也在放慢步伐。許多經濟體,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面臨著國內、國外的雙重挑戰,比如經濟復蘇緩慢、債臺高筑、保護主義抬頭等問題。
在過去幾代人看來,全球化是一種機遇;但今天,更多人覺得這是一種威脅。如何看待全球化的發展,將決定未來的走向。現在很多國家正處在十字路口,無論走向哪個方向,往前跨一步都是冒險的。從國家層面到個人層面,我們都要做出抉擇。
其實,問題并不出在全球化本身,而是出在全球治理和一體化的過程當中。全球化給很多國家都帶來了好處,但是需要更公平地來分配財富。目前我們看到,有一些國家長期以來被邊緣化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共享發展成果。這可能是因為一體化程度不夠,而不是過度的一體化。包容性是治理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讓不同的主體都能夠參與其中,共擔責任、共享成果。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立的。作為一個區域性多邊發展銀行,亞投行秉承經濟、綠色、高效的理念,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和其他一些生產性行業來實現更高程度的互聯互通,促進區域性的合作,努力滿足每一個成員國家的發展需求。
目前,亞投行大部分的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75%的股權由亞洲區域成員國所持有。這是亞洲讓區域內的發展中成員國當家做主的區域性發展銀行,以亞洲的方法和經驗去實現發展。
同時,亞投行已經開始和其他的多邊發展銀行開展合作,與世界銀行、亞開行以及歐洲復興銀行聯合資助了一些項目。現在有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決定加入亞投行作為創始成員國,彰顯了他們對亞投行的信心。
跨境基礎設施投資將會是亞投行的重要事務。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的新興經濟體已經證明了,基礎設施投資能夠有效地帶動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功地使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主要得益于廣泛的社會經濟發展,其前提就是對于基礎設施進行了投資。在未來,我們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會有更多行動,公路、鐵路,包括海港、能源管道等設施將遍布中亞、東南亞,甚至中東等更遠的地方,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更大的互聯互通,惠及亞洲各個國家,甚至全世界。
綠色基礎設施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推動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亞投行必須進行投資,去招募一些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員工,鼓勵創新,把亞投行打造成一個受人信任的中介和具有專業知識的分享平臺,實現可持續基礎設施變化。在全球招募的時候,我們不會看他持的是哪個國家的護照,而是看他的專業技術,看他們過去的業績,看他們有沒有決心。
為了能夠引導亞投行的戰略發展,我們成立了一個由全球知名專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他們對我們的一些指導,還有一些利益相關方提出的反饋將會幫助我們制訂出更加清晰的發展計劃,促進可持續基礎設施、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
(摘編自2016年北京論壇主旨演講,標題為編者所加)
金立群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