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研究院
?
阿爾恰勒他烏鉛鋅礦地質特征分析
張鵬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研究院
【摘 要】通過分析研究前人的資料基礎,并對伊什基里克山阿爾恰勒他烏西段分水嶺南坡一帶進行地質勘探,對本礦區的地質特征、地質構造、成礦原因做出分析,對這一帶的鉛鋅礦做出找礦評價,為該區的礦產資源開發提供地質依據。
【關鍵詞】鉛鋅礦;地質特征
阿爾恰勒他烏鉛鋅礦,位于伊什基里克山阿爾恰勒他烏西段分水嶺北坡,礦區山體總體走向為東西向,60年代伊犁地質大隊曾對該區地質進行調查和普查找礦工作,并對二十余處礦點進行了重點評價,其 礦種有煤、鐵、錳、銅、鎳、鉛、金、白云母等,其中煤、錳、銅、白云母、石灰石具有工業意義,為以后開發利用打下了重要基礎。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伊犁亞板塊伊什基里克石炭—二疊紀裂谷帶。該裂谷帶是早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發展起來的火山—沉積盆地,呈東西走向的狹長條帶狀,以產金、銅、鉛鋅多金屬礦為主,是西天山地區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
1.1區域地層。區域地層出露由老到新有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C1d)、阿克沙克組(C1a),中石炭統伊什基里克組(C2y),下二疊統烏郎組(P1w)和上二疊統鐵木里克組(P2t),侏羅系下中統水西溝群(J1-2sh),第三系中新統—上新統(N1-2)和第四系(Q4)等。對阿爾恰勒他烏鉛鋅礦有影響的主要地層建造為阿克沙克組碎屑巖、碳酸巖,與區域礦化所處的地層建造一致。
1.2區域構造。區內構造線總體方向為東西向,其次為南北向和北西向。褶皺構造主要為伊什基里克復式向斜,其軸向為近東西向,走 向上波狀彎曲,軸面近于直立,褶皺協調,兩翼傾角30°~40°。核部地層為下石炭統上部阿克沙克組(C1a),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建造,是本區鉛鋅的主要容礦層;兩翼由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C1d)和部分中石炭統及上二疊統組成:大哈拉軍山組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建造,是本區銅金礦的主要賦礦層位;中石炭統伊什基里克組(C2y)為一套中酸性噴發巖建造及陸源碎屑巖建造。
區域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與褶皺構造伴生的是一系列東西向壓扭性斷裂,多出現在復式褶皺帶內向斜與背斜銜接的部位,是區域最 醒目的線性構造,以伊什基里克基底斷裂為區內的主干斷裂,近東西走向,控制了區內沉積建造、巖漿活動和礦產的空間分布。此外是一系列的南北向張性斷裂,它們與東西向構造一起,成礦前即已形成,是基底構造的組成部分,并控制著南北向排列的火山機構,與成礦關系密切,它直接控制礦床和礦體的產出。兩組構造復合部位又往往是成礦的最有利地段。
1.3區域巖漿巖。侵入巖主要沿伊什基里克基底斷裂分布,組成一東西向延伸的巖漿巖帶。以酸性侵入巖為主,中性及基性巖次之,組成巖基、巖床、巖脈等。侵入時代主要為華力西中晚期。華力西中期肉紅色鉀質花崗巖最為發育,侵位于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地層內,出露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沿東西向主干斷裂及其次級北西向斷裂發育大量中 酸性、基性脈巖,中酸性脈巖巖性以石英鈉長斑巖為主,次為閃長巖、閃長玢巖,基性脈巖以煌斑巖為主,次為輝綠玢巖。華力西中期酸性侵入巖與區域上的斑巖型銅鉬礦化有成因聯系。華力西晚期侵入巖以淺成巖或脈巖形式侵位于中石炭統伊什基里克組或更老的地層內。區域噴發活動主要表現為早石炭世早期、中石炭世和早二迭世。以早石炭世早期的噴發活動強烈,噴發形式為裂隙式海相噴發,噴發巖帶總體展布方向為東西向,受東西向構造控制,噴發中心則主要受近南北向構造控制,早石炭世早期噴發巖主要組成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地層,也構成了伊什基里克山脈的主體,西段巖性以中性熔巖為主,巖性較單一,東段則表現為由中基性—酸性的多旋回多韻律噴發特征,各旋回均有銅、金礦化作用,是區域找銅金的重要區段。
1.4區域礦產地質特征。普查區處于西天山伊什基里克銅、金、鉬、鉛鋅、鐵成礦帶的中西部,是金銀、銅、銅鉬、鉛鋅等金屬礦產集中分布區。目前,共發現金、銅、鉛鋅、鉬、鐵等各類金屬礦產十余處,代表性的有:層控熱液型銅礦(切特木斯銅礦、庫姆斯薩依銅礦等);與火山作用有關的熱液型金礦(特克斯金礦、卡拉薩依金礦、努爾洪金礦點等);與矽卡巖熱液脈有關的多金屬礦(阿爾恰勒他烏Cu、PbZn、Au等);與海相火山噴流—沉積作用有關的多金屬礦(闊拉薩依PbZn、Cu;阿庫拉 Fe、Cu等);斑巖型銅鉬礦(蘇阿蘇鉬礦)。成礦帶內礦床具有多成因、多礦種內生礦集中成帶分布的特征,中小型礦床、礦點集中分布,亟待進一步工作尋找大型特大型礦床。
2.1地層。礦區地層出露由老到新有: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C1d)、阿克沙克組下亞組(C1aa)和第四系(Q4)等。
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分布較廣,組成礦區的主體地層,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建造,屬多韻律火山噴發產物。地層近東西向展布,總體南傾,未見底,上界與阿克沙克組不整合接觸,是重要的銅金礦賦礦層位。分為上、下兩個亞組:① 大哈拉軍山組下亞組(C1da):分布于礦區中南部,厚度巨大,礦區內未見底。巖性以酸性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為主,少量的中性熔巖。主要有巖屑晶屑凝灰巖、流紋質角礫凝灰熔巖、英安巖等。②大哈拉軍山組上亞組(C1db):巖性以中酸性熔巖為主,少量的火山碎屑巖。主要有安山巖、安山質巖屑晶屑凝灰巖,夾薄層凝 灰質砂巖。
礦區出露為阿克沙克組下亞組(C1aa),分布于大哈拉軍山組南部,為一套正常沉積的陸-淺海相碎屑巖和淺海相碳酸鹽巖,角度不整合于大哈拉軍山組之上。巖性主要為凝灰巖、灰巖、炭質頁巖。阿克沙克組下亞組(C1aa)是本區鉛鋅礦化的主要控礦層位,鉛鋅礦化主要產于阿克沙克組灰色厚層狀灰巖中。
2.2巖漿巖。礦區內侵入巖較單一,以酸性淺成侵入巖為主,少量基性巖。巖性主要有花崗閃長巖,見有花崗閃長巖-輝長巖雜巖體。侵入巖受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呈北西向巖脈展布,傾向南西。侵入巖均具有較強的黃鐵絹英巖化蝕變。巖石中石英細網脈發育,黃鐵礦化強烈。黃鐵礦呈細脈狀和浸染狀兩種形態分布,細脈狀分布的黃鐵礦由灰黑色微細粒黃鐵礦集合體組成,與石英細網脈共生。
2.3礦區地球化學特征。根據 1:10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礦區一帶是1/10萬水系沉積物化探異常集中發育的地區。在東西長20千米、南北寬5千米范圍內發現有綜合異常1個,即AS-28。AS-28 元素組合是Au、Ag、As、Sb、Cu、Mo、Pb、Zn等,其總規模為108Km2,NAP排序在整個伊什基里克山區42個綜合異常中第四位,為區內主要的甲類異常,其主成礦元素 Au、Ag、Cu最大值分別為12×10-9,12×10-9,851×10-9,12×10-9,93×10-6,NAP值分別為133、42、21,變異系數也較大,為極不均勻分布。各元素異常吻合較好,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呈近東西向條帶狀,長10千米,平均寬4千米,面積約40平方千米。異常區內已發現有阿爾恰勒、北山興業等銅、鉛鋅礦點,顯然屬礦致異常。巖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金在本區大哈拉軍山組地層中豐度值高達3×10-9,變異系數高達2.02,屬分異—強分異元素,銅在大哈拉軍山組也有較高的豐度值和變異系數,巖漿巖中則富Pb、Au、Mo、Bi。總體看:金、銅、鉬等成礦元素物質來源比較豐富,并具有較強的富集能力。由以上地球化學特征,可以看出,本區分散流異常發育,異常規模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含礦地層和巖體中金、銅、鉬等成礦元素豐度較高,且變異系數大。因而資源潛力巨大,地球化學普查工作將礦區一帶預測為Ⅰ級成礦遠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