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娣/河源綠興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
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分類
張路娣/河源綠興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適應時代發展步伐,各行各業不斷加強自身內部體制的改革,爭取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經濟發展,其中包括林業。林業作為一個傳統行業,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傳統的經營理念與經濟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新時期,人們在講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求經濟發展能夠在高質量的情況下開展,且能夠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貢獻。因此林業經濟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可持續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接下來我將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相關的期刊文獻就如何促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進行深入闡述,希望能為林業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字】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內涵與分類;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
近年來,為促進農林業快速發展,政府不斷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這使得我國林業經濟快速發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林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問題,譬如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資源的保護,造成林業資源被過度消耗,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且制約著本行業與社會的發展。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林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未創造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過于落后。因此加強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接下來我將從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分類以及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現狀、創新策略四方面進行分層次論述。
(一)經濟發展模式
從大體上來講,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方式兩方面的內容,即: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是降低單位產品資源耗費的數量,而配置效率的核心則主要將具有選擇性的資源配置合理地應用到不同的生產配置過程中,能夠實現優質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應用。從經濟學角度而言,所謂的“經濟發展模式”則是指在規定的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的類型等,主要涵蓋了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等多方面的步驟,對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決定性作用。
(二)林業經濟發展模式
由于受地域、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在對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劃分的時候,需要根據影響因素進行劃分。由于資源配置方式不同,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劃分為林業計劃經濟發展模式與林業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單純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林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將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置于主體地位,輔之以必要的宏觀調控。
林業作為一種傳統行業,對于社會、經濟、生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根據森林發揮功效的不同,可以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為森林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大效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森林多效益綜合發展模式和森林多效益主導利用發展模式。而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將三者功效結合,改變以往過分注重經濟的現狀,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應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從生態效應的角度分析,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可劃分可持續發展模式與不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部分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加大對林業資源的砍伐程度,而忽視了林業資源是否能夠可持續利用,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林業資源消耗過度,面臨衰竭的現狀。
1.發展水平落后。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林業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為發展規模小,由于其自身規模小,資金投入不到位,大多數林業企業正處于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渡期,集約化程度較低。除此之外林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對先進技術設備的大規模應用,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林業企業起步晚,在科學技術與技術設備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眾多差距。
2.產業結構單一。受地域環境的影響,我國林業企業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生產分化等特征,這就造成企業之間缺乏聯系,并未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與此同時各地區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譬如東西部林業企業之間的差距。除此之外缺乏技術支撐的企業依然處于勞動密集型類型,產業結構較為單一。
3.資金與政策輔助不到位。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生態環保理念的滲透,使得人們對于林業資源的生態保護投入更多的關注度,政府在加強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的同時,忽視了林業經濟發展的經濟需求。除此之外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還有所欠缺。近年來,由于人們的不正當舉動,使得森林火災、森林破壞等現象頻繁發生,對森林資源造成損害,這主要是由于政府在管理森林方面的法規制度、監測系統還不夠完善。
4.改革步伐緩慢。自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強經濟體制的改革,但是在林業方面還未取得較好的成果。在林業發展方面,國家依然堅持計劃經濟為主體,忽視了市場的優勢,這就造成林業經濟缺乏市場競爭,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除此之外國家的高度參與、征收過重、投入少,使得企業難以發展。而林業經濟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1.加強技術的創新。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林業經濟要想穩步發展,就需要不斷融入科技因素,加強林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政府加強政策輔助,出臺相信的制度鼓勵創新,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技術落后的現狀。除此之外鼓勵研究人員對研究成果進行產品轉化,在實現學術目標的同時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除此之外技術的創新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做奠基,這就需要政府與企業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與各大高校與科研機構通力合作。
2.經營方式的變革。為了實現集約化發展的目標,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使得公益類經營與經濟類經營交叉進行。公益類森林劃分出去由國家掌控,為社會提供生態服務,明確各方職責。而商品林由投資者自主經營,根據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先進的機器設備,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促使我國林業經濟能夠更快的與國際發展水平相近。
林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揮自身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對社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而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作為引領林業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指標,也是作為林業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點,因此加強對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加強技術的創新與體制的改革,與此同時發揮市場功效,促進商業型林業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政府完善相關制度與政策,為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董國紅.淺議林業在低碳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J].甘肅科技,2011(7).
[2]周娜.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及建議[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1(4).
[3]高國興.低碳經濟在林業中的運用思考[J].中國科技縱橫,2011(8).
[4]于文國.劉玉梅.白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分類[J].中國林業經濟.2014年.
[5]侯環珍.賈長榮.探究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分類[J].北京農業.2015年.
[6]陶英霞.探討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分類[J].現代經濟信息,2014,03:31.